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广雄的中篇小说《直升机》(《啄木鸟》2013年第12期)中有一段话,介绍犯罪嫌疑人杜斌交代自己的贩毒罪行:“杜斌知道自己大限已至,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对以前做‘成功’的所有毒品交易如数家珍,对买家的情况,也尽可能详尽地回忆和复述。”这里对杜斌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的行为使用成语“如数家珍”,从含义和感情色彩上都是不恰当的。文中应将“如数家珍”改为“和盘托出”。  相似文献   

2.
小小追星族     
两年前,我加入了“追星族”,并且追得还挺热乎那是2004年春节联欢会上,我第一次听到了周杰伦的《双截棍》,立刻就被他的风格迷住了,成了他的“发烧友”。从那以后,凡是周杰伦的歌我都不放过,而且百听不厌。我在自己的房间里也贴满了明星照片,那可真是“星光”照耀。我从音乐网站免费下载了周杰伦的好些歌曲,对他的歌简直是如数家珍:《七里香》、《东风破》、《爷爷泡的茶》……所有这些歌我都能像模像样地哼上两句。家里人都知道我是周杰伦的“粉丝”,只要有他的消息、广告,他们就赶快叫我来一睹明星的风采。爷爷不解地问:“你怎么会喜欢这…  相似文献   

3.
王勇 《生活教育》2012,(13):25-25
对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如数家珍,“我最佩服乔峰的坦荡大气和家国情怀”;小小的一个永新县城,屈指可数的几家旧书摊经常被他翻得底朝天;《科学》杂志激发了他对地球之外世界的探索欲望……这个毫不讳言自己是“金庸迷”的人,正是被誉为“嫦娥之父”的欧阳自远。这位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回首中学时那段“野读书”的时光,依然倍感幸运。  相似文献   

4.
美眉是个小学六年级的女生,今年暑假,在做足了准备之后,她踏上了徒步考察自然风光的旅途。路上巧遇青年探险家大虾。大虾自小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他行走江湖多年,云游四方,见多识广。美眉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结伴而行。话说一天午后,他们在风雨亭中稍事休息。大虾问美眉平常爱看什么课外书,美眉脱口而出:“当然是《广东第二课堂》啦!”“此话怎讲?”美眉如数家珍:“《广东第二课堂》是广东省的优秀期刊,又是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每期都刊登许多小朋友写的文章,有原汁原味的少儿特色。特别是今年…  相似文献   

5.
史欣 《教育》2009,(2):42-43
在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中心联校,51岁的常银喜校长如数家珍,他一口气报出了20多个重返校园的学生的名字。“是国家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政策挽救了黄河滩区许多贫困孩子的命运,现在,我们郎中乡已经没有一个失学、辍学的少年儿童了,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奇迹。”他高兴地告诉《教育》旬刊记者。  相似文献   

6.
渊博的人     
我认识一些渊博的人,他们是另一种生物。这些人一般对罗马史很有研究,对每一种农作物的起源也如数家珍,经常探讨的问题包括“郑和下西洋的时候船只到底有多大”,以及“下一场科技革命究竟会发生在什么领域”,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里面的谁跟谁通奸,那搞得简直是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7.
孩子还小时,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我给他讲故事,否则就又哭又闹。为了省事,我专门买了很多故事磁特,陪他一起听,代替我口干舌燥的讲解。孩子每次都在故事声中酣然入眠,几年下来,我居然买了大大小小一百多盒故事磁带,孩子也听了不计其数的中外故事。不经意间,孩子说话居然能出口成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古典小说里的繁杂的故事情节也能如数家珍。学校举办“故事大王比赛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主动要求和五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较高低,  相似文献   

8.
小天 《少年月刊》2011,(4):15-16
这天,在一起聊Bar的QQ群里,一个同学伤唐地说:“老师把我的漫画书收了。难道看看漫画也有错吗?”说起漫画,我也是个“忠实粉丝”。像《阿衰》、《火影忍者》、《老夫子》这些漫画,我也如数家珍!但是现在,来自家庭,学校反对漫画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动漫”风行的时代,会有这撬多人反对漫画?到底该不该看漫画?今天我就来和夫家聊聊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9.
“如”、“若”两字常见的用法都是作假设连词和比喻词,运用频率较高,但在特殊语境中又容易用错。2003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两道题就在这两个字上“设卡”,“卡”住了众多考生。先看第4题。这一题要求从4句话中找出加点成语不恰当的一项,D项的文字为:“老王家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不少考生读题后感到文通字顺,成语运用正确,于是到前3项中去找错项。其实,这些考生误解了“如数家珍”的比喻意。现代汉语中以比喻词“如”领起的4字成语较多,如“如虎添翼”、“如火如…  相似文献   

10.
沈祖芸 《上海教育》2011,(18):34-36
从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岗位上卸任不久的王奇带着我参观了他工作的新环境,并如数家珍般地向我介绍他来到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后开展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一种新的憧憬和规划从他平静的外表中滋长出来,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他最欣赏的那个词“静水深流”。  相似文献   

11.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十三篇提到了贾谊,其中《哀吊》《体性》《才略》三篇都用“清”字来评价他.贾谊之“清”既在于他散文辞赋的语言、风格之中,更在于他的内在人格之中.刘勰对他的评价还是恰当的,用一“清”概括出了贾谊的“性”、“才”、“文”的特质.  相似文献   

12.
《北京亮起来了》是人教社语文实验课本第四册第三组的一篇课文,用生动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如数家珍似地描述北京的灯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文中充满好词佳句。  相似文献   

13.
最近,班上掀起了看武侠小说的热潮,同学们一到课间,都捧起小说看得津津有味。其中最痴迷的要数古明了,他对武侠小说如痴如醉,对于书中的人物如数家珍,那些千奇百怪的情节更使他走火入魔。语文课下课的课间特别长,我和小白百无聊赖,突然,我“灵光一闪”,想出个好主意,便和小白密谋一番……不一会儿,从窗口突然飞进一个纸团,不偏不倚打中了古明的脑袋,他“呀”地叫了一声,捂着脑袋打开了桌上的纸团,上面写着:“如想得到《易筋经》,请到操场外的花圃边,从左数第六个花坛……”古明看得聚精会神,双眉紧皱。我和小白在窗外笑得肚子痛。经过一番思…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在他的风情散文《故乡的食物》系列中,不仅如数家珍地介绍了家乡高邮的普通小吃、家常小菜、寻常水产,而且借各种吃食向读者展示了高邮的风土人情、奇人逸事等,还有蕴藏在文字里头说不尽品不完的乡情乡味。《故乡的鸭蛋》就是这个系列中的一篇代表作,品读此文,不仅能读出汪曾祺先生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5.
只要一提起《射雕英雄传》,同学们马上就会想到郭靖和黄蓉;如果说起《天龙八部》,同学们一定能比划几下“六指神剑”和“降龙十八掌”;假如谈起成龙、李小龙,同学们肯定会如数家珍地聊起他们如何厉害,怎样勇猛。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无论是小说还是连环画,只要是有武打的内容,绝对会先睹为快。所有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武术”这个纽带把同学们连在一起。关于武术同学们可能不十分了解,下面就和同学们讲一讲武术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6.
<正>看了高晨涵的文章,文字有些跳跃,但不妨碍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清欢,就好像午后一盏香茗,带来几缕与世无争的气息。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孩子,他说自己不太爱读"四书五经",但言谈中却对《老子》《庄子》如数家珍。他还是一个爱读诗词的孩子,接触的范围很广,无论是隽永深奥的禅道偈诗,还是清美婉约的晨涵往往可以轻松地感知经典的文字中蕴含着的美,  相似文献   

17.
孙君飞 《课外阅读》2009,(16):24-26
《青年文摘》上一篇文章说.“现在的大学生几乎是零阅读”.有的大学生一年看一本书便不错了,一年能够看20到30本书的更是罕见。其实,也不能说他们没有一点儿阅读生活,闲暇时他们上网浏览,信奉“破万卷”不如“点鼠标”.凡是网上流行的小说或者热门帖子.他们都很熟悉.可谓如数家珍,所谓的“零阅读”只是传统书本阅读上的几近空白。  相似文献   

18.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享誉海内外,对他的作品,青年学子都如数家珍,真个烂熟于心了。对于余秋雨的为人,许多学生只知道他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古老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这些都是从他的文字中和其他评论中读到的。至于对他本人就不那么了解了。其实,余秋雨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一个“爱”字就能阐释他的人生态度。像许多人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启蒙老师;像许多人一样,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老师。《三十年的重量》就是记述余秋雨与自己的老师感人至深的故事。余秋雨是文化界的大名人了,自然有许多应酬不完的事,也有许多一时忘记了的事。这是完全可以理…  相似文献   

19.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不适合上公开课”,并“下决心以后不上公开课了”。我想这一态度和他在书中回忆的两次公开课有密切关系。在第十一章《心灵的选择》中他回忆了这两次印象深刻的公开课:1985年执教的《我的老师》和1998年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李老师执教的《我的老师》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课教师“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给他的信中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而他…  相似文献   

20.
过去我们教《鲁迅的精神》这篇课文,往往把张定璜和他的《鲁迅先生》说得一无是处。翟秋白说他是“嗡嗡嗡的苍蝇”,课本注释说他的“三个冷静”是“胡说”,他的文章又发表于《现代评论》,还能不彻底否定吗? 最近,从《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册中、读了《鲁迅先生》一文,深深感到我们“想当然”的推论完全不对,即使是“三个冷静”的说法,也未必什么大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