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鸿门宴》一文有“沛公军霸上”一句。与此配套使用的教案及其他有关资料都把此句中的“军”作词类活用解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理由如下:首先看词类活用的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应用,甲类词临时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其中有两个关键的字“临时”。也就是说在该词的固定意项里找不到此意,而是在某一具体的语言环境里临时具有了此意。如: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此句中的“东”有三个意项:①东方②主人役姓。哪一项代入句中都解释不通。只有解释为动词“…  相似文献   

2.
《阿房宫赋》(见粤教版《语文》必修2)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在教学中颇有争议。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语文》必修2第97页对"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一句的注释是"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金子当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石";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基本上也是沿用了这种说法。按照这一说法,此句中的"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名词应该有四个活用了,至于哪四个活用,又是如何活用。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一课的注释将“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中原”讲作“这里指原野”。而《辞源》《辞海》也有把类似情况的“中原”解释为“原野”的。这种解释值得商榷:一是未释构成成分;二是未释语法结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原”讲作“原野”,而“中”是方位名词。方位名词“中”放在名词之前,这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故“中原”应该讲作“原中”,即“原野中”。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8课《古文二则》收录了《清稗类钞》中的两则古文,其一为《蔡勉旃坚还亡友财》,该文简短浅显,以诚信为主题,意蕴深刻,有较为深刻的人文价值,很适合刚接触古文的初中学生学习。文中把“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中“知我”的解释为“把我当知己”。显然是把“知”解释为“知己”,再活用为动词“当做知己”。  相似文献   

5.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  相似文献   

6.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教材对句中“亲戚”未作解释。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把这句话翻译为:“我们之所以离开自己的亲戚来侍奉您,只是仰慕您的高尚德行啊”台湾六十教授合译的《白话史记》也有类似的翻译。显然, 《教师教学用书》把句中的“亲戚”和现代汉语中的“亲戚”等同了起来,混淆了古今“亲戚”的区别。因为这个句子中的“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亲戚”在古代一般有以下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7.
“世之有饥穰(ráng),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论积贮疏》中的一个句子。课本编者将“饥穰”注解为: “饥,荒年。穰,丰年。”人教社语文《教学参考书》将该句翻译为:“世界有荒年有丰年,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运行,禹和汤都遭遇过这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把“世”解释为“世界”有以今律古之嫌,语文课本把“饥穰”解释为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普高《(史记)选读)读本》选了《留侯世家》,其中“上日:‘吾惟竖子固不足遣,而公自行耳。”’一句。选注者把“而公自行耳”解释为“你的老公我自己去吧”。查萧枫主编的《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也是如此翻译。其实,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很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字。这个在一般人看起来是纯动词的字,在《辞源》中的第一个义项是名词“麦子”。《说文解字》中注:“来”,象形,甲骨文字形,像麦子形,本义是小麦。小麦叫“来”,大麦叫“牟”。《诗经·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帝命率育”的句子,意思是天帝给我麦子的种子,命我教导百姓种植。后来方言中又把“来子”作为橄榄的别名。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中:“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许多人都认为“翼”是“像鸟张开翅膀那样”,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课本注释及《教学参考书》均持相似的看法。其实,这个“翼”应解为“遮挡”“掩护”之类,和“蔽”同义;这个“翼”也不是名词作状语,而是动词,和“蔽”一起充当句子的谓语。“翼蔽”属同义词连用。其理由是:  相似文献   

11.
高二册《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当“项在拔剑起舞”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致使“庄不得击”。此中“翼蔽”,新旧版课本均有注释。旧版注作:“掩护。翼,像鸟张翅膀。”(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不同。1991年4月第1版,305页)新版注为:“掩护。翼,鸟翅膀。”(995年6月第2版,315页)将名词状语义改为本义,是否意味着,编者先生亦不同意“翼”为名词作状语呢?果真,则是一个进步!虽然这个改动后的注释仍值得商榷。但是,文后练习仍沿袭旧版。其第三题“找出下列句子里加点词所修饰的动词,并说明这些名词的用法…  相似文献   

12.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3.
《扬子晚报》2003年3月1日刊登了一篇题为《歪解“声声慢”气煞李清照》的文章,文中称学生版《唐诗宋词三百首》收录的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排版、解释和断句有误:“晓来风急”应为“晚来风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应为“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实,这只是版本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14.
对《荀子·劝学》“非能水也”一句的解释,不少注本皆以“水”为“名词用如动词”。本文分析研究了《荀子》中“能”与“水”字的全部用例,指出“能”为动词,乃“禁得起”、“胜过”、“善于”之义;“水”为名词,不必讲成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是这样描写座次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句中的“向”字如何理解?是介词“朝向”、“对着”,还是名词“方向”?“东向坐”等词语如何理解?是“面向东坐”,还是“坐在东边面向西”?  相似文献   

16.
对文言实词的翻译一般要注意四种情况:①按照字词的本义翻译;②解释和翻译有相当的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的话当作翻译;③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④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用语,译时也应注意。活用字词的翻译作为文言实词翻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列举一下文言文中活用字词的翻译方法。一、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翻译名词活用作动词是词类活用中最普通的一种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翻译可分为四种情况:1.在名词前加一个动词,变成动宾短语。如:非能…  相似文献   

17.
《鸿门宴》中有一段话:“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到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这里的“步走”,有的注家解释作“徒步逃走”讲(如王伯祥先生的《史记选》),总感到于文气有不顺的地方。①沛公放弃了车骑,“脱身独骑”,看来沛公是骑马了。其他四将骑马了没有?如果四将骑马,那么“独骑”“步走”应如何解释?如果四将不骑马,只沛公一个人骑马,这四将怎么跟得上沛公的马速呢?怎样对沛公实施有效的护卫呢?②沛公还没有动身,项羽就派陈平出来召唤他了。沛公为了迅速回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俱”与“具”在意义上关系并不大。在古代汉语中,二者作副词使用时意思接近,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良乃入,具告沛公”(《史记·项羽本纪》)。两句中“俱”和“具”都可解释为“全、都”。有些工具书、教学参考书也把“具”作为通假字理解。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实验本)第四册选入了沈括的《采草药》一文。其中有“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一句。教材第184页对“粪溉”的注释是“施肥浇灌”。这显然是把“粪”当成了名词用作动词“施肥”。我认为这种解释欠妥,应该把它看作名词用作状语“用粪”。要辨别一个词在句中活用为哪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结合,和它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等。名词活用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后面有代词,这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相似文献   

20.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