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前后期用林活动有明显的不同特点。唐前期,人们植树造林,保护林木,同时又有一些用林活动。唐后期,人们植树护林较少,而用林、毁林情况较为严重。正因用林、毁林活动频繁,其后果也是很严重:导致全国森林分布的不平衡,即南多北少;森林破坏带来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且出现不平衡性,即南少北多;森林分布的不平衡造成各地环境质量出现差异,为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2.
乌桕是我国特有的乔木树种,栽培历史悠久、用途广泛,是一种集能源、药用、材用、菌用、观赏为一体的多用途树种.阐述了乌桕的地区分布、适生环境和生物学特性,并就乌桕菌用林栽培技术进行了实验,为乌桕菌用林播种育苗、人工林培育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3.
营州是唐王朝在东北地区的重镇,是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营州农业发展并不落后,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促进了营州农业的深耕细作,扩大了耕地面积,促进了营州农业的发展.营州地区多民族杂居生活,畜牧业比较发达,尤以养马业最为兴盛.营州的手工业以制陶业为主.唐代营州商业发展很快,商品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营州与西方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唐王朝发展经济的政策和营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客观上推动了营州经济的发展.朝阳地区出土的唐代文物,为我们研究营州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4.
唐人边塞诗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与昌盛,其中边塞诗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边塞诗是唐代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密切相关。边塞诗之所以在唐代以至现当代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提出来研究,关键是在它所表现出来的建功立业的思想和昂扬向上、富有创造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送别”这两个字,唐人笔下的那渭城柳色,灞桥水波,长亭古道,烟波芳草,萧萧哀鸣的班马,渐行渐远的孤帆……这些凄清的景物无不勾起人们那缠绵无尽哀婉悲切之情,似乎这些景物已将送别之情定格在忧伤哀愁上了。  相似文献   

6.
罗小霞 《文教资料》2013,(32):27-29
唐代嘲谑笔记小说题材丰富,主要类别有:嘲物;嘲讽人品或行为不雅的人;纯属恶搞,时涉低俗。嘲谑笔记小说产生既有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是笔记小说这一文学体裁自身发展的结果。嘲谑笔记小说的创作手法主要是夸张和反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唐代林业职官的设置、唐代的森林保护以及唐人的植树造林活动三方面叙述了唐代的林业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8.
唐人题壁诗诸问题探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人喜欢将诗歌题写在墙壁上。这种诗发达的原因是唐人出行的机会多,集中在寺观和官衙的人多。要判断诗歌是否题过壁,关键得看题写对象的特点和性质。题写的笔墨或自己携带,或由所在地提供。题写方式或直接题写上壁,或写好底稿再上壁,写好后也可能被修改,总之,过程复杂。  相似文献   

9.
佛经中的摩尼是珠之总名,又名如意珠,具有多种异能。唐人受佛经的影响,由摩尼宝珠的某种异能联想创作了小说中奇异的宝珠。这些宝珠根据其功能特性可分为如下几种:济世救民的转轮圣宝,龙神相夺的聚宝神珠,生泉离垢的净水摩尼。这些宝珠故事虽然已经中国化,但仍然与佛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唐代池州文人诗文用韵过程中有一些参差通押的情况,共两大类八种情况,从中可见唐代池州方音的特征,以及同当时通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干谒行为在唐代极为盛行,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李贺等都有数量不少的干谒诗传世,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入仕热情。干谒诗的创作虽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也具有色彩纷呈的美学风格,这是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歌咏叹射虎,以人乐观豪迈情性为核心,叙事本则趋向实录,写出勇士战胜猛虎的艰巨性和惊险性。唐人的打虎场面刻画,是武松打虎描写的真正源头。其也从人与猛兽关系的别致角度,表现了唐人豪侠尚气的勇武精神,为后世小说戏曲中对于勇士豪、侠的精神外现与形象刻画,布下了强大而饱满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李东阳称“唐人不言诗法”,而实际上唐人不但言诗法,而且其诗法理论是相当丰富和深刻的,与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唐代的诗法理论以近体诗为主要讨论对象,探讨并最终解决了声律、偶对、势体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而促进了近体诗学及近体诗创作的全面成熟和繁荣。  相似文献   

14.
唐人小说观新探--对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现象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得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后世因循此论,几为定论。然而唐人的小说观念就著述主体而言实际上并未自觉,这从著述主体上来说是如此,从唐代的传奇接受者而言亦是如此。也就是说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之论至少不能如现在笼而统之的理解,应该从文本客体自觉和著述主体的无意识与接受主体的制约两个方面去理解,才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唐代女性服饰与历朝历代相比,具有浪漫开放而明朗大气的时代特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这种审美风尚出现的原因的总结和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女性健康活泼、无拘无束、禁锢色彩淡薄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访友,常常出现访而不遇的情况,因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遇诗”,这些诗大致抒发了以下四种情怀。  相似文献   

17.
论唐人婚礼中的障车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人婚嫁,候新妇至,众人拥门塞巷,索要酒食钱财,至车不得行,称为“障车”。障车者可分为新娘的娘家人和新郎、新娘家以外的其他人.在障车的同时,障车者还要朗诵一篇障车文(词),与障车的目的相一致,其内容主要是:一为表示祝福,二为索要钱物.从形式来看,唐代婚俗中的障车当源于北朝胡人的生活习俗.  相似文献   

18.
林腾驹 《初中生》2006,(3):26-27
不是所有的花朵都会笑对阳光。享受雨露,不足所有的蒲公英都能找到生命的位置,不是所有的美好都会次第开放,小是所有的歌声都能打动人心,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爱善良。  相似文献   

19.
林纾是近现代中西方交流史上起承转合的一位重要人物。基于跨文化角度审视,林纾是一位喜新又恋旧的人物,在新旧纠结中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在晚近中国动荡时代,他不是一个"顽固的守旧分子",其价值不在于推动社会思潮的变革,而在于再三警醒世人不能一概舍弃中华传统的东西;而林纾的翻译活动,则有助于我们厘清晚近中国在中西方文化交汇过程摸索的理路与脉络。  相似文献   

20.
唐代统一全国后,在南方各地开辟了众多驿道以维持交通。为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各地陆续栽种了适合南方气候特点的树种以保护驿道,荫蔽行人,且采取了很好的保护措施,绿化工作成效显著。这在唐人诗文中保存了大量记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