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戚海军 《武当》2014,(12):27-28
传统太极拳博大精深,我们不能抛开武术谈太极拳,更不能抛开太极谈太极拳。"太极拳"以"太极"为重要内涵,就是强调了"道"的法则;如果重"拳"而偏离"太极"便是本末倒置,向隅而泣。何为道?《周易》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我的理解就是阴阳平衡。而太极拳就是遵循这个"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内外兼修,产生应有的本能反应与令人莫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学练健身太极拳是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的。到90年代退休后,我又把学习太极拳与群众性的晨练健身运动结合起来,并将她变成自己“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终生相伴的“业余事业”,这就是我老年生活中的“太极梦”:愿太极、健康与同练的健身友常伴。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在1963年跟王锦程工程师学简化太极拳,对太极拳理及其健身作用并不了解,“文革”后就忘光了。1979年后在热心友人的指导下学了一套“四合一”的48式太极拳,大大提高了我学练太极拳的热情,同时对进一步巩固24式太极拳和学习88式太极拳产生了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3.
晏骏 《武当》2015,(3):17-18
太极拳的进阶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应着重于培养习练太极拳的感觉,也称为"太极外感";第二层次应着重对拳理拳论的研读与分析,从而理论指导动作,也称为"太极内感"。"太极外感"与"太极内感"统称为"太极之感"。想要在太极拳家眼中打出一套他们所肯定的、真实的太极拳,这就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去分析解决练拳中的实际问题。太极外感:根据太极拳的风格特点,对太极拳动作外形架构的整体外在感受,我们就称为"太极外感"。太极拳的行拳走架中最重要的两  相似文献   

4.
朱江  刘甲林 《武当》2012,(9):48-49
【核心提示】"天下太极出武当"。"太极"当然指的是"太极拳"。那么,武当太极拳究竟诞生在哪里呢?是哪座山峰,岩庙?又是哪座宫观,哪座洞府?通过10余年的潜心研究,昨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研究馆员李征康揭秘认为,武当太极拳就诞生在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孤山村杉沟太极洞、太极观。  相似文献   

5.
永年是中国太极拳中兴的发祥地,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中国六大太极门派有四大门派都源于此风水宝地,我自幼就向往到那里。2009年暑假期间终于完成了我多年的朝拜心愿。我生于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信徒。从上中学时开始,我就一直痴迷于太极拳,我知道"太极起源于易学,又理成于医学",太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方式。一张一弛,一阴一阳的文武之道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儒雅涵养,又不失勇武之气概。以前我也曾练习过国家规定的太极拳  相似文献   

6.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7.
我是珠海市太极拳协会常务副主席。我们在组织推广太极拳的活动中,有些人批评我们练的是“太极操”。几年来,我们通过学习、研究与摸索,围绕如何缩短从“太极操”到“太极拳”的转化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将我们的一些做法整理出来,可能对碰到同类问题的单位与个人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太极拳的发展形式可说是越来越喜人,各种以太极拳为主题的大型交流、比赛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让作为太极门人的笔者甚感欣慰。但随着我不断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这些活动,我对于一种不良现象产生了担忧,那就是本应是专门体现太极拳精髓所在的推手比赛却越来越多地出现了“顶牛”“力量为上”等现象,毫无“引进落空”的技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可言。据笔者的自身体会而言,太极推手是太极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名在部队工作的太极拳爱好者,1983年开始接触太极拳,真正认真学习是最近几年的事。紧张的军营生活几乎没有拜师学艺的机会,我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跟随“电视”师傅学太极。经过5年多的学习,现在我已经较好地掌握了42式太极拳竞赛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运动论的理论基础是太极生两仪,两仪是在太极旋转运动中产生的。太极旋转运动论在太极拳中应用产生了太极拳运动论。太极拳运动论的内容有太极之意,太极之理,太极拳运动的理法依据,太极拳运动的方式,太极拳运动的法则,太极拳运动的性能,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和特征等论述,这些论述开创了太极拳理法的新篇章,推动了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对提高太极拳的技艺和增强太极拳健身祛病的作用,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太极的春天还未到来早在2019年,我就曾经说过:“太极拳的春天,还没有来到。”如果太极拳的春天真的来了,应该是像房地产高峰期时一样,看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大家摇号疯抢,跑步来交费学习太极拳的盛况。我个人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私人银行家,累积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另一个身份就是“国家智库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专家委员”。20年多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普及并推广太极思维。我既是一名非遗太极拳传承人,也是教练员,同时还是拳馆的运营者。  相似文献   

12.
由《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联合推出的“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圆满结束了!我作为初学太极拳的一位农民,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太极盛会。这次“太极拳名家讲堂”满载着浓厚的和谐气氛,承负着传承光大我中华传统太极文化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郝导济 《中华武术》2006,(12):53-53
什么足太极拳的文化内涵,我没有做过系统研究,不敢妄加议论。但太极典籍是太极文化的主要载体,只要认真阅读一下太极典籍,就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现根据个人的学习体会和打拳实践.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供喜爱太极拳的朋友参考,并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4.
徐言平 《中华武术》2006,(10):42-43
太极推手科学地综合了太极拳运动中的精华:棚、捋、挤、按。它将人体各部关节和各组肌肉的活动与呼吸相配合,吐纳养生,强身健体,进而可提高技击对抗技术。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广泛开展,太极拳爱好者在掌握高层次单练技艺的基础上,对练习太极拳推手也产生了浓厚兴趣。总结多年来学习太极拳的体会,我认为太极拳运动是先辈们在研究击打技术的过程中产生的,在练拳架的同时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武术以训练击打技术为重点,于是产生了太极推手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16.
杨应建 《武当》2013,(2):24-25
恩师冯志强教导我们,在明确认识什么是太极和太极拳、太极拳的渊源和特点功能等基本问题后,要练好太极拳,还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三练三不练"1、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原理、道理。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的阳极生  相似文献   

17.
王志恩 《武当》2012,(4):45-46
《武当》杂志2011年第七期刊发了广东林俊岸先生的《宋谱略考》很有感触,文中详细介绍了两种不同来源之《宋谱》。其一是吴图南先生所得之抄本,标题为《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据吴图南先生介绍:"那是在清朝光绪末年或宣统初年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说:你不是练太极拳吗,我家里有本书说的是太极拳的事。我请他借给我抄抄。不用抄,我没有用处,就送给你吧。"这本书就是《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其后,在民国初年,吴图南先生曾抄送给许禹生、吴鉴泉、杨少侯、刘彩臣、刘恩绶、纪子修每人一本。因而民国时出版之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姜容樵《太极拳讲义》、王新午《太极  相似文献   

18.
我打太极拳多年,在我们太极拳辅导站的拳友中。时常听说有人习练太极拳后膝关节疼痛。找大夫求方,大夫说:“这是‘太极腿’,是打拳方法不当出现的特有现象。”这之后,有人因为腿疼而改练其他体育项目了。  相似文献   

19.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20.
顾新法 《武当》2011,(5):34-35
我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民警练太极拳,部分学员掌握了太极推手的功夫,在突遭袭击时,采用了太极方式屡屡化险为夷,他们深有体会地讲:"遇到动手时,太极还真管用。"但是,社会上常有人讲,太极拳"慢腾腾,软绵绵",用于健身还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