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骞叔 《中国德育》2006,1(7):40-40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讲话直接关涉到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荣辱观。荣辱观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知耻;其次是明荣辱。本文只说说知耻。  相似文献   

2.
论知耻教育与中小学德育——也谈德育生命力之维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耻是我国传统德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对我国德育工和产生了冲击,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出现了滑坡和倒退。本文认为这与知耻教育受到冷落与忽视有关,并提出应从学生品德形成的内部规律出发,结合外部各种因素(尤其是不能忽视教师自身的力量),来开展知耻教育,维持德育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龚志宏 《教育探索》2008,1(5):99-101
知耻感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言行、品质不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产生的一种否定性的情绪体验。正确的荣辱观的建立,同时也是对错误的、混乱的荣辱观进行清理与批判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确了什么是“辱“,才能真正明确什么是“荣“。在高校荣辱观教育中,应当坚持“教之耻为先“,把培养、激发大学生的知耻感放在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龙迎伟 《中国德育》2007,2(1):67-69
耻感的缺失或错位是导致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而高校的各种量化管理手段以及社会舆论对于缺失耻感、道德失范的大学生的制约作用非常有限。知耻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内化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道德勇气的重要途径。开展知耻教育要以“八荣八耻”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5.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6.
提高当代大学生知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要遵循道德人格的形成规律,培养、强化、深化、升华大学生的知耻之心,培养大学生健康、高尚的道德人格,实现耻育的根本目的,而且要帮助大学生确立适度耻感。  相似文献   

7.
王彦民 《邢台学院学报》2010,25(2):80-81,84
由于传统耻感文化继承的不足,现行社会道德标准多元化,互联网络的负面影响,高校管理中的不规范等等原因使部分高校学生耻感淡化,道德意识淡薄,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声誉,耻感的回归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知耻是人性的标志,知耻教育可以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使其能够明辨现实中的善恶、美丑,自觉地趋荣避辱,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规范其自身行为,履行社会义务。本文在阐述了知耻教育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在大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翁祈桢 《新读写》2011,(9):34-35
“好学力行”四字之精辟,令我赞叹不已。它不仅蕴涵了校方对学子们的要求和期望,更对于“学”与“行”的关系——这一做学问者永恒的论题阐明了观点:此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在一代代市西学子的手中传承了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八荣八耻”也已成为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一面旗帜。在认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知耻之心”的树立有利于激发出人们心中的道德感,进而使“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更加深入人心,使人们自发地、自觉地践行荣辱观,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和感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令人诟病,主要原因是缺乏耻德教育。耻德在《论语》中有经典的论述,涵盖了无德之耻、无才之耻和无羞之耻。高校中开展耻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净化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在治学中开拓创新,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大学生播洒廉洁自律的"种子",奠定"三清"社会基础。高校开展耻德教育涵养大学生羞耻心的对策:一是教育大学生深入领会耻德内涵,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二是教育大学生深刻把握荣与辱的价值判断标准,涵养他们的羞耻心;三是全力营造知耻文化氛围,涵养大学生的羞耻心;四是创设耻感体验环境,涵养大学生的耻德情感。  相似文献   

12.
羞愧作为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在社会和自我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羞愧产生的途径是多样性的。有关羞愧发展的理论和研究表明羞愧在诸如抑郁、攻击、社会焦虑、与免疫有关的健康问题的发展中可能是一个敏感的因素。跨文化研究表明,对羞愧的理解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文章介绍了羞愧的发展理论、羞愧倾向性个体差异的根源研究、羞愧的发展结果等几个方面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3.
幼儿文学教育认识论倾向的主要缺陷在于强调主客体二元对立和知识中心主义取向。幼儿文学教育应从认识论走向存在论。存在论把幼儿文学视为促进幼儿精神品质提升的另一主体,强调“文学对我意味着什么”。存在论的幼儿文学教育旨在让幼儿在与文学的亲近中从一个人的世界里走出来,与自然、社会、他人建立广泛而美好的精神联系。  相似文献   

14.
生命个体:教育的一种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前提,前人依据不同的人性论。提出了诸我教育主张,当我们以发生学的方式,返回生命本身,重新探询人之生存和人之生成,在价值追寻和工作机制层面上,思考教育与人性的关系时,我们将发现,人不断生成着。在各种关系中,人不断追寻自我确证、追寻生命意义感。以此种人性假设为出发点,我们应树立新的教育主体观,应自觉地实现时间、空间和工具的个人意义的生成。并实现教育自身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加强知耻教育,培养知耻意识,批判继承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精华及合理成分,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加强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育:人学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学的视界透视德育,是指德育把人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德育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德育实践进行深刻、生动的探索、思考、总结,让真实、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而德育树立人学世界观考量的标准有:第一,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正确理解;第二,对人与社会、人与道德、把握人与把握物这三种重要关系的人学理解;第三,把理解与对话作为德育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不保持党的先进性, 无以立党; 不保持党的群众性, 党就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而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先进性和保持党的群众性的关系, 重要的是按照党的十六大通过的修改的党章的要求, 允许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 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导向鲜明,寓意深刻,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进一步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正显现出愈来愈巨大的作用.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赖于有效的教育.形成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是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9.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凸显以“八荣八耻”为主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是要凸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美德、法制和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以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透视德育,是指整体地理解和把握德育,使人真正呈现在德育中,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考量德育,需要从德育对象、人与社会以及道德的关系、德育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反思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