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在对近代哲学思维范式的扬弃中,现代哲学思维范式凸显出两大典型代表,即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二者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展开对传统哲学和现实世界的批判,与现代西方哲学相比,更加具有彻底性、科学性和颠覆性.随后的后现代哲学虽然在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绝对主义的口号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维度,但其“批判”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离,仍然没有克服其先天的不足.关注和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维范式,通过剖析马克思哲学对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批判、超越及对话,揭示马克思现代哲学思维范式的历史原像.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科学难以成立。首先,量子力学、相对论、混沌学等学科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彰显了现代科学范式;其次,后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整体论和有机论,当代的整体论是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整体论,包含目的论的有机论则违背现代自然科学;第三,后现代科学的基础——泛经验论远不是一个科学假设,而是一个无根的思辨的哲学假设;第四,后现代科学不可能的关键因素在于:现代科学的内在规范没有突变,现代科学自身没有发生危机;第五,后现代科学真要可能,它应当落实到实践运作中。人类当下有意义的选择就是构建科学规范——“科学法”——规导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3.
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课程研究概而言之有两大范式:现代课程研究和后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既以现代范式的长项为基础,又汲取后现代范式中的建设性的观点,超越现代与后现代,从而走出课程研究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思想体系、知识范型和方法论纲在多个维度上的解构与批判有着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与现实合理性.后现代思想对于数学这样独特的知识型有着怎样的启示和价值,是一个有待探究的哲学课题.在数学哲学研究中,范式的分期问题一直为学界所忽视.既有的叙事模式大多沿用数学史或哲学史的研究路线,致使数学哲学史的研究在涉及与分期有关的课题时陷入难以突破和视角散焦的状态.借鉴后现代的理论、立场和视角,追索数学知识嬗变与哲学思辨的轨迹,可以获得一个有别于传统数学史和哲学史叙事方式的新的范式分期.其中,“后现代数学”在对现代性数学的超越中获得了自我确认,凸显了其在数学哲学范式上的革命性、转换性、连续性和整体性以及对于未来数学教育的一种前瞻.  相似文献   

5.
教学理论研究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前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拘泥于现代哲学,致使无法真正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本文主要在借鉴后现代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教学理论研究五个方面的后现代走向。即,由现代认识论走向后现代解释学;由权威走向批判;由“本体”研究走向“解构”研究;由宏大叙事走向小型叙事;由意识范式走向语言范式。  相似文献   

6.
教学理论研究的后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当前我国的教学理论研究拘泥于现代哲学,致使无法真正形成多元化的理论格局。在借鉴后现代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具体论述了教学理论研究五个方面的后现代走向:即由现代认识论走向后现代解释学;由权威走向批判;由“本体”研究走向“解构”研究;由宏大叙事走向小型叙事;由意识范式走向语言范式。  相似文献   

7.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现代课程范式和以"多尔课程观"为代表的后现代课程范式各有优点的同时,也各有其局限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该说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学者就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和范式,因此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难以做出"完整概括"。所以文章就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五位代表学者,即Cherryholmes,Doll,Giroux,Lather,Slattery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进行具体分析,概略地透析了后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已经走向式微 ,但后现代的精神气质却发生着久远的影响。“后现代”是在对“现代化”的批判和否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景观包括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后现代观照下的高等教育有如下特点 :打破叙事范式 ,奉行实用的知识观 ;反对理性教育 ,追求多元的目的观 ;活化静态课程 ,倡导对话的教学观 ;立足本土文化 ,面向全球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和复杂性科学的叙述,揭示了现代科学的局限性,以及超越现代科学范式的新科学范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认为这些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当今面临的诸多复杂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科学观大致可分为解构型后现代科学观和建构型后现代科学观.作为对现代科学观的颠覆和超越,解构型后现代科学观消解科学的客观性和经验基础,告别理性,解构宏大叙事;建构型后现代科学观重构科学客观性,拓展经验内涵,重构理性以及科学的文化典范.后现代科学观凸显了科学的人文性,但蕴含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又危及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当代科学观的重建,应批判性地汲取后现代科学观的合理思想,而不应盲目追随其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哲学、近现代认识论和现代语言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哲学,经历了科技理性在方法论上的推动和认知科学的强力扶持,越来越注重语言研究中的人的因素,突显了人的体验。这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尤为突出,使得传统上属于隐身身份的译者在人本主义观照之下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真实范畴,并由此生发了大量充分结合后现代哲学话语资源的翻译研究途径,这些形成了后现代哲学视域下的翻译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教育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然而,关于后现代科学观对科学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多侧重于批判的破坏性,而对其建设性重视不够。尽管后现代科学观的确存在着偏颇之处,但其新颖而独特的视角有助于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从多角度对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后现代科学观质疑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强调科学的可变性和暂时性,其积极意义在于把科学看成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后现代科学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以前,人们对社会的研究大多以直观、猜测、思辨的方法为主。社会科学在近代成熟以后产生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理论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这三种范式在20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的各种哲学思潮、后现代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都对社会科学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多元化方法的综合运用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本土化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15.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6.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7.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8.
本期论坛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学科建设的立足点、科学理论的进化结构、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曹志平博士认为 ,科学哲学从哲学思潮到哲学学科 ,是一个树立范式 ,消解范式 ,进而寻找范式的过程 ;胡光博士认为 ,把科学理论视为一种进化结构为现代科学认识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发展模式 ;宋文新博士认为 ,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的宗旨是克服形而上学 ,寻找哲学发现的新方向 ;王书明博士则将费耶阿本德的后现代科学哲学定性为有限理性论。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视野下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杰  吕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3):116-119
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生态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模式、评价模式等均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