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依据丁耀亢创作的诗歌和他父子二人在狱中的供词等相关史料,确定其出走河南嵩山的时间当在康熙三年;而其出走的真实原因,则是为了躲避文祸而逃隐。  相似文献   

2.
从新发现的档案谈戴名世《南山集》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玉 《历史档案》2001,(2):91-96
文字狱是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禁锢人民思想、对以文字触犯统治集团利益者进行残酷迫害的一种手段。清代文字狱案主要发生于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朝代,大大小小不下百起。戴名世《南山集》案是康熙朝著名的文字狱大案。过去,由于没有发现记载该案的原始档案,研究者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是《清实录》、《东华录》及清人笔记。由于偶然的原因,笔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内阁六科史书中发现了两件有关戴名世《南山集》的档案史料,  相似文献   

3.
在封建社会,当国库官帑不敷兵饷、河工等开支之时,多以捐纳为名卖官以弥 补。本专题史料系反映康熙年间御史指出捐纳中种种问题的奏章,现从馆藏内阁黄 册中选出,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4.
郑秦 《历史档案》2000,1(3):87-92
康熙继位(1661年)以后继续顺治朝的律例校订工作,是全面修订顺治律,还是专门编纂条例,相当一段时间,康熙君臣在两个方面都努力工作,但是,顺治律的修订由于种种原因,终康熙之世也没有完成,却是留下了一部《刑部现行则例》,收在《古今图书集成》里。  相似文献   

5.
江宁织造,是管理江宁织造官员,负责供应皇家及官府所用的绸缎成品生产。清沿袭明制,在蚕丝产地的江宁(南京)、苏州、杭州三地设织造处。明朝的织造由太监掌管,清代则由内务府包衣来管理。康熙年间的织造,不仅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和供应,而且兼有一项特殊任务,充当皇帝的耳目①。qd清初,显赫一时的曹氏家族,有三代四人任江宁织造,从康熙二年(1663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65年之间,曹氏家族就职江宁织造,竟长达58年之久。盛极一时的曹门富户,最终因任上银两亏空而被抄家,曹氏家业由此败落。继任…  相似文献   

6.
16世纪末,厄鲁特蒙古四部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至17世纪下半叶,发展为一支控制天山南北,威胁青海、西藏的强大的割据势力.清康熙年间,准部首领噶尔丹在沙俄的怂恿和支持下向喀尔喀蒙古进攻,同时.以出卖中国领土为条件换取沙俄军队的支持。清政府对噶尔丹的叛乱早有觉察,一直努力准备以和平方式解决蒙古民族间的纠纷,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在噶尔丹举兵南下,距京师仅700里的情况下,才开始调兵遣将。乌兰布通大捷后,康熙帝又亲自与內外蒙古各部首领于多伦诺尔会盟,巩固了北部边防,加强了中国的统一.康熙三十三年,噶尔丹再次策动內蒙古科尔沁等部叛乱,并于次年再燃战火.康熙三十五年,清军分三路大举出击,康熙帝二度亲征,率禁旅为中路,采取裹粮长驱、分进合击的战略,在昭莫多与噶尔丹叛军激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里刊发的一组史料,是亲征中的康熙皇帝给皇太子胤扔的上谕,从中可见当时的形势、风土民情及君臣、父子、母子间的亲情等等,对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史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康熙朝是清代奏折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然而,由于当时缴折制度执行不严格和最高统治者及时处理信息垃圾,兼之以康雍之际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导致的文献销毁,致使奏折亡佚现象十分严重,不只其准确进折人员不得其详,同时其内容着重点和使用范围的发展走向亦颇为混沌模糊。为此,笔者依据已刊康熙朝满汉文奏折和有关史籍,对之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蒙古律书》及其后来的《蒙古律例》为清朝实施于其所辖蒙古地区的区域性法律文献。据载 ,第一部《蒙古律书》颁布于崇德八年 ( 1 6 43年 ) ,其后历朝予以增修 ,最后一次则是嘉庆二十年 ( 1 81 5年 )。该书汉文题名虽有“律书”“律例”之别 ,而蒙古文、满文题名却无 ,因之可将二者视为一部法律文献不同时期的版本。康熙六年 ( 1 6 6 7年 )《蒙古律书》封面以蒙文题写《康熙六年增订旧律书》,为康熙六年九月初二日理藩院题准在崇德八年《蒙古律书》的基础上进行的增修本 ,刊发于八旗外蒙古、众苏鲁克沁 (牧场 )、外藩蒙古地区。因其流传甚…  相似文献   

9.
本刊于1995年第三期曾陆续刊载了康熙十七年至十九年《南书房记注》,康熙 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至三十日的这部分内容,尽管所记时间很短,但为南书房设置 之初的重要记录。现予补发,供研究参考。——编选者王澈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 十七日 上命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支正四品俸臣张英、内阁撰文中书支正六品俸臣高士奇于南书房侍从。 辰时,上召臣英、臣士奇至懋勤殿。谕日:“朕于《书经》、《四书》讲读已久,常于宫中复诵,大义皆能晓畅< 朱笔将“畅”删去,于“晓”前加“略”字──编者注> 。但圣贤义理无穷,今更欲细加讨论。…  相似文献   

10.
刘燕 《历史档案》2004,(4):63-67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封建社会将祭祀典礼与军事战争视作两项最重大的国事活动。“亲征”是古代帝王亲自统帅军队以上伐下之征战,亲征既是军事战争又含祭祀典礼,最能体现封建文化内涵。历史上的每次亲征在史籍中都留下了浓重的一笔,是圣君的一种标志。清代真正意义上的亲征只有康熙皇帝三征漠北,  相似文献   

11.
光绪二十一年(1865年)十月,为慈禧皇太后60岁生日,一些寺庙住寺拟届时于万寿寺排班唪经三日,以示祝贺。在馆藏内务府全宗档案中,存有当时管理僧录司正印行存等致内务府呈文一件,其中开列了当时在京48位寺庙住持之名录,现予刊布,以供研究寺庙史参考。  相似文献   

12.
康熙初年荷兰船队来华贸易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中叶,西方的殖民主义势力争先恐后地向外扩展。17世纪初,荷兰占据了我国的台湾,并谋求与中国通商。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统率舟师南下,从荷兰军队手中收复了台湾,以作“反清复明”的大本营。而从台湾撤出的荷兰军舰则跑到福建沿海,要协助清军攻打郑成功,并借机提出了与中国通商贸易的要求。现从馆藏内阁满文密本档中选译有关史料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