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发祥 《学语文》2009,(2):17-18
我带领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散文《海燕》。在完成朗读环节后,我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我问学生:“文中的海燕象征什么?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什么?乌云又象征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正>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对文本的处理方面,大多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即由整体把握、问题探究、练习说明三个层次构成,由此在教学中也形成了以下教学模式:整体感知文本,然后问题探究,再然后进行语言揣摩,最后进入课堂练习环节,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却进行得十分艰难,使得语文阅读教学充满了困惑。一、整体感知要抓好思维训练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或者播放一遍课文录音后,学  相似文献   

3.
《春蚕》详尽叙述了母亲养蚕的全过程,深刻表现了年年养蚕苦,殷殷慈母情。教学时,应紧紧抓住“母亲”形象,进行整体教学。 一、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理清脉络,感知“母亲”形象。 先抓审题环节。问:看了课题,想一下本文该写什么?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出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阅读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读得明白,还要使他们学会读书、理解内容。教学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学生听教师范读全文或录音。 学生听读全文后,可以整体感知课文,尽快形成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整体表象,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教师范读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  相似文献   

5.
建议一 :在“整体”阅读中进行综合感知综合感知 ,是“整体”阅读行为的开始 ,是对全篇课文的认读 ,也是对阻碍阅读的语言文字的疏通。教学环节和教学用语可以这样设计 :一是课文导入 ;二是读通课文 ,谈谈你读懂了什么 ;三是说说你最想读懂什么或让你最受感动的是什么。以《黄继光》为例 ,综合感知可以这样进行 :(1)导语设计。课前播放录像 ,了解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及上甘岭战役的壮烈场景 ,然后教师语调低沉、缓慢地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 ,我们可歌可泣的无数英雄 ,为了保家卫国 ,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 ,就是这样跟敌人浴血奋战 ,用自己…  相似文献   

6.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品读体会和诵读表达四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品读体会和诵读表达这三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品读体会和诵  相似文献   

7.
教学大纲指出:“一般的说,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这是阅读教学的一般教学原则和模式.落实到一篇课文,就是要尽早让学生触及课文的中心,把握作者的思路;然后再引导学生去分析研究文章的字词句是如何准确鲜明地表达这个中心,如何体现作者的思路;最后又让学生回到整体上来,进一步理解课文.即整体感知——部分深究——整体优化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一、质疑——趣中感知课始,在理解“揠”字意思后,让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提出:我想知道是谁在拔苗?我想知道那人为什么要这佯做?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问题源于学生,自然激起了学生求解的欲望。于是,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听,寻求答案,自然格外认真,从而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二、究图——趣中理解 1.利用图画诱思。学习课文时,首先要重视对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是先感知后探究,最后拓展。整体感知(受)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必要步骤。如果整体感知环节草草收场或过早地把某个局部细节做深、做大,会让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架空。而时下有部分教师对它的认识理解和具体操作都不  相似文献   

10.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而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1.
课堂预习指导“五读法”山西/穆枝一读课文,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在范读(教师范读纪录音范读)全文时,让学生带着“本文主要写什么”的问题去听读,从而使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范读结束后,教师可以采取层友、诱导、设问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全...  相似文献   

12.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白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3.
<正>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  相似文献   

14.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庄亚云 《云南教育》2000,(21):26-27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费时多、收效低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原,但我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课文的讲解分析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充分阅读,乃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学生读课文读得不到位,对课文的感知肤浅,因而不能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的运用。针对这一情况,我认为充分发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的综合效应,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读正确,把握实质性整体   一篇课文的整体,应包括由字词句段及标点构成的外在形式和由思想感情等构成的实质性整体。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抛开了学生…  相似文献   

16.
课文教学是由许多具体环节构成的,如:介绍时代背景、扫除文字障碍、分析段落大意、总结写作特点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处理这些具体环节时,如果不从整体着眼,很容易脱离对课文全篇的理解,造成学生见木不见林的弊端。因此,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整体意识必须十分明确。这种整体意识应如何体现在课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呢?我想结合《海燕》一课的教学谈三点体会:一.起始阶段就要抓住整体。起始阶段,是一节课的“龙头”,起着导向作用。初上讲台时。我常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使这个“龙头”一下子沉入对某一段文字的具体分析之中。现在悟出:对于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是有一种新异感。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课文的整体感知,是很有必要的。我教《海燕》设计了这样的满怀激情的导语:  相似文献   

17.
张蓓 《四川教育》2008,(6):28-29
依据小学三年级的学情、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我在执教《惊弓之鸟》时,对第二课时进行了如下设计:一、初读。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故事。(生读书,师巡视。)2.学生回答课文讲了什么。  相似文献   

18.
《琥珀》这篇课文语言精确,说明清楚,条理分明。教学这篇课文时要根据重点训练项目——《抓住要点考虑周到》和科学小品的特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从整体入手自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边读边议,弄清文章的思路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这篇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重点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以什么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我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  相似文献   

20.
"整体感知"课文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对一篇课文做到"全面感受,初步了解,整体把握,确定对策"的重要步骤。这就要求教学的指导者——教师,对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熟练的操作,才能有效的指导主体——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进行有序的训练,达到教学目的,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