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在滇蜀地区有着广泛的考古分布,这些考古材料显示了汉代滇蜀地区与缅甸、天竺的佛教信仰及艺术传播之间存在联系。笔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西南交通的滇缅道就已经存在,具有相当古老的历史。随着一世纪大乘佛教的兴起,佛教造像开始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流行,并逐渐通过滇缅道传播到滇蜀地区,与当地的早期道教和神仙术信仰融合。从整个长江流域来看,滇蜀地区的佛教造像艺术出现最早,长江中下游后来出现的早期佛教造像艺术,应是通过西南滇缅道间接传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峰 《寻根》2013,(5):18-23
汉画中的佛教造像是佛教反映在汉代绘画、雕刻领域的产物,是后世石窟造像普及的先声。在江苏、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发现了一批与佛教有关的汉画图像,本文把这些汉画佛教图像分为汉画中的佛像图、汉画中的佛教故事图、汉画中的驯象和乘象图、南阳汉画中具有佛教因素的图像等,并对其源由分别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O年的10月,是金色的10月,也是收获的季节。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人员在博物馆南邻的龙兴寺遗址中抢救清理了一大型佛教造像窖藏,共出土彩绘造像200余尊。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像跨越时间之长、造型和雕刻之精、彩绘保存程度之好,实属罕见。在评选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时,与会的专家们首轮投票,这批龙兴寺佛教造像便以全票获得通过。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发现,立即引起了海内外的轰动,国内外150多家新闻媒介进行了连续报道。许多专家、学者、外宾等不顾气候严寒,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当他们看到这么多的佛造…  相似文献   

4.
阿嵯耶观音造像,为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它是最能代表大理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精品,在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收藏界也有着许多忠实的"粉  相似文献   

5.
中国祠庙的造像□段玉明中国祠庙造像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散漫不规一样,也是散漫不规的。这种散漫不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造像有无并不确定;第二,造像形制决不统一。佛教和道教在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宗教。所以,在佛寺和道观里,造像是缺之不可的。即使是在呵佛骂祖...  相似文献   

6.
在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中经常见到一种风格独特、造型如一似女非女的观音造像。此类观音造像在当地名为——阿嵯耶。笔者想就对观音造像的了解,对此作简单的概述。据调查目前全世界仅有十多尊。流传国外的有:圣地亚哥精艺博物馆(见图一)、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相似文献   

7.
过去和人谈论游历名山寺宇时曾认为中国的寺院千篇一律,千佛一面。且不说亵渎神佛,等读了一些佛教造像艺术的理论,特别是瞻仰了东、西欧的绘画殿堂和雕塑经典群后,才愧觉自己的无知和浅薄。事实上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造像应该说是其间最为辉煌灿烂的一章。  相似文献   

8.
从“圆觉经变”石刻造像论宋代四川民间佛教的信仰特征向世山由于历代史志撰修者和近现代专家的忽略和轻视,民间信仰与民间宗教的记述和分析都非常缺乏,而从石刻造像研究这方面的构成情况与特征,却是一个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也可弥补目前对石刻造像仅从艺术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一、佛教造像的引进和中国化的开端中国佛教造像的最早出现是在东汉时期。这时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只不过是一种外来的神仙方术而已,佛陀也只不过是个传说中的“神人”罢了,往往将其与中国的黄老视如一家,其形象也只是作为中国的一种神而被奉祀。目前可见的东汉时期的佛教图像有:四川乐山麻浩享堂横梁上所刻一尊坐佛像,头有圆光,通肩大衣,结跏趺坐,手施无畏印;四川彭山崖墓出土的陶钱树座底部的一坐佛二立侍像,头有肉髻,着通肩大衣,结跏趺坐;还有山东沂南画像石墓中的立佛像,作头饰圆光的童子状,有的肩生双翼。另外,江苏连云港…  相似文献   

10.
石窟造像是中国佛教造像中显得特别辉煌壮观的一枝奇花。中国石窟,早期(南北朝)可以山西云冈石窟为代表;中期(隋唐)可以河南龙门石窟为代表;晚期(五代、两宋)可以四川大足石刻为代表。这就是所谓中国“鼎足而立”的三大石窟。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的中部,东距重庆市160余公里,西距成都市270余公里。县境内保存着大量的唐宋石窟造像。因它在表现形式上以摩岩为主,还有石窟和圆雕等多种形式,敌人们习惯把它统称“大足石刻”。现存造像最早的是唐永激、乾封年jbl(公元650——668年)的尖山子造像,但以南宋造像最多,约占总量的80…  相似文献   

11.
独具特色的大足石刻艺术□陈国生重庆大足石刻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的石刻群,始于初唐,经中、晚唐,前、后蜀盛于两宋,延续于明、清,保存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石刻100多处,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7处,共有造像1030个龛窟,6万余尊,其中宋代造像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2.
观音菩萨,又作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取"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之意,乃四大菩萨之一,颇得民众崇敬供奉。因此,在传播佛教文化中,民间对观音的崇敬、追捧远在其他佛教神祗之上。而观音的造像从印度舶来后,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并开始逐步演化,其宗教形象也开始添入了中国元素。尤其至宋、元时期,其造像特色完全融汇于陶瓷工艺作品中,以至于宋元制瓷工艺,以近乎于"沉静雅素"的特征而遐名,在中国陶瓷史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本文试以分析首都博物馆元代景德镇窑青白瓷观音造像作品为例,来阐释宋元青白瓷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青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在当代大乘佛教造像中得到普遍认同,而大乘佛教经典中尚有白狮子、金狮子之言,却并无青狮子之说,更无"文殊骑青狮子"之界定。这一文化定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学界似乎忽略这一问题,常以"传说"带过,实为憾事。经研究,随着《华严经》的翻译和传播,"文殊骑狮子"的造像在魏晋及初唐已成规矩,但并不对狮子的毛色作普遍肯定的交代,而"文殊骑青狮子"与南宋抗金英雄姚兴的爱马"青狮子"关系极大。这匹青骢马因忠勇而备受爱戴,南宋以降,在佛教已普遍世俗化的氛围中,人们也将其体色附会于文殊的坐骑,并以五行八卦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实现其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14.
藏经是佛教的重要载体,唐中后期至北宋初,当中原与江南“教藏灭绝,几至不传”时蜀中却得以大量保存。北宋初《蜀版大藏经》雕板的完成改变了佛经流通主要靠传抄或零星刻印的历史,改变了邻国对中国的态度,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化自信重建,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今天看到的所有“大藏经”都或多或少与蜀版大藏经有关联,《蜀版大藏经》经文在蜀中流通的时代正是川渝石窟和摩崖造像雕刻的高峰期,云南佛教和佛教艺术之来源也主要是西蜀。  相似文献   

15.
余冰 《寻根》2001,(2):107-110
1996年10月,在山东省青州市(建市前称益都县)龙兴寺遗址中轴线北部大殿后的窖藏坑中,出土了佛教造像400余件,数量之多,物品之精,令海内外物界瞩目,而被列为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北朝的兴佛与灭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平 《华夏文化》2003,(3):9-10
北朝佛教 ,以北魏最盛 ,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魏书》中特增设《释老志》 ,足见佛教发展势头之大。魏道武帝拓跋建立北魏后 ,就把佛教定为国家公认的宗教 ,准许在中原地区继续流传。他是一位见到僧人都要施礼的皇帝 ,曾下诏建寺造像 ,又任命僧人法果为沙门统 ,令其统辖佛教徒。魏道武帝以异族出身而统治中原的广大地区 ,想借助佛教的社会作用 ,使自己由胡族之王的地位 ,达到凌驾于汉胡两族之上的君主地位。他的扶植佛教 ,可以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佛教为了扩展势力 ,也主动与王权结合。北朝的宗教问题与南朝不同。南朝完全…  相似文献   

17.
剑川石钟山石窟开凿始于南诏劝丰佑天启十一年(公元850年),经五代、南北宋,止于大理国段智兴兴德四年(公元1179年),历时300余年,造像十六窟共139躯.是我国南方雕琢最精美的一个石窟群,被誉为"南天瑰宝".与其它国内的石窟群相比,石钟山石窟群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一是石窟群较为集中地展示了白族所崇信的云南密教--阿吒力教的神祗;二是将南诏王室造像也刻到佛教石窟中.  相似文献   

18.
顾霞 《大理文化》2007,(2):60-61
被称为“云南福星”的南诏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是唐宋时期云南地方政权大理地区最典型的佛教造像之一,为大理本土上崇拜的阿吒力教派供奉的主要神祇,白族最崇拜的信仰偶像,也是自古以来大理皇家的主尊观音。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创作时间、创作缘由、文体来源及体制特点等方面,对谢灵运《答范特进书送佛赞》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这篇作品产生于元嘉二年(425),是谢灵运写给范泰的一封书信,它全面真实反映了刘宋元嘉初年名士阶层的佛教活动以及佛教赞颂文体对他们文学创作的影响,是一封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表明,南朝刘宋的元嘉之世前后,以范泰、谢灵运、谢惠连等为代表的名士阶层的日常生活都深受佛教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东晋以來,私人立寺造像蔚成风气,二是文人对新出的大乘教理所表现出的极大研讨兴趣。而这两方面都刺激了佛教赞颂文体创作在元嘉之世的兴盛。  相似文献   

20.
乐山看佛     
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逾千年而不衰,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卓越的成就,广大密集的分布而著称于世。中国仅千佛洞、千佛塔、千佛岩、万佛堂、万佛崖、万佛石窟就达37处之多。四川广元千佛崖石刻造像,绵延长达半里以上,全崖石刻佛像多达1万7千余尊,令人遗憾的是,因修公路造像被毁过半,现仅存7千余尊;古都洛阳龙门山有万佛洞,洞内南北两壁刻有1万5千余尊佛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穴53个,造像多达5万1千余尊。大佛最高的达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敦煌莫高窟南大佛高26米,北大佛高33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