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物竞天存争朝夕——杨振宁博士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一个让炎黄子孙自豪的名字。他赢得科学界最高荣誉——诺贝尔奖,是缘自他和李政道博士于1956年发现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规律”。但他对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贡献“杨振宁——米尔斯规范场论”,恐怕未必广为人知。正像相对论于爱因斯坦,规范场论于1954年的提出,确立了杨振宁20  相似文献   

2.
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由于贡献突出,他被世人称为“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1971年,杨振宁又作为华裔美籍科学家第一个访问新中国,叩开了中美之间关闭了20多年的科技交往的大门。杨振宁所取得的成就,与生他、养他、教他的父母亲,有很大关系。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留美归来之后,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等学府。生长在教授之家的杨振宁,从小就知道“诺贝尔奖”这个概念。因此,早慧的小振宁还在读中学时,就曾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  相似文献   

3.
刘权 《物理教师》2011,32(5):50-51
用《杨振宁传》中的一段话来形容杨振宁: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杨振宁教授在物理学理论研究中有两大重要的贡献:(1)创立了规范场理论(即杨一米尔斯理论),(2)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杨教授的学术光环非常耀眼,他之所以如此成功,聂华桐教授认为这跟他的性格密切相关,聂华桐教授将杨振宁的性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常实在;(2)兴趣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4.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杨振宁这个名字是同宇称不守恒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正是这个理论的创立,使杨振宁成了诺贝尔奖的获奖人之一。其实,杨振宁的最高成就和他对科学最杰出的贡献,是早在他同李政道一起推翻宇称守恒定律之前,于1954年和罗伯恃·米尔斯共同提出的“杨——米尔斯规  相似文献   

5.
杨振宁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成为数学教授,他喜爱物理,而且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1943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时,就立志要写一篇实验物理学论文。1946年,杨振宁进入芝加哥大学费米主持的研究生班,希望能在费米的指导下写篇实验论文。当时,费米正忙于在阿贡国家实验室从事军事技术研究,像杨振  相似文献   

6.
<世界华人精英传略>(庄炎林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美国卷同时收录了介绍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的两篇文章.其中新华社名记者顾迈南等撰写的<李政道>文称:"当时,李政道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中国籍科学家(此时杨振宁已入美籍)";而拙稿<杨振宁 >却说获奖时的杨振宁是"旅美华人科学家","当时还未加入美籍".那么,杨振宁究竟何年加入美国籍的?他当时为什么要申请入美国籍?  相似文献   

7.
杨振宁这位华裔科学家,因与李政道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获诺贝尔奖。传记作者不但描述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而且还展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作者对杨振宁的治学方法也进行了评述和介绍。  相似文献   

8.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袂获诺贝尔物理奖,成为首次获此荣誉的中国人。杨振宁的成功,是中西文化共同熏陶的结果。他自小生活在中国,其中小学、大学、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中国完成的。1945年,23岁的杨振宁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物理学家泰勒和费米,以后长期在美国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中美建交后,杨振宁频繁回到祖国访问,并常常以一个科学家的眼光,谈论他对中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感受。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早慧 ,然而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 ,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宁过多的指导 ,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 ,而且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 ,特地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 ,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 ,就不必超常地10岁就教他学习微积分 ,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 ,能使他受益终生。杨武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 ,也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  相似文献   

10.
也许你会想像,声誉卓著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小时候一定是个循规蹈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数理化的书呆子。其实不然,他小时候十分活泼、好动,是个兴趣广泛的孩子。1929年,杨振宁的父亲,数学家杨武之,应聘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时年刚满7岁的杨振宁随全家迁到北平(现在的北京市),住在清华大学西院。清华园里的生活对于幼年的他来说,温馨快乐,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11.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主先生要他写一篇论《固合格中序与无序的问题》,并要他参看一书.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找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第二本也看不懂,他又去向王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2.
1952年,爱国斯坦在读了李政道和杨振宁合著的两篇统计力学的文章后,请其助手找他们询问,可否和他讨论。李政道和杨振宁高兴地答应了。  相似文献   

13.
1992年仲夏的一个下午,由北京飞至合肥的班机徐徐降落在骆岗机场。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步下弦梯,他,就是当代世界科坛巨子杨振宁博士。他这次回来,是应邀出席在京举行的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联谊座谈会的。会议一结束,他便飞到故乡合肥。杨振宁出生于合肥,他的童年曾在合肥度过。在他10个月时,父亲杨武之先生去美留学,由母亲罗孟华女  相似文献   

14.
杨振宁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是王竹溪先生。一天,王先生要他写一篇论文《固体中有序与无序的问题》,并要他参看一本书。杨振宁看不懂这本书,便去找王先生请教。王先生一个字也不讲,却又要他看第二本书。第二本也看不懂,他又去向王先生请教。王先生还是不讲,又推荐第三本  相似文献   

15.
文清 《家长》2006,(10)
1926年秋,杨武之应邀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举家迁到了北京。杨武之的儿子杨振宁非常聪明,10岁时就已经表现出很强的数学运算能力。杨武之十分了解儿子的数学天赋,但他并没想把儿子培养成数学家,更没有迫不及待地教他微积分。尽管杨振宁后来认为假如那时父亲让他学微积分,他一定能学得很好。杨武之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在数学方面很有天分,为什么一定要在他10岁的时候就教他学微积分呢?这是他将来很容易就能学好的。然而,孩子必须从小就学习中国的文学,从小就要背诵一些精彩的白话文、古典诗词等,这将让孩子受益终生。01934年的暑假,杨振宁读完…  相似文献   

16.
杨振宁爱谈青年,喜欢把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作对比。他的许多话包括对记者讲的话大都是有意无意地说给青年的。 杨振宁此次北京之行不足4天。他精神健旺,双目炯炯,作了两场讲座,出席了何梁何利基金会的新闻发布会和颁奖大会。他对青年的精辟见解就是通过这仅有的几机会传之于公众的。  相似文献   

17.
本期主角:杨振宁神秘咒语: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行动故事:1.“献给母亲”杨振宁生于1922年,安徽肥人。他一岁时,父亲赴美国学,六岁那年父亲才回国。童  相似文献   

18.
小朋友们,相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的大名你一定听说过吧?他曾与李政道合作,于1956年因对基本粒子物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于次年与李政道一起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么,杨振宁在读书和学习上有什么好的经验呢?今天,我就给你讲讲杨振宁的“  相似文献   

19.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振宁的科学教育思想湖州师范专科学校王荣德杨振宁先生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他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在中国大陆完成从小学到硕士的教育,1945年赴美攻读博士并从事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至今。1957年,他与李政道先...  相似文献   

20.
2000年3月4日,一代物理学宗师吴大猷逝世。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他的学生,然而吴大猷从不把功劳记在自己账上。 曾有记者问吴先生:“杨振宁是你的学生,你是否给他一个良好的训练?”吴先生笑答:“他主要得益于西南联大。那时,西南联合大学集聚了北大、清华、南开的师资,他自然能接受比较好的训练。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天资极高的学生。”他还特别提到一位教过杨振宁、早在1962年去世的马仕俊老师,连这样一位名气并不大且谢世已久的同事也不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