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常被人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部分教师也的确是按工程师的职责,采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塑造”着学生。比如要求学生绝对听话,不准学生怀疑领导的指示、权威的观点,学生做作业,必须按照老师教给的思路等等。学生照老师的想法做了,他们就小会表扬、大会奖励;学生没有这样做,老师就会想出种种办法“制服”他们,还美其名曰“教育帮助”。这样教出的学生的确不会给老师和社会惹麻烦,让专制的老师和领导可以放心施行自己的专制。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因此,这种教育造成了学生怀疑精神和创造理念的缺失。我…  相似文献   

2.
朱小燕 《中学教育》2006,(11):21-21
我在师徒结队,帮助教师设计课堂教案时,遇到了这样的尴尬:为了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我提出在教案中安排一些诸如“奖励学生小红花”、“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课上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却遭到教师的反对和怀疑,担心这样会有表演作秀之嫌。对此。我不禁陷入深深的困惑:教师的疑虑不无道理,应当承认,当前课堂,尤其是公开课表演作秀的现象的确存在,令人反感。但老师们在课堂上稍有异举就被斥之为表演作秀,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何为表演?  相似文献   

3.
一、好习惯是怎样养成的 [观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练习”(一年级) 1.“你说得最响,奖励你一颗五角星。”一年级的数学练习课,学生看卡片口算。共12张卡片,12位小朋友口答,都答对了。最后,老师选其中一位,这样评价。 2.“100以上的数我们没有学过,你都能说,老师奖励你。”面对“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教师请学生提出问题。生:“蝴蝶标本和蜻蜓标本一共有多少只?”另请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这样说:“64 40=104(只),答:一共有104只。”教师这样评价。  相似文献   

4.
曾良策 《湖北教育》2009,(11):56-56
老师该如何表扬和奖励学生才更有效?有的老师认为“触及学生灵魂的表扬最有效”;有的老师认为,只要是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给予的,哪怕是“无声的表扬”,也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对面临高考冲刺的学生来说,许诺“奖励他们一个电子相册”,对调皮的后进生来说。承诺把他写进老师创作作品中,对害羞、内向的小学生来说,“奖励他一次成功的机会”,这些都会是“最美的奖励”。  相似文献   

5.
婷婷是个内向、有主见的孩子,各方面发展都很好,就是做事慢。无论是玩游戏、做手工还是吃饭,她几乎都是最后一个完成。老师和婷婷的妈妈交换意见,妈妈说:“婷婷做事慢,我们没少批评她,可她就是改不了,我们也没办法。”为什么有些孩子做事总是慢?老师和家长应怎样帮助他们呢?(天津翟恩晓)分析原因,循序渐进家长发现孩子做事慢,应该纠正。要改变婷婷做事慢的习惯,老师与家长要分析原因。婷婷吃饭慢,是因为她缺少运动而没有饥饿感,还是因为饭菜不可口?如果是前者,就应让婷婷多到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如果是后者,就应注意翻新饭菜的花样。同时…  相似文献   

6.
“举手”是最常规的师生交流的“信号”。但一线老师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举手寥寥,越往高年级越是这样。老师们也想了很多办法想改变这样的局面,但要真正解决举手这件“顽固的烦心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去针对这个问题,我想了很多鼓励手段,用了很多激励办法,制定了很多奖励措施,但最终都以“无解”告终。  相似文献   

7.
行必果     
尊敬的方老师:我是个高中生,今年17岁,也许是我这个年龄特别喜欢多愁善感,或是从小依赖别人惯了,做事一点都不果断,经常犹豫不决,于一件事之前会考虑到这件事值不值得我去干,可能成功吗,做后有什么后果,别人怎么看,等等,也可以说是瞻前顾后,左思右想,成了“惯性”,想改也改不了。表现在学习上,譬如今天我该看什么书呢,我就拿不定主意了,想看看其他同学怎么做,然后再“依葫芦画瓢”,更严重的是,考试时面对选择题,我的思维也会受到这样的“污染”。我这样的优柔寡断,害我不浅,我经常为此心烦意乱,希望方老师帮助我走…  相似文献   

8.
姐姐解心结     
问心无愧,足矣我是班长,在班里协助老师做事,也尽力地帮助同学。可是,一些同学经常和我作对,说我向老师打“小报告”,甚至欺负我。就这样,我被孤立起来了。隋欣姐姐,我该怎么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呢?班干部是为同学服务的只要,你始终记住这一点说话做事不高,高在上不盛气凌人而是让同学们、,感到你是为大家好大家自然就会,了解你理解你也就不会再和你、,作对了至于个别人的无理取闹“”。,你不用放在心上只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就够了,!相信科学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不再长高却开始发胖。我很苦恼。另外,我的…  相似文献   

9.
冯嫣 《湖北教育》2005,(5):11-11
如今社会和学校都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老师和家长越来越重视表扬和奖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深深地体会到“赏识教育”的确可以帮助失败者找回信心,但表扬就多多益善吗?  相似文献   

10.
葛平 《班主任》2013,(12):12-14
奖励是老师们最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其正向引导作用常常能鼓励孩子继续表现良好。但是,很多老师又很困惑:孩子刚得到奖励时往往兴奋不已,时间一长则会出现“奖励综合征”,对老师的奖励越来越不感兴趣,奖励的激励作用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在讨论《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请鲁肃来帮他做事的原因时,一位学生说:“因为诸葛亮觉得鲁肃是个老实忠厚的人,所以才请他帮忙。”这时,另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觉得鲁肃不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尽忠于诸葛亮,必然背叛周瑜。况且,周瑜这么信任他、重用他,他吃里扒外,怎能说忠厚老实呢?”一些学生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周瑜对鲁肃很好,鲁肃怎能这样对待周瑜?我想不通。”“诸葛亮请鲁肃这样的人做事,看来诸葛亮的  相似文献   

12.
奉明茂 《师道》2009,(10):38-38
在我的身边,有一批这样的老师,他们温文尔雅,做事不紧不慢,似乎有些“阳气不足”。我私下将这种类型的教师称之为“婉约派”教师。去年,因学校扩班,一批“婉约派”教师被安排做班主任,一个学期下来,全校的“优秀班级”“文明班级”绝大部分在这些“婉约派”班主任所带班级中产生,让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3.
如同自然生态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每个孩子也都有一种不同于别人的特质。所以,作为教育者不能对孩子苛求,只能用发现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特质,并进行有效地引导,使其潜力得以发挥。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中学语文老师眼里,瓦拉赫是一个用功,但做事过分拘谨和呆板的学生,即便他有着完善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然而,化学老师却发现了他在化学领域里造就成功的“特质”———做事过分拘谨和呆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于是,瓦拉赫便在这位化学老师的建议下改学化学。瓦拉赫是幸运的,正是这位化学老师,从他与生俱来的“缺点”…  相似文献   

14.
自助与互助     
离园时,宁宁的妈妈请我帮忙管教她的孩子。问明原因才知道,每当妈妈请宁宁帮忙做事时,宁宁总是说:“老师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宁宁请妈妈帮忙做事妈妈不肯时,宁宁就会说:“老师说了,要互相帮助!” 您认为应该怎样“管教”这个聪明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5.
美不美不光看外表 ,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是《美丽的公鸡》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一环。一、判断选择 ,使美的内涵清晰化师 :啄木鸟、蜜蜂、青蛙都懂得“美不美不光看外表 ,要看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在美与不美、能不能帮助别人做事中 ,你能说出哪几种人?请把下列句子用两种方法补充完整(出示句子 :有的人外表美 ,;有的人外表不美 ,。)生 :有的人外表美 ,又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有的人外表美 ,但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有的人外表不美 ,也不能帮助别人做事。生 :…  相似文献   

16.
槐以生 《云南教育》2005,(29):28-29
在学校学习时,老师经常对学生说:“学习必须抓住‘三’个环节,即课前预习、专心听讲、认真复习”。生活中时常听长辈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似乎“三”字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经过分析归纳我们发现,“三”与学习基础英语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掌握英语基本知识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徐丽云 《现代语文》2013,(11):100-101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做事成功的前提,也是激发学习热情的内在动力。所以,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应实施趣味化教学。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教育语言的重要范畴,借助隐喻的认知功能,可以帮助人们思考“奖励意味什么”这一仁者见仁的问题.描述和分析“奖励是药物”、“奖励是糖衣”和“奖励是催化剂”三个代表性隐喻,可以揭示隐喻产生的语言环境,发现奖励的功效及潜在的副作用,并关注奖励应用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从教多年,经常听到学生们的种种呼声,例如“老师天天盯着我们考试的分数。”“老师有的时候把我的缺点与其他学生的优点比。”“我们有缺点、过失,老师应该帮助我们,不要随意责骂。”总之,学生们不喜欢这样的老师,他们心目中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对学生能理解,有爱心,能宽容,能与时俱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老师。  相似文献   

20.
姜惠萍 《山东教育》2005,(36):37-38
接住家长抛球的球是指教师是一项资源.当家长需要支援时,他可以从老师那取获得帮助,教师必须接好家长抛来的球并且以一种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抛回去。双方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双方都是主体,从中真正受益的不仅是老师.家长,更是孩子。我们尝试了如何用“心”来做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