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送别好友孟浩然去广陵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题中的“之”,作“到、往”讲,“广陵”,即广陵郡,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在唐代是东南地区的繁华都会。这首诗共四行。前两行是叙事,后两行是写景。诗人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他对老朋友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即老朋友。这里是指孟浩然。(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以写山水诗著称,与李白有很深的交往。)“西辞”,从西方离去。“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昌黄鹤山上,即现在的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传…  相似文献   

2.
李白与孟浩然的山水诗在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白与盂浩然都热爱自然山水,他们的山水诗相同之处是清新自然,情景交融,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李白的山水诗主要表现壮美;孟浩然的山水诗主要表现柔芙。李白与孟浩然山水诗在环境化和旅游化中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丽霞 《现代语文》2007,(10):22-2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孟浩然是一位纯粹的隐逸诗人,但近年来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孟浩然的身上隐逸思想与仕进思想并存,本文即从诗作入手探析孟浩然“仕”与“隐”的矛盾心态,认为孟浩然的入仕思想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先生提出孟浩然“人就是诗”,隐居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真正孟浩然的诗”是“整体的”,“谈到看不见诗”;孟浩然“在生活和诗品两方面足以与魏晋人抗衡”,是“盛唐初期诗坛的清道者”等论点,新颖翔实,精辟独到,给人多方面启发。而某些观点,限于时代与个人视野,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宋代苏轼谓孟浩然“韵高而才短”,引起了后人很多或赞同或反对的议论,但这些评议大多没有对苏轼的论断与孟浩然的诗歌创作进行细致具体的分析,缺少应有的说服力。实际上,孟浩然的诗歌在题材、体裁、对偶与用典上均存在一些不容否定的不足,而这些不足与孟浩然诗歌的特点密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研究》是王辉斌教授继《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之后出版的第三部唐代诗人研究专著。此书动笔于2000年4月,杀青于2001年5月,并于2001年11月在“全国首届孟浩然学术研讨会”上隆重推出。王教授从1985年开始涉足于孟浩然研究这一领地,在此书出版之前,撰写了《孟浩然集中之卢明府探考》、《孟浩然年谱》、《孟浩然入京新考》、《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等有份量的学术论文,因此可以说,这部《孟浩然研究》专著实乃王教授十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水到渠成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盛唐气象在孟浩然诗中的表现,既有时代主流之属———开阔壮大、蓬勃向上,也有个性之音———恬静安乐。但是,作为一个独特的诗人,在其作品中表现“安以乐”的太平气象,始终是孟浩然自己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滞洛”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唐代的“东都”洛阳 ,是孟浩然一生中往来最多的所在之一。文章不仅对孟浩然至洛阳的时次进行了具体勾勒 ,而且对其“年年白社客”的“滞洛”生活进行了详细考察 ,认为其“滞洛”的时间乃在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一年的三入长安期间。之后 ,孟浩然便“自洛之越” ,与洛阳进行了永久性诀别  相似文献   

9.
一、人称名词(代词)+之+地点名词——“之”用作动词 例:(1)吾欲之南海(《蜀鄙之僧》)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分析以上句子,“之”字前面都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3)是承前省略了陈涉.“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垄上”;整个句子合起来表达“某人去某地”.这样的句子中“之”用作动词,解释为“去”、“到”或“往”.  相似文献   

10.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如果说唐诗大多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却像清泉,“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语省净,略无夸饰,几乎“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先来看诗——  相似文献   

11.
孟浩然的诗一向是研究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人们常把“清淡”、“疏朴”等作为孟浩然的诗风加以讨论。然而,孟诗的特质并不止于表面上的疏淡,更在于淡薄语言之下所掩藏的多元化的“情”之抒发。与其他大家相比,孟浩然在对抒情方法的运用上,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孟浩然与老朋友端着酒,打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谈论着农事。我找了两位同学,一位扮演孟浩然,一位扮演孟浩然的老朋友,让他们根据这一句诗自己写一段对话,写一下这两位老朋友到底在谈论什么。那位扮演孟浩然的同学思考了一会儿,就开始表演了。他一上台,右手装作端着酒杯的样子,左手一推窗子(当然是假想的窗子),说:“你看呀,谷子都熟了!”一句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等这两位同学演完之后,我紧跟着问了句:“这种气氛你们感到快乐吗?”同学们齐答:“快乐。”我又说:“对了,作者孟浩然同样也是心…  相似文献   

13.
孟浩然诗作的主要风格是“清”,他的诗中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其诗中“清境”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年四十游京师一事,王土源《孟浩然集序》不载,唯《旧唐书》卷一九○下《文苑(下)·孟浩然传》云:“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新唐书》卷二○三《文艺(下)·孟浩然传》亦云:“年四十,乃游京师”。此说一向无人提出疑问,陈贻掀先生在《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第四辑)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的志趣、人格与陶渊明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陶渊明被称为“六朝第一流人物”,孟浩然对他十分崇尚。孟浩然崇尚陶渊明的主要缘由是二人有着共同的文人操守和共同的隐逸情趣。  相似文献   

16.
读“hái”,还是读“huán”?编辑同志:我们有几位老师在上课当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泌园春·雪》毛泽东)和“等到重阳日,还来看菊花”(《过故人庄》孟浩然)这两个句子中的“还”字,到底读作“hái”好还是读作“hu...  相似文献   

17.
孟浩然结“忘形之交”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文章围绕孟浩然结“忘形之交”的时间、地点,以及张九龄等七人的生平诸问题,首次进行了较为全面与具体的考察。认为其所“效”之地分别在长安、襄阳、荆计等,时间亦各异;孟浩然晚年被张九龄辟为荆府从事,系宋鼎推荐的结果,此前孟浩然在宋鼎襄州刺史府为幕僚、且与张九龄不曾过从。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阅读》2007,(7):50-50
诗人孟浩然,与开元(公元713—741年)中著名诗人王维是好朋友,孟诗中“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的句子,王维每吟咏时,常击节称赏。王维在朝中任官时,一日,邀请孟浩然前来切磋诗艺。同往常一样,浩然高高兴兴地来了,两人聚到一起,就热烈地讨论起诗歌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一、揭题 这篇课文是唐诗《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文作者李白,是唐朝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这首诗题目中的“孟浩然”,是李白的朋友,也是唐朝的著名诗人。“之”,在古文里是个多义词,这里是“去”的意思。“广陵”,是个地名,也就是扬州。题目连起来讲,就是“送孟浩然去扬州”。 二、提读,正字 1.提读。读诗要读出韵味,古时候不叫“读诗”,而叫“吟诗”,一个字一个字地哼。现在不要求“吟诗”,但要读得响亮,清晰,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音调。 2.范读。注意几个字的写法:辞、鹤、孤、碧、流。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辨析了袁行霈先生编著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纲(二)》中关于孟浩然生平注解的错误及成因。进一步考证了“冶城南园”即襄阳城南的孟氏故里涧南园;同时还提出:宋代以后所以出现的不同版本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根本原因是由于将“治城”误为“冶城”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