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俊思 《考试周刊》2013,(19):28-29
本文意在梳理"诵读"、"涵泳"这两种传统教学方法的发展流脉,澄清二者的内涵,以利于语文教师达成对二者内在科学性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2.
肖体长 《教师》2015,(6):31-32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诗歌的教学没有美感、缺乏整体教学观的现状,提出以“读”为主的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去涵泳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音乐美和语言美,从而体味诗歌的原汁原味,获得审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内容。说其为“奇葩”与“精粹”,是因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情感美丽、智慧卓越、哲理深邃,是我们陶冶华夏儿女优秀品格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但是因为入选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不仅比重大、篇幅长、内容多,且文中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法等知识点比比皆是。然而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4.
诵读涵泳就是指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语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语言环境里去口诵心惟,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这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中最具特色的读书和教育方法,历来倍受先人推崇。孔子对“诵诗”十分重视,建安曹丕、南朝刘勰、中唐韩愈,都对文章的声音节奏高度关注,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力倡熟读精思,将“涵泳”作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提出:  相似文献   

5.
黄丽军 《文教资料》2010,(25):66-67
观照高中古诗词教学重讲解轻诵读涵泳的偏误,文章择取了诵读和说读的可行性教学尝试,正确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积极促进学生涵泳妙悟,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古诗词。  相似文献   

6.
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中夺目的奇葩。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涵泳,在背诵的基础上,再现诗词之境,领略诗词之气,体味诗词之美,了解诗词之精髓。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了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往往忽略了最为基本的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反复的诵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读懂文意,还可以让我们和作者在情感上产生一定的共鸣。因此,文言文教学过程注重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文章从要读准字音和读懂意思、读书要读出情感、读出悟等方法阐述让诵读回归语文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从"唱读"到"诵读",这是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追求。学生存在"唱读"现象有多重致因,教师要给出针对性纠偏操作,从朗读语调、语气、节奏等环节展开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找到诵读的感觉,这样才能形成更丰富的学习认知。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是至理名言,是前人积累的成功经验。而我们当今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却对此熟视无睹,在语文学习中忽视了诵读训练,令人遗憾。朗读、熟读、背诵训练,有助于理解语言文字,有助于增强语感,有助于掌握教材中规范的语言文字,矫正自己表达中不良的语言习惯,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助于提高记忆力。有的老师和学生认为熟读、背诵枯燥无味,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是因为人们怕下苦功夫,以此掩饰其惰性,或是还没有品尝到其中的乐趣。诚然,我们反对呆板、…  相似文献   

10.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中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注重诵读形式的变化、发挥诵读的功用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效果及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与骈文、格律诗词一样,也是我国文学所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被誉为“诗中之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2.
吹响语文课堂的号角,就是要求语文课堂上要以学生诵读为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文章从为何读和如何读两方面详细阐述,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走进文本美美地赏,细细地品,深彻地悟,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徜徉于美妙的语文世界,从而实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一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培养读尤其是诵读的能力,对培养这几种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篇文章如果读好了,也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的80%。那么,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驾驭诵读这一环节呢?第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自身修养是多方面的,首要的一条便是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另外,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修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要有从事语  相似文献   

14.
范晓燕 《学语文》2013,(1):59-60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都强调了语文课堂上"读"的重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冲击,文言文教学更是首当其冲。现在,语文老师普遍反对用逐字逐句串讲的方式进行文言教学,但是,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如何让文言课堂灵动丰盈,如何让文言文真正担负起文化传承、培育人格的使命,依然是我们广大语文老师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朗读、阅读、诵读的作用入手,汉语教学中的朗读、阅读、诵读教学的意义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其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朗读、阅读、诵读,提高汉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华漪清 《教师》2012,(10):62-6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性,越来越多地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而忽略了朗读教学,特别是反复诵读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笔者认为,反复诵读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策略,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当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回旋着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声时,充满美感的语文课堂也就生成了。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中 ,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代之以诵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读书时间 ,每教一篇课文 ,达到当堂基本成诵 ,课后则用少量时间巩固 ,以保证能熟读背诵适量的课文 ,作为将来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 ,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诵读法教学 ,不是单一的朗读训练 ,也不是强迫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用诵读来带动其它方面的训练 ,最后达到自然成诵。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诵读要和理解文意密初结合 ,因为诵读的最终目的是理解文意。学生在朗读的时候 ,无论读什么 ,思维活动总要比…  相似文献   

18.
学习言的重要方法是诵读。所谓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习言也是这样。在诵读教学中,主要从字音、句读(dbu)、语气几方面指导学生朗读,这对提高阅读言的能力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诵读,简单地说就是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朱自清先生曾经对诵读做过这样的界定:“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的能力。教学的时候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云:“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  相似文献   

20.
张凤姣 《辅导员》2013,(16):84-84
<正>毓明笠《关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思考》指出:要变学生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我认为通过朗读,将作者之言转化为读者心中之感,并且强化为自己的得,就是一种主动阅读。一是诵读有助于陶冶性情。叶老说如果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的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渐有提高。我们常说某人举止文雅,出口如兰,有书卷气,就是他长期在书籍堆里浸染的结果。古人认为读《骚》日久,身上自有香草美人气。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吟之咏之,能触发思想,净化灵魂,培植情感。一旦进入到特定的审美境界中去,体会到生命的美好与情趣,我们的心就会悄然融化在其中。二是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无法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