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尘悟语     
若知未来因,今生是果;若知未来果,现时是因——题记是离别,也是相守;是缘份,也是命运;是错误,但也是一种美丽。(对立统一显哲理。)  相似文献   

2.
开心字典     
我们在前两期里介绍了“图片记忆单词法”和“儿歌记忆单词法”,效果一定不错吧!这次,瘦猴老师再教大家一招“漫画记忆单词法”。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记忆一些难拼、难记的形容词。欲知效果如何,试一试便知。  相似文献   

3.
孟强 《山东教育》2012,(Z4):38-40
佛家有偈云:"欲知昨日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明日果,今日做者是。"余无缘佛门,也不宿命。但对于教育,倒有几分不解之缘。水源木本三十年前,余尚童稚。浩劫初平,百废待兴。教育之事,少人问津。年届六旬的祖父,已在鲁中地区的一所乡村小学默默耕耘并为之坚守了三十个春秋。退休之际,老人家毅然将执掌了大半生的教鞭传到了父亲的手中。选择教育,就意味着选择清贫。尤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闭塞的乡村。童年的生活尽管清苦,但有了书  相似文献   

4.
尤燕娜 《河北教育》2005,(17):30-31
情知互动教学的“知”是指认知。这里既指感知、记忆、想像、思维的心理因素,又指感觉——思想——知识、智慧的心理过程,即知的心理过程。情知结合教育的“情”是指广义的情,即情意。这里既指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心理因素,又指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心理过程,即情的心理过程。情知结合教育就是从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出发,  相似文献   

5.
古文今解     
文力 《初中生》2006,(3):1-1
古之欲明明①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先致②其知;致知在格物③。物格而后知至④,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相似文献   

6.
一夜之间,27岁赤西仁从一个还是我们眼里的男孩成长为一个已婚人夫,和黑木Meisa携手今生了。这才让我们惊觉,原来,他已不是那记忆中的少年,而是变得了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解读《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借此把自己童年记忆的百宝箱中压抑得最深的一种欲望——原欲,给予了一次痛快淋漓的宣泄。  相似文献   

8.
实施品格教育的实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可纳认为,品格由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道德认知、道德体会和道德行为。良好的品格包括知善、欲善和行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动习惯。没有知识的品格是虚弱的,没有品格的知识是危险的和对社会存在潜在威胁的。如果从我们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有才气而不诚实,智力过人而不关心他人,有高创造性但缺乏责任心,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不可能强大。  相似文献   

9.
六年的道歉     
细心的老师,顽劣的学生,同一段往事,是温情还是战争,记忆之河为何会天壤之别——9月里的一天,我得到了孟洋会在晚上到访的消息。孟洋,我10年前的学生,一个我今生都不会忘记的男孩。初到班上,我对孟洋的印象是,上课发言积极,表达落落大方,面对老师亲切有礼,我很快就喜欢上了他。而他也  相似文献   

10.
书缘     
莫明 《师道》2002,(12):42-43
今生不幸与书结缘。古人说得好,百无一用是书生。在这个过份强调以物质为基础的时代,“读书”也许真的已经是一件奢侈而无聊的事,所以有人说:“有情就喝酒,无聊才读书。”记得师范毕业时,我曾在同学的留言簿上写过这样的人生信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今回首,万卷书读矣,万里路遥遥。然今生既与书有缘,便惜缘,无悔。于书,最早的记忆,大约是三岁亦或是四岁吧,在举家从新疆回迁的火车上,母亲给两个哥哥买了一本小人书。至今,我仍清楚地记得那书的名字———《宋江是个投降派》,还有那封面上画着的一个很猥琐的男子趴在…  相似文献   

11.
《老子》从广阔的宇宙本体论视角出发,建构了道家特有的虚静人生论。虚静人生论以最高本体——“道”——为哲学基础,以保持淳朴自然本性并遵从此本性进行人生活动为理想境界,而达至这一理想境界的修身工夫即是损。损的工夫包含着两个维度:损知和损欲。此知和欲,乃《老子》所特指的智巧和贪欲,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和正常需要。《老子》的这一人生哲学蕴藏着对治当今诸种社会病症的精神宝藏。研究虚静人生论及其现代价值,对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构建良性的社会秩序、竞争秩序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2.
A Mouse     
郝昌明 《初中生》2007,(7):115-116
一位女士家里出现了一只老鼠。她非常害怕,于是买了一只捕鼠夹。因为没有奶酪,她在捕鼠夹上面放了一张奶酪画。于是,令人惊讶的事发生了。欲知详情请看下文——  相似文献   

13.
[预习指导]自主选择顺学而导学生的发展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课堂教学要找到学生发展的"基点"。要掌握学生的"已知",了解学生的"欲知"。而让学生发展起点清晰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预习"——真正的教学应该从"预习"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4.
蜀高士孙知微以画得名。马知节守成都欲见不得。孙与寿宁院僧相善,于其阁上画《惠远送陆道士药山见李习之》一壁。僧密以告,公径往从之,知微掷笔而下,不复终画。  相似文献   

15.
高明画家画龙,最后才点眼睛,使之活灵活现,腾空欲飞;说书先生说书,常在节骨眼上“刹车”,逗人欲知后事如何,下回再听分解。课堂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在学生大脑高度疲劳,注意力分散,学习热情低落的最后几分钟,能设计出新颖有趣、醒人耳目的结尾,方显能工巧匠本色。如何使教学结课既耐人寻味、引人入胜,又有画龙点睛之妙而异彩纷呈呢?  相似文献   

16.
在古装影视剧中,常会看到秀才沿街卖画的镜头。此时,我便会想,能靠卖画为生,画技必定不凡!倘若有一天,我的画作也有人问津,不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吗?奇迹真的出现了——竟然有人购买我的国画作品,而且还是邢台市的两位大领导!欲知详情,且听我道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老子之"德"为物之内核,使一物与他物相区分而成其为自身;"欲"则构成一物与他物之区分与关联。人对于物的区分,包括"我"与外物的区分,以及万物之间的区分,便构成所谓"知"。区分的可操作化为"技"。老子并不讨论完全的无欲,禁欲恰恰是对自然生命的戕害。合于道的欲不是基于"物"与"我"的区分,而是洞忘物我,乃是无"我"之"欲",是无知无识的自然之欲。以背离道的物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妄知",以无我的自然之欲区分万物所构成的知识可以称之为"明知"。但是,这"明知"却仅仅只能为圣人所掌握,而不可告之于民。因为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也是区分,亦即一种对于自然之欲的有知有识——这本身就是非自然性的。如果掌握"明知"之人德性修养不足,将无法驾驭这本身为非自然性的对于外物的自然性区分之知识,必然导致向非自然性地区分外物滑落,从而异变为"妄知"。  相似文献   

18.
正对过去的时光抽丝剥茧后,我还能轻易辨别出蝴蝶牌缝纫机、面条机、大铁锤、土武钻等等器具名称,闻见那股从时间深谷里溢出的浓郁铁锈味。确切地说,它们只是一些工具,铁制表皮,手触冰凉,构造简单。在我们村庄,它们是一种家境殷实的象征,也是体察父母劳动艰辛的得力助手,更是生活步伐执着向前的有力见证。成为我记忆支点的那些铁制器具,因沾染人间烟火气而散发出温暖气息,不论是在时间深处被淘汰,或是在繁华今生得到改进,都无一  相似文献   

19.
正写作能力是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标志,是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具体表现,更是学生对生活体验和感受的体现。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点拨的方法,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深入,促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越过障碍,畅通思维,才能更好地进行表达。那么,怎样才能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激发兴趣——解决学生"想写"的问题作文教学最初的难,难在学生没有写作的欲  相似文献   

20.
宋太祖怒责宋白 太祖时,宋白知举,多收金银,取舍不公。恐榜出,群议沸腾,乃先具姓名以白上,欲托上旨以自重。上怒曰:“吾委汝知举,取舍汝当自决,何为白我?我安能知其可否?若榜出。剐致人言。当斫汝头以谢众!”白大惧,乃悉改其榜。使协公议而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