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管小平 《河西学院学报》2010,26(3):74-77,124
通过对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诸多聚落遗址的调查和分析,并据现有考古学资料,揭示出该流域聚落间不同社会阶段的发展水平以及差异性的规模化发展梯次,进而总结出渭河流域远古文化不同阶段聚落的演进状况,以及处于其中心地位聚落历史变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以炎黄历史和年代研究为核心的"三皇五帝"传说历史研究发生了根本性转折。2003年以前,认为炎黄距今四五千年、考古学的"龙山时代"相当于古史传说的"五帝时代"一直是学界主流认识,而主张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其历史和文化在考古学的"仰韶时代"仅是极少数学者的认识。2003年王先胜在网络发表《"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细思量》后开始发生根本性转折,现在"炎黄距今四五千年"已经式微,而"炎黄距今六七千年"已成为学界主流观点和认识。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轮廓与框架,目前可以通过《中国史前史("三皇五帝"古史体系)简表》等几个简表来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梁思永父子对中国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在介绍西方考古学理论、总结传统金石学的成果方面具有开拓之功,并且关注田野发掘。梁思永则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尤其在龙山文化、安阳殷墟发掘报告的撰写上卓有建树。梁氏父子薪火相传,奠定了中国考古学发达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考古学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传统金石学和西方考古学,但真正促使中国近代考古学诞生的,却是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特别是史学发展的需要。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是“重建历史”的需要,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需要,中国学术研究独立性的需要,甲骨学的发展和中国学者的热情推动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音乐考古学主要围绕学科的规范、资料的收集、方法论的探讨以及新的表现形式的发展,学科建设进入稳定的"深研"期,朝着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学科建设方向,进行着各方面的深入研究。通过对我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轨迹和近十年取得的主要成就等方面分析,对本学科在文献学、考古学、乐律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提出了在这些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徽州古村落的形成和发展中,孕育了独特的徽州传统乡村聚落文化.这种聚落文化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风水术的影响,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意识观念,对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特别是新农村建设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继王国维先生所倡导的"二重证据法"之后,徐中舒先生提出将历史文献、考古学资料结合起来,并和民族学资料参照印证的"古史三重证"法。"古史三重证"法的成功实践,使古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宽,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在此基础上,不断将中国古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美术考古学是考古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作为研究美术起源,美术发展历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的新兴学科,它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才能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掌握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我们研究古代美术的起源和造物艺术的发展规律以及对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考察考古学在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是如何推动历史学发展的,思考在未来的发展中,这对姊妹学科应如何相互汲取对方的成果,推动各自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共同思考的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前考古学的发展对史学的影响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考古学已对中国新史学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主要方面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的介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新史学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直接推动了进化史观及其他西方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近代中国史学界的传播。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考古学是“与史学有肺腑之戚,而相与…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艺术考古实践活动虽然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宋代金石学,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考古实践的繁荣和对艺术考古学理论的思考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考古学和艺术学理论发展日趋成熟、艺术考古实践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田野考古新成果的涌现、艺术学理论的成熟、艺术史研究者对考古出土艺术品的关注,以及高等院校对艺术考古学理论研究和对创作实践人才培养的专业化。中国艺术考古学辉煌的发展前景已然展现在人们眼前。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古聚落,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极富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值得深入挖掘,大力开发.1聚落一词,初见于佛经,原有“固定于上”的意思,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亦常有记载.如《汉书·沟洫志》曰:“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概除都市之外的村落、民居、集镇,均可称为聚落.存在中国广大乡村的古聚落是中华各族人民聚集生产、生活的最初形式,是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演进和历史文化长河中已形成的,存在着固有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乡村古聚落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目前不断发掘的乡村古聚落看,有始建…  相似文献   

12.
马越 《华章》2012,(26)
19世纪末中西方考古都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新研究的出现无疑对当时的考古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受各种背景环境的影响,中西方的考古学在发展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就是:考古学理论、方考古发掘方法、公众考古.从中西方考古的这三个角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中西方考古的不同特点,从而能够全面的认识到这一时期考古学的不足之处与发展动态,从而更全面的认识考古学,对于了解考古学的发展史也有重要的意义.更有助于培养我们对考古学的责任意识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为中国考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公众考古学即走向公众领域的考古学,它旨在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到考古学的价值和意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双赢.在中国建构公众考古学应以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为伦理基础,以保护现有的考古资源和文化遗产为现实考虑,以公众对文化遗产知识的掌握为人文基础,将参观考古现场、出版科普图书、大众传媒的参与等多种模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刺激下,近代考古学因特殊的实证作用被推到了中国文明探源的最前沿,成为重建中国古史体系的唯一承载工具。然而,由于新的考古学观念与中国本土文化观念相凿枘,社会对新的考古方法认可度普遍较低。加上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考古工作环境恶劣等,又严重掣肘了近代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重托下的掣肘构成了民国时期考古学学科生成的特殊环境。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作为西方近代学科中比较有影响的考古学知识在20世纪初也被引进中国.有着特殊学术背景的留学生群体凭借语言优势,通过翻译西方考古学专业的书籍、文章等向中国输入西方考古学知识,尝试改造中国原有的金石学学术观念,一度成为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以"五四"为界,西方考古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主体和局面有所不同,早期传播主体为留日生,主要以日本为中介大量转译西方考古学知识;"五四"后赴欧美留学生加入传播队伍并迅速成为传播主流,一些西方考古学专著和观念开始直接被引进中国.留学生的传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学术界对西方考古学学科的了解,为中国考古学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重返八十年代"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文艺思潮。"辩证法的诗学"、"知识考古学"、"再解读"、"访谈录/回忆录"等是"重返八十年代"思潮中最明显的知识范式,它们以其鲜明的特征推动了"重返八十年代"的深入发展,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西拉沐沦河以北的十几处红山文化遗存,在聚落形态、社会生活、生产工具、墓葬习俗等多方面,反映了红山文化社会的真实情况,印证了6500-5000年前的西拉沐沦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达及畜牧业的繁荣。它们充分的考古学实证向世人昭示:红山文化社会是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较为先进的经济社会。这里和黄河流域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北方民族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深厚,中国考古学自产生伊始便定位于历史学。但定位于历史学的中国考古学存在信息提炼不足、理论缺失等弊病,因此,我们有必要引进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以促进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发挥考古学的威力。  相似文献   

19.
朝阳师专历史学教授雷广臻指出:中国版图如同昂首挺立的雄鸡,在雄鸡的头部与其庞大的身躯之间有一个广阔的43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区域,作者称之为"颈部"。在这一广阔的区域,分布着数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级城市。这些城市位于四条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线上,中国"颈部"城市都位于红山文化区。这一方面,考古学已经有了充分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领军人物,福柯独创了一种研究人文科学的哲学方法:知识考古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认为,知识不是属于"真理和思想自由"的客观领域,而是与权力相互指涉、相互生产。所谓对知识的考古,就是考察知识形成的过程和原因。这种知识考古学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与启示,它瓦解了西方理性主体的先验地位,为现代性危机提供反思拯救的路径;揭露了西方宏观大写历史的虚伪性,让被总体性历史压抑的"沉默他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的复杂冲突机制,击破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