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编者设置“阅读链接”板块的意图。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等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深度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通常指语文教科书的课文教学,其目的是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文本是资本,是财富,是教师的抓手。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学生所面临的学习任务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是理解、感受这一特定文本中与独特认知情感融会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语文教师是学生与课文的中  相似文献   

3.
"阅读链接"作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部分课文后面有所设置,是课文的拓展与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根据教学现状,对课后"阅读链接"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应充分重视利用"阅读链接"的教学价值,在课前利用"链接"酝酿情绪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  相似文献   

4.
传统大班化教学的学习方式多以学习课文的死知识为主要目标,教师往往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和个性,不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发展个性和能力。就小班化转变过程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为总起,浅要论述了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的优势,并就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5.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练习之后设置"阅读链接"。"阅读链接"对前面课文的阅读理解起到补充、诠释、融合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情感体验、体会表达方法、拓展阅读视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略读课文。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关注精读课文的教学,而忽略对略读课文的钻研并展开相应的教学。重视略读课文的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略读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略读方法,引导学生关注导读,了解文本内容;要鼓励学生质疑课题,在思索中领悟文本意蕴;要链接课外读物,让学生进行延伸阅读,以提高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课文背景知识介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使得学生在课文理解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解读本文,教师应认识到作品背景介绍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注意介绍背景时的几个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  相似文献   

8.
让学生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以文本为依托,合理、适度、有效地链接经典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拓宽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增强链接的有效性,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根据课文类型、教学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经典阅读的链接融合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立足学情和文本,通过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点、探寻学生阅读鉴赏的落脚点与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共鸣点,精心挖掘红色经典课文的言语价值与育人因素,把爱国情怀内化于学生心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追寻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语文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的能力,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科目之一,教师要更加重视对其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我国教学不断发展倾向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平时也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创新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1.
“阅读链接”作为统编教材新增的一个版块,均出现在每篇课文后,处于并不显眼的从属地位。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入理解编者介入阅读链接的意图,没有理清阅读链接与课文的关系,从而未能充分发挥阅读链接的实效性,难以实现从“教课文”到落实语文素养的转变。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链接为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搭建起了一座稳稳的桥梁,将学习引向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理解性学习落地,让学生“学会学习”。[1]合理利用阅读链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如:前置,激发阅读期待;揉合,助力文本理解;迁移,落实语言实践;比较,提升阅读思维;延伸,拓展阅读边界。使用时教者要分析其教学价值,发挥其有效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习向深度进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也更加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里面,每一篇课文后面都会有一些对应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不仅可以很好地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教师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些课外练习题,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在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根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无缝链接,即通过定格生活画面——化静为动,替换生活素材——化虚为实,引导生活实践——化整为零的策略,使教材更富张力,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14.
“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1,(45):38-39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因为学生年纪尚小,学习能力以及认知能力还非常有限,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中那些长篇幅课文时会比较吃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最终的语文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文短教"这一教学理念逐渐被教师所接受,教师会在语文教学中,将篇幅长、难度大的课文分解成知识点,然后通过以点到面、点面结合等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课文中的知识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降低学生的语文学习难度,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因此,文章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长文短教"进行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特有的学习栏目,它以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为出发点进行辐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中相关联的语段或语篇,挖掘其他文本中与课文的相似点,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起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链接"栏目的出现,成为学生开展广泛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课堂上学习"阅读链接"栏目时,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检索阅读等有效策略,可以开阔阅读视野、汲取丰富营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7.
<正>教材的“阅读链接”板块属于助学系统,通常呈现为课文练习后的语段或语篇,立足于教材内容,拓宽了文本的外延。教师应借助这一板块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表达方法的理解。“阅读链接”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广阔。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任务为基础,以学生学习需求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利用好“阅读链接”,在比较中落实语文要素。  相似文献   

18.
略读课文为重要辅助性教材内容,为讲读课文提供更多补充。教师要重视略读课文教程的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学习的动机,促进语文要素的全面落实。搭建支架、纵向对接、鉴赏指导、活动组织、读写结合,这是略读课文常见学法应用。教师要做好优化处理,为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初朝霞 《天津教育》2022,(10):119-121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还要重视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过程。尤其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应用文本细读法在阅读指导教学中,能为学生在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文本细读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能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要学会结合多种有效的授课方式指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引导其走近课文,充分体会和领悟阅读的真谛,注重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20.
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不管方法盲目的让学生进行课文的学习,学生很难全面的把握课文中的精髓,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细读感悟、体会描写顺序、抓住字眼理解诗意等角度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学好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