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翔 《辽宁教育》2014,(10):22-23
教师教学评价对教育质量的有效提高有极强的促进作用。从教师教学评价的意蕴来看,其可以明确教师教学评价的主体间性,关注教师教学评价的功能性、关注教师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随着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教师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也从关注“制器效率”到关注“育人成果”、从关注领导的“他评”到关教师的“自评”、从评价内容中的“结果取向”转向“功能取向”。在这样的前提下,可以重构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增加对教师评价的人文关怀、增加教师评价的教师主体性、提升教师教学评价的教育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取向既是一种价值选择 ,也是一种价值预期。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准确定位 ,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不仅要明确目前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的偏颇 ,也要明确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才是正确的 ,符合当前实际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生活的全部内涵。千百年来 ,更自尊地生存 ,更完善地发展 ,被理解为生命的全部意义 ,成为人类生活永恒的追求。教育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崇高理想的唯一途径。基础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才”的教育。基础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 ,它是终身学习和一生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定位应该是 :…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嬗变表现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的发展五个方面摇摆不定,这对基础教育的发展造成了种种缺失。反而思之,其根源在于没有确立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点。根据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以及时代精神的呼唤,"以人为本"应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的基点。  相似文献   

4.
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于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利益、教育公共性、教育平等等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学生利益的缺失导致人才输送论目标的形成;教育公共性的缺失导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问题的出现;教育平等的缺失导致分层筛选被当作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人才输送论目标的形成、优质学校的出现、分层筛选功能的产生使我国基础教育丧失了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这也是基础教育所确立的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用以新基础教育价值取向为核心而形成的新的教育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及评价观来指导教育实践,必将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七次比较大的课程改革,成效显著.但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仍存在轻视人的价值与“整个人”的发展、远离生活与本土文化、官本位、功利化等不良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凸显人的价值、再现文化特色、促进民主参与、构建自由人格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追寻.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具有多元性、理应性、工具性及统一性的特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应试教育仍在继续进行,而素质教育的推进举步维艰,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的偏差所致。要解决这一重大问题,还必须从分析教育的价值取向入手,并采取相关措施,遏制应试教育,促使素质教育的推进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实践主体的价值需求,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结合。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应突破功利主义与二元对立的局限,以素质教育为价值追寻,加强教育过程的人文性,凸显教育结果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从批判和反思的角度重新审视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问题,批判了现存的"离农"和"为农"两种价值取向的弊端,反思了其应然的方向,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经验"转向"策略";在研究方法上,要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证调研相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研究态度上,从"局外人"走向"局内人",做一名"草根式"教育家。这些是学者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重新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办基础教育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价值取向偏离。基础教育阶段,对民办学校的审批必须慎重。为了保证现有民办学校正确的价值取向,政府除了加大监管力度外,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大对公办基础教育的投入,大力提高公办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育管理,而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对教育过程控制的手段,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但同时又应该具有极强的人文性。然而现实的“教育管理”状况,其功能的异化,价值的削弱,成为学校教育的掣肘。在以人为本日益成为学校教育核心、现代教育价值追求的今天,更应呼呼教育管理的变革,也是教育规律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2.
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基础教育决策时对基础教育价值选择表现出来的倾向性。我国基础教育决策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价值失衡、价值失真与功利取向等问题。优化基础教育决策价值取向必将有利于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始于2001年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对传统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扬弃",重新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实现了课程价值转型,体现了体育课程向人的发展回归和教育的本质要求,在价值选择上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从价值理论和历史发展层面研究新课程标准价值的内涵、生成基础及实现的动力,找出影响新课程标准价值实现和价值选择冲突的归因,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应当由三维所构成:技术效率取向、理性反思取向和人文关怀取向。从三维视角来考察,它们对于高等教育活动有着各自的有效范围:人文关怀取向追求理想愿望,理性反思取向追求大学的批判精神,技术效率取向追求组织规则。只有三维合一,才能适应当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环境,挣脱人们强加给它的不合理要求,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在社会大系统中正确定位自己。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双重的价值取向,即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主导地位的需要。从不同视野下探寻多方价值取向的诉求,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化、教育对象的阶段化、教育内容的时代化进行反思,进而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及教育者价值取向的重构。  相似文献   

16.
任何决策模式总是明示或者隐含着决策主体的某种价值取向,一定的价值取向支配着决策主体的某种决策模式偏好。由于受到集权本位、工具本位、激进本位等三大偏颇的价值取向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决策模式长期不尽合理,甚至有过严重失当的教训,这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因此,要提高决策质量,有必要对决策模式进行价值反思,调整偏颇的价值取向,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即重构和坚持集权与分权相结合以分权共治为主、内在和外在价值相协调以内在价值为本、激进和渐进相统一以渐进稳健为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教育券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他以为美国19世纪后半叶以来建立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种政府垄断,缺乏市场竞争、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必须走市场化道路,实行教育券制度是一种理想的政策选择。美国教育券根本的价值取向是基础教育均衡化。美国教育券对于我国解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定位。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其具有基础性的反思功能;作为一"类"课程,是高职院校系统教育的根基;其追求超越实用的终极价值,乃是为了培育整全的人。"基础课程"应以主题思想、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为中心,进行"核心课程化"的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