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想要写一个普通人,一个不像有的人那样坚强,也不像有的人那样冷静,不像有的人那样聪明,也不像有的人那样理性,对,一个感性的人,一个努力在沙上建房子似的,想要建立自己积极向上生活的徒劳的人,也许还是一个捂着伤口不让别人看,自己也不看的乐观的人,一个实在不懂得和怎样去应付,弄得满身满心全都是伤的痛楚的人,一个怕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像自己希望着的那样生活。我想,姚姚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就是她像众人践踏的泥路一般低贱时,她都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都不肯将就…  相似文献   

2.
油水与汗水     
胡四海 《新闻三昧》2006,(12):56-56
有的通讯员写稿,光想从别人那里捞油水。一种人是利用网络信息,在网上下载资料、整合资料;另一种人是在报刊上寻章摘句,东抄西凑,据为己有。这两种人从媒体上捞“油水”,是侵犯著作人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还有一种人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他们写文章总爱与人合作,靠与别人合作过日子,从他们发表的文章来看,多数是与别人合作署名。这里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自己负责这项工作,规定下面通讯员的稿子,必须要经过单位“审查”,否则就不能评奖评先,这是设卡捞“油水”;再就是从公文里捞“油水”,靠会议简报、工作总结、先进事迹材…  相似文献   

3.
一说到播讲小说,有的同志会觉得很难;但也有的同志会觉得没什么,特别是已经具备了一些表达技巧的同志。但,真的播讲起来,与别人的播讲比较一下,认为不难的人自己也会觉得不行。这说明,对某种技巧的掌握,是要有一个学习、实践过程的。  相似文献   

4.
传媒人的底线与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严不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在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体现出来。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每个人受到别人尊重时也需要替别人着想,善待他人。有的人得不到别人尊重,有可能是自已骄奢淫逸、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自己坏了自己的声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机构、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5.
我的老家江苏金坛市,今春才开学没多少日子,就有三所中学的三名初中生自杀,其中两名死亡,实在让人遗憾,现在的孩子怎么就这么脆弱呢? 现在我们的生活开始好起来,父母们都经常想着自己怎么才能使子女将业有个好前程、好生活。有的抓紧让子女享受,孩子在物质享受上成了全家的一号首长;有的抓紧捞钱,好给子女留下一笔财产;有的则千方百计给子女施加压  相似文献   

6.
记者写入物通讯,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自己先要感动。那么,如何使自己先感动起来呢?结合自己的两篇作品,谈点粗浅看法。一、在采访中要注意挖掘、在写作中  相似文献   

7.
经常向报刊投稿的人大都遭遇过被人删稿子的经历。有的删得让人服,叫绝;有的则删得让人憋气,摸不着头脑。这些感受,不但业余通讯员有,就是以删他人稿子为业的编辑也有。好在,经常投稿的编辑们有时在自己敬佩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敬佩;有时则在自己憋气的同时,又让别人憋气。  相似文献   

8.
别人是别人     
有很多种痛苦,是人自己找来的。喜欢和别人作比较,就是一种自己找来的痛苦: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为什么要把自己和别人来做比较呢?本来是全然没有关系的两个个体,一比较,事情就多了起来,种种困扰、痛苦,也就应运而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发现,别人比自己生活得开心、快乐;也会发现,别人事业顺境、爱情称心,而自己仿佛什么也没有。在比较的过程中,愤懑之心油然而生——自己的任何条件都不比他差,何以在现实中却处处不如别人?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来,体验式报道风行起来。有的记者当一天营业员,有的记者当一天出租车司机,有的当半天或一天警察……然后写出这些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的生活、思想,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媒体上得到了某种体现和表达,起到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的作用。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也是新闻工作者深入生活的一种表现。但是我也要说一句:仅仅这样还是远远不够的。体验,还应当再深入一步。记者报道实际生活,最好有自己的体验。仅仅根据一问一答的采访,很难写出情真意切、有血有肉的报道。我们的新闻采访学,在谈到采访方法的时候,历来就有蹲…  相似文献   

10.
在九三学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介绍的先进人物中,安振东十分引人注目。由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同志建议,我们决定一起采访他的事迹。安振东的先进事迹既丰富,又动人。他只要一踏上工作岗位,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即使被错判服刑时,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与党和人民对立起来。他对我们说:“我当时穿着囚衣,别人看我是犯人。我不这样想。我是主人,不是犯人!”他在叙述当时生活情况时,很自然地说出了:“那时监狱条件差,电话机也落后,我看见管理人员拿起电话来摇半天才通,这怎么行呀,我就建议改进机器设备。  相似文献   

11.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某一事件或某一先进典型进行采访前的准备,一般是有这两种:一种是注重掌握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条战线一个方面的情况,便于在采访中挖掘新闻深度,避免“马后炮”;阅读这些人和事的有关材料及有关报道,以启发自己的思路,扩大自己的眼界。并在对先进人物进行采访前,通过周围的人,事先熟悉他们的个性、爱好和家庭,掌握一点他们的专业知识,以便采访时“对号入座”,有“共同语言”。而另一种采访准备则是把功夫下在设计框架上。他们找来有关材料阅读或通过别人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急于闭门想路子找点子,拟定出题目和稿件的一二三点,然后在采访  相似文献   

13.
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把自己的每次采访都看作一场战斗。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如同陌生的堡垒,记者必须从各个方面探幽、挖掘。事测立。不测则废。谁也不愿打无准备之战。然而正如军队难免要打遭遇战,记者受制于新闻强烈的时间性,往往一个通知,一则信息就必须火速赶去采访。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能临阵不乱,攻守自如,有的则一败涂地,弄得自己和采访对象都很难堪,奥秘何在?本人作为人民日报实习生、在两次采访中略有体会。一次是貌似充分其实毫无准备的采访。去年10月初,领导让我去河南采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暨拍卖第一天。一听题目心中害怕。我原来学外语,对经济一窍不通,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期货、拍卖交易听起来更是天书。领导又明确交  相似文献   

14.
苗向东 《新闻天地》2010,(10):76-76
我们只听说犯了罪的人,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实在化不了就“逃为上”,而有这么一个人,在别人不知道自己犯了罪,却自己去主动投案自首,把自己告上法庭,她就是高红梅。  相似文献   

15.
杨忠厚 《记者摇篮》2009,(10):19-19
今年6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中宣部组织的对吴大观先进事迹的集体采访。这恐怕要成为我记者生涯中空前绝后的一次采访了。8天里,采访对象记录下名字的就多达45位,这些人中绝大多数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最长者94岁。一次密集采访这么多人,年纪又都这么大,这样的情形以后不会遇到了。  相似文献   

16.
交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每个人既是交际的主体,又是交际的客体,他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别人,也受别人言行的左右,从而达到双向交流、双向影响的互动效果。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这种互相作用、互相感染的辩证关系就是互动。新闻采访的双向互动性是指新闻采访时新闻工作者为搜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世界政坛采访之母、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把采访视为戏,  相似文献   

17.
记者这一行,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但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你在观察采访对象,对人家或品头或论足,殊不知采访对象也在看你,对你的人格操守、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兴趣品位也有自己的看法。前不久,歌星孙悦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就公开对一些记者表现出了不屑。她说:“有些记者实在不怎么样,不久前,他们还是我的追星族,拿着个本子让我签名。这些毛头小伙子现在拿了个记者证采访来了,问的东西很无聊,回去就瞎编。”看来一些“娱记”在娱乐圈中人的眼里实在是没什么分量。  相似文献   

18.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4,(38):118-118
镶牙的危险坏消息为什么被别人胳肢才觉得痒当被别人挠到脚心、腋窝等位置时,很多人都会因为觉得痒而大笑起来。可是,自己挠自己时,却往往没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呢?英国的女科学家布莱克·莫尔解开了这个谜团,发现原来是人的小脑在起作用。莫尔在伦敦大学对6名志愿受试者进行了试验,她先用一个机器胳肢受试者的手心,并用磁共振仪记录下这人脑电流的变化,然后让受试者自己胳肢自己,也记录下脑电流的变化。结果发现,当人自己胳肢自己时,人的小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人脑的其它部分,不要对这种刺激给予反应。但是,当被别人胳肢时,即便人预先…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层通讯员,在本单位开展新闻工作,和报社记者、上级机关的新闻干事比起来,遇到的困难相对更多。尤其是采访本单位领导,更是比较困难:有的领导接受采访时草草而谈、“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因工作忙,根本就不愿接受下属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早前参加新闻专业同学聚会,有些人说起到某地采访,遭遇有关部门的特殊看管,有些人说自己被企业告上法庭,疲于应对;有的说出于某种原因,给自己用上了笔名;还有的说一些更琐碎的,比如稿子被毙、待遇不高、居无定所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