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南京市聋人学校创办于1927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聋人教育学校;1987年率先创设了校企联办的聋人高中职业教育;1992年受国家教委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委托,又开设了全国第一所聋人普通高中——南京聋人高级中学。历史赋予了南京市聋人学校在中国聋人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地位;几代聋校教师更是用大爱无疆的精神、充满智慧的教学、细致耐心的呵护,使学校的办学硕果累累,让学校在当今中国聋人教育界闻名遐迩,成为南京教育的一个品牌。一、全面正确认识教育对象聋人,是指由先天或后天诸多因素影响,而导致听力损失,形成听觉障碍,无法用听觉感知世界、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3月28日,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与《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聋教育1对1数字化学习国际研讨与分享活动”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60多所高校、聋校的200多名代表出席。  相似文献   

3.
“我要上高中!我要上大学!”现在,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有着这种强烈的愿望和要求。1992年,我国第一所聋人高级中学在南京成立。随后,其他地方也相继建立了一批聋人高级中学或高中班。10多年来,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合格聋人高中毕业生,为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等名聋人高等院校输送了优秀生源.也为聋人自身化素质的提高和人生价值的充分实现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我国聋人普通高中的开办为完善聋教育体系,培养聋人成长成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国际聋教育事业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1880年米兰国际会议,它确立了口语教学的主导地位,使口语教学成为聋教育的主流;二是1996年在马来西亚召开的国际聋教育研讨会,其《吉隆坡宣言》提出:"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手语。"随后,聋人语言教育逐渐聚焦于聋人交流与沟通的实际需求,强调多种语言的综合呈现与个性化使用。我国聋教育事业有着自己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向希望的延伸——我国部分聋校高中课程建设综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2009年5月7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聋人高中阶段教育,让耳聋学生受教育年限向高中阶段延伸,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的内在需要,也是广大聋生和家长的热切期盼,更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这一美好愿景的重要任务。因而,加快发展聋人高中阶段教育,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6.
聋人中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全国多数地区而言,聋人中小学教育在基础教育大环境中仍处于弱势,表现为“硬件”不硬、“软件”不优、“人件”不专。其中聋校教师专业化进程明显滞后于普通中小学,影响了教师发展,也影响聋校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聋生的成长与发展。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对聋校教师专业化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聋人高中是我国普通高中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也应成为聋人高中的必修课。充分认识在聋人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适切性,提高有效性并付诸实践,有助于向聋生提供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聋生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2003年1月10日至13日,"全国聋教育新课程改革方案研讨会"在南京召开."全国聋教育新课程方案"专家组和研制组成员代表共19人参加了会议,就《全国聋教育新课程方案》初稿进行了研讨、论证.教育部基教司特教处、课题组组长周德茂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向希望的延伸——我国部分聋校高中课程建设综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篇 立足实际,加快聋人高中教材建设 聋人高中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依据课程标准,科学编制各课程的学科教材,建立一套适合聋人高中教学需要的系列教材,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基本素材和主要依据,也为学生学习提供可靠的资源和重要工具。由于我国尚未开展国家聋人高中课程建设工作,还没建立起聋人高中统一的系列教材,各聋校在开办高中阶段教育时,都把教材建设作为主要工作来抓。  相似文献   

10.
聋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深刻关系到聋人的职业确立。发展和生存质量。在中学期间及早对聋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阶段、分层次地实现职业目标,能引导学生确立合理的学习目标,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我们了解了目前高中聋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聋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1988年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同年被分配到南京聋人学校.至今已有20余年。参加工作以来.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聋教育教学之中,品尝了聋教育的酸甜苦辣,有教学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快乐。我一共带了7届毕业生,共有90多名聋生考入大学,每一届学生的高考数学成绩在全国聋校中都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南京市聋人学校创建于1927年,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的特殊教育学校。学校于1982年率先开办聋儿语训康复中心,并于1992年创办了全国第一所聋人普通高中。学校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始终着眼未来"的总体办学思想,坚守"承认差异,缩小差距,为聋生全面、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教育信念,50%以上的聋儿到普通小学就读,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聋人高中办学20年来,99%的毕业生考入全国  相似文献   

13.
聋人教师在聋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我国聋人教师的发展面临多重困境,聋人在聋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要摆脱聋人教师所处的困境,促进聋人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改革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实施聋人教师资格认证,同时需要鼓励招聘聋人教师,充分发挥聋人教师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实践的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聋教育信息化、促进聋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构建我国高层次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团队在历时4年多对聋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聋教育数字化资源需要根据聋人的认知特点和聋人的需要进行设计;聋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需要形式创新、方式方法创新和内容创新;聋教育资源建设特别需要质量意识,特别需要奉献精神,特别需要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聋人高等教育入学率逐年增长,随之而来的聋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聋人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高预期、社会交往的回避性和依赖性等就业心理特点,进一步阻碍其适应劳动力市场。而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帮助聋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营造聋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良好氛围;应引进职业测评系统,让聋人大学生能够准确地定位自己;开展聋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和课外教育活动;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开展聋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聋生职业生涯辅导。  相似文献   

16.
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赖于教育,因此在聋校教学中探讨聋人文化就具有了积极的意义.在聋校教学中渗透聋人的文化形式,是聋人文化与主流文化交融的必然趋势,是尊重聋人学生的体现,可以增强聋人学生自信心,帮助他们顺利进入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1月20日~22日,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主办,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市教育局协办,南京市聋人学校(南京聋人高级中学)承办的“全国聋校课程改革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3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特别是祖国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聋教育界同仁也赶来参加本次研讨会,使大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的研讨会,也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深化聋人高校全纳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提升全纳教育教学秘书管理水平。本文首先从工作地位、人员素质、考核机制、职责分析四个方面对聋人高校教学秘书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随后,以高校管理层面为出发点提出了加强聋生全纳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最后,以聋生全纳教学秘书自身为出发点提出了提升自身素质以及管理水平的途径。只有提升全纳教育教学秘书管理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全纳聋生发展,才能有效提高聋人高校全纳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一、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聋人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开办聋教育高中部的学校越来越多.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中没有高中的教材.由此引起了以下两点问题:第一,由于数学课程的特殊性,它的知识点衔接必须环环相扣,这就出现了从聋校数学教材到普校数学教材如何接轨的问题.第二,如果聋孩子们从进聋校就开始用普校的教材,又存在聋生生理障碍与普校教材内容多、进度快而造成的接受矛盾的问题.带着以上两个问题,笔者对目前全国20所聋校数学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网络和电话访谈.  相似文献   

20.
《现代特殊教育》2001,(1):11-11
2000年11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香港英华渔人协会和江苏省教育厅联合举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的380余名听力障碍教育工作出席了会议。经过研讨,与会对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问题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