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董煜宇 《教书育人》2006,(10):63-63
读书并非所有人共同的乐趣,生活中经常听到有人说“我一看书就头痛”。可是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永远是人生的赏心乐事之一。即便是在如今的喧嚣红尘中,阅读仍然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有机会就会沉醉于自己喜好的书中,梦着他们的梦,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快乐着他们的快乐。  相似文献   

2.
王德华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21(12):248-248,250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真正的好老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爱好者。教师的读书习惯会影响到学生,“把每一位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相似文献   

3.
读书与生活     
王纪铨 《新读写》2014,(10):7-7
很喜欢上海书展“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主题。不仅是因为和众多申城市民一样,一年一度的书展已成了我生活中的精神文化盛宴,还因为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读书与生活的确是无法分开的。  相似文献   

4.
今年三月,我们观摩一位实习教师上《我的读书生活》一课。在体验反思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们谈论了各自的阅读体会:“我喜欢读书,因为我觉得读书有无穷的乐趣。”“我用一句名言概括我的阅读体会:‘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读书虽然很苦很累,但为了将来的生存和发展,又必  相似文献   

5.
王亚娟 《贵州教育》2010,(13):47-48
平时,人们总会把生活和工作分开讲,其实只要是工作着,你又怎能说分开就分开的呀!我的生活影响着我的工作,我的工作左右着我的生活。而工作和生活中,读书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我始终坚信只要我不断地读书学习,我的生活会越来越精彩,我的工作会越来越轻松,我的学生一定会越来越喜欢我的。我也因此而更加爱读书!  相似文献   

6.
我是北京小学六年级七班的学生段卓然。我是一个小“书迷”,到现在已经读了约1亿4千万字了。在这几年的读书生活中,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自己读书的经历,跟大家说说读书的感受吧。 第一、读书让我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在书本中升华思想”为主旨,通过对实践和读书的论述,旨在启迪学生更好的把握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生命的全部意义有两大要义,即:读书和教书。显然,教师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书是为了教书,要教书必须要读书,读书与教书两件大事构成了教师生命的主旋律,这最起码的常识每一位教师是最清楚不过的了。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生活中,出现了一种与教师生命主旋律极不和谐的音符——休止符,即教师不读书。  相似文献   

9.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相似文献   

10.
记得一位佛学大师曾这样向弟子总结自己的修炼之道:“……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高深的佛法竞被大师纯粹抽象成了这样简单而充满禅意的一句话,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而广之“……读书的时候读书,生活的时候生活。做学问的时候做学问……”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女>是一份历史悠久的女性杂志.而杂志的封面犹如人的脸面,成功的杂志封面能反映它们独特的活力、学识以及智慧.杂志封面是杂志身份和个性的表征.文章侧重从该杂志的封面装帧艺术、封面人物及其女性形象三个方面,分析该杂志封面变迁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这一女性杂志在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时代风貌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大白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参与者。1920年5月他参加了陈独秀以《新青年》杂志的名义召开社会主义和中国改造问题座谈会;8月又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后来因工作、身体原因以及对陈独秀家长作风的不满而退出。但他并没有倒退,而是积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和理论的积极宣传,指出共产主义潮流势不可挡,中国应该做俄国的朋友,走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进行彻底革命,并批评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参与组织和领导浙江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组织"悟社",在他家里催生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杭州支部和中国共产党杭州小组。  相似文献   

13.
在辛亥革命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吴玉章在日留学期间曾参与同盟会的领导工作,创办具有较强革命性质的《四川》杂志,宣传革命的思想与理论,促进革命力量的联合;参与革命武装起义,策划一系列的革命暗杀行动,沉重的打击了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其作为近代四川民主革命的领导人之一,策动荣县独立和内江起义,巩固了蜀军革命政府,为近代四川民主革命做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读者群的准确定位"和"杂志市场的准确定位",是影响期刊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就"两个准确定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并就杂志的生存发展策略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现代》杂志以商业利润为目的,推行兼容并蓄的编辑方针,从而出现多种文学流派、文学样式共生的现象。本文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各种原因,并指出《现代》杂志的文学共生性在三十年代现代文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清代客家人意识展现以来,客家人对用于指称他们的词语皆极为敏感。进入民国,因谈论客家引发的说客风潮就有三次。《逸经》杂志因发表一篇小文引发“畲”“客”讨论,它成为民国因说客问题引发的第三次大风潮。在这次风潮中,客家人对其中国性的强调得以再次阐扬。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高校共青团工作处于“高位徘徊”的特殊时期,该如何担负起团组织的历史使命。积极有效地开展团工作?通过分析多元化的高校团建工作新趋势,从工作思路创新和强化以服务为中心两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团工作作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现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及施蛰存的倾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汶(杜衡)在<现代)一卷三期发表了<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辩>,从而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的"第三种人"论争.因为施蛰存是<现代>杂志的编辑,所以施蛰存也被鲁迅和左翼作家称为"第三种人",虽然施蛰存说他在<现代>编辑这场论争的文章时,"始终缄默无言."但我以为,施蛰存白始至终有他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学衡》是持文化保守立场的学术性杂志,早期多刊登攻击“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身为新文学家的鲁迅撰文回应“学衡派”众人,批评《学衡》的文化复古倾向。杂文具有鲜明的鲁迅式杂文的色彩,言辞犀利,切中要害,体现了鲁迅杂文的独特魅力。鲁迅与《学衡》的论争,凸显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不同文化选择倾向,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孤军社是民国前期一支重要的知识分子政治团体,他们以《孤军》杂志为政论阵地,针对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社会和政治乱象阐述“革命”之道。他们的政治诉求先以主张“护法”,维护法统为主,后期在组织上与醒狮派逐渐合流,大力宣扬国家主义暴力革命理论,提倡“国民自觉”、“独立人格救国论”、“全民政治与全民革命”,实质上是把理论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向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及其领导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