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提起歌曲《嘀哩嘀哩》,恐怕有些人会摇头,但一说歌曲《春天在哪里》,马上就会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为什么呢?因为"春天在哪里"这句歌词与旋律写得好!写得棒!不但成为了整首歌曲的主题旋律乐句,而且顺理成章地提升了歌曲的感染力。精彩的提问式歌词,把所有小朋友的好奇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里。  相似文献   

2.
《嘀哩嘀哩》是一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歌曲,它的曲调通顺流畅,节奏简洁明快,曲子为带再现的两段体结构,每乐段四个乐句,每句四小节,全曲结构规整。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这首歌曲,感受春天的美,体味春天的美,表现春天的美,进而激发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根据这首歌的特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歌曲时,重点指导学生在听、唱、奏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体味春天的美,表现春天的美。一、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1、用导言引出课题,如:人们都说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季节,是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那么春天究竟在哪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寻找春天、赞美春天的歌曲。板书课题:《嘀哩嘀哩》。2、引导学生看幻灯片,感受春天的美。“嘀哩嘀哩”是小鸟的叫声,引导学生追随小鸟的叫声,去看幻灯片:(1)山青了,树绿了,小朋友们,你们说青山绿树,这样的风  相似文献   

3.
《嘀哩嘀哩》一课在全国音乐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宗旨,对提高学生分析、欣赏、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下面就谈谈这节课的具体设计。 一、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审美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4.
音乐欣赏课教学是以容纳声乐、器乐、东方、西方、古典、现代音乐于一身,将更多的音乐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电教媒体,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优化欣赏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在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学会更多的音乐知识。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是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匪浅。地坛有着四百多年的斑驳历史,它洗尽了往昔的铅华,“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在那里静候着作者的赴约,这种人与自然的约会,的确是种缘分。中国有句古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这虽…  相似文献   

6.
琦君 《新读写》2008,(4):38-39
近日,我学《泪珠与珍珠》,文中有这样—段话: 记得儿子幼年时,我常常要为他的冥顽不灵气而掉眼泪。儿子还奇怪地问:“妈妈。你为什么哭呀?”他爸爸说:“妈妈不是哭,是一粒沙子掉进她眼睛里,一定要用泪水把沙子冲出来。”孩子傻愣愣地摸摸我满是泪痕的脸。他哪里如道,他就是那一粒沙子呢?  相似文献   

7.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了解它们就是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它们就是体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情感,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取向已经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中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世界文化大交融的社会里,受西方现代音乐文化和当代审美意识的影响,已经使他们很难与古朴的民族音乐产生共鸣,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端正音乐教育的方向,重视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这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艺术品位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说教材本课属于欣赏评述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应在2-3课时内完成。其教学目标为:  相似文献   

9.
诗是人类对宇宙生命本真的体悟方式,是人类生命意识醒觉的歌唱。伏羲时代是中华先民诗性醒觉的肇始,上古部落歌唱不绝的口传歌谣是诗自觉的前期积淀。伴随生命延续的劳动实践,随着夏商时代文明大幕的徐徐拉开,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完全醒觉。《诗经》是中华先民自我意识诗性醒觉的标志,是中国文学伟大自觉的开始。《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生命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到了中国文学特质的确定和后世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孝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文本表明孔子的孝思想是源于他对生命的敬重和对时间的敬畏,源于他对个体人性的洞彻。孔子从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意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孝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天经地义的、由衷而发的感情。孔子蕴含着生命意识的孝道思想对当下构建和谐人伦关系的道德建设依然具有现实的、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以为张惠雯的小说《岁暮》(《收获》2014年2期)是一个关于探索人类情感奥秘的文本。作为主人公的她寡居海外,虽不必为稻粱谋,内心却并不充盈富足,如"大部分时间,她不知道该干什么。每到周末,她就更加烦恼,因为她希望和人交往,希望有人陪伴,但她知道周末正是朋友们的家庭日,不少人的孩子就在附近读书,孩子们会回家,他们全家人会聚在一起,那些当母亲的更不可能舍弃孩子去陪伴她这样一位孤独  相似文献   

12.
《班主任》2008,(10):44-44
开篇 人生命、要守护, 十条法则要记住, 一旦灾害发生时, 及时应用心有数. 一、地震 遇地震,先躲避, 桌子床下找空隙, 靠在墙角曲身体, 抓住机会逃出去, 远离所有建筑物, 余震蹲在开阔地.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因为生命才鲜活起来。当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满足的同时,人类却把使世界鲜活起来的生命(当然包括人的生命)置于危机之中。没有生命的世界必然是死的世界,正如目前已知的土星、木星和火星之类的星球一样;没有了非人生命的世界,人的生命的存在也注定是不可能存在的。当人类第一次面临着全球性环境危机所带来的生命危机,并由此关涉  相似文献   

14.
小说《绿厦》着重描写少女莉玛与自然的关系,莉玛既是自然的保护者也受到自然的庇护,最后为保护自然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说明女性与自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同时这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类与自然难以调和的关系的担忧,更提醒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早期散文《绿》,原是《温州的踪迹》中的一篇。这篇游记体的写景散文,是作者一九二四年二月八日写的,但文中所记的第二次到仙岩的时间,却大约是一九二三年的秋天。那时,作者在温州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兼师范部)任国文教员。《温州的踪迹》中的诸篇,就写于这一时期。文中所记的梅雨潭在浙江  相似文献   

16.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由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久积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不浅。  相似文献   

17.
琦君的作品前些年我就拜读过,仅《泪珠与珍珠》这篇作品就引导学生读过好多遍了。一批批学生在琦君温婉的文笔营造的语言氛围中领悟奋斗的泪、悲悯的泪、慈母的泪、思亲的泪,接受美的熏陶和爱的洗礼,涤荡心胸,净化灵魂。  相似文献   

18.
杨智慧 《学语文》2002,(2):11-11
地坛有着四百多年的斑驳历史,它洗尽了往昔的铅华,“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在那里静候着作者的赴约,这种人与自然的约会,的确是一种缘份。中国有句古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这虽然有些宿命的意味,但也表明着自古以来人与自然意识上的融合。关于生命的深沉思考,应该是古今哲人成就大器的起点。老子曾这样描述道生万物的情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成了生命之源,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宇宙的本原,是“天人合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由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久积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不浅。  相似文献   

20.
提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似乎还沉醉于《荷塘月色》所给予我们的清醇的美感享受中。现在,让我们再来欣赏一篇与《荷塘月色》格调迥异的《绿》吧!它将使我们进入另一种诗样的意境,它将给予我们新的享受与启迪。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一曲民族风格鲜明的“小夜曲”,那么《绿》则是“生命之泉”的欢歌,它们以不同的格调、不同的旋律,谱写了“生命之歌”,表现了相近的主题与贯一的情怀,它们是一部奏曲的两个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