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学新闻写作的人,总觉得没啥新闻可写。其实.只要你练就一双新闻眼与新闻耳.便会有写不完的新闻素材。去年我共采写了40O余篇新闻稿件。其中.县级新闻单位采用200余篇.市级采用80余篇.省级采用近20篇.连续两年被县评为优秀通讯员。仅以去年领导让我与另一同志下乡考察干部一天抓了三条“活鱼”为例;这天在下乡途中和到达目的地之后.通过耳闻目睹,一共采集了3篇新闻素材。归来写成3篇新闻稿件发出后.全部被县、市有关新闻单位刊播。3篇新闻稿件的采集大致如下:《外出打工莫忘照顾老人人是乘车途中与一上车的古稀老人闲聊时索取…  相似文献   

2.
近30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地级近20家报刊、电台及县广播站采用千余篇,按说够幸运的。可是,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又有谁知道呢? 先说写稿吧。比如我采写的《清涧石板》在《陕西农民报》刊出后,就招来子不少非议,一些人嫌我报道了石刻的数量和收入,怕上税,反说我“吹牛”、“踩着别人的肩膀捞稿费”,还写信把我告到了《跌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采写了3篇新闻,这3篇新闻在《川东南报》发表后。均被新华社采用,我从中悟出了如何采写全国性新闻的“秘诀”。一、在比较中找新闻新闻界一位老前辈说过:“新闻没有同全国比较,就不能说明问题。”作为地方报的记者,要使自己采写的新闻跳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就得善于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爬格子少说也有10余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我总是苦苦追求,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作品已在全国10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共有2600余篇,有些被评为全国、省、地、县“好新闻”,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受表彰奖励40余次。我还被全国近4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在10多年爬格子生活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到了“五勤”和“三准”。 这“五勤”,就是在采写中坚持“腿勤、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这“三准”,就是在投稿中“对象准、栏目准、时间准”。  相似文献   

5.
过去,我写了许多稿件,竟未被采用过一篇。个别人讥笑我“只冒烟,不见火”,“瞎子点灯白耗油。” 就在我迷惘之际,领导送给了我一本《新闻知识》杂志,里面几个栏目一下子吸引住我的目光。尤其是读过了“新闻业务讲座”、“通讯员天地”等栏目之后,顿时觉得自己象一只迷途的羔羊寻到了回家的路。对这些栏目中的每篇文章,我细细地品味、揣摩着;领悟其精髓,吮吸其精华。从此以后,我利用业余时间坚持“爬方格”,所采写的稿件相继被省、地、县的报纸及电台采用,目前已有40多篇。我感谢单位领导送给我这份珍贵的“礼品”。  相似文献   

6.
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栽下的第一棵泡桐,随着年轮的扩展已长成参天大树,被兰考人称为“焦桐”。我这篇文中的主人公“栗家五兄弟”就成长在这棵树下。他们致力于党的新闻事业,尝尽了辛酸苦辣终有收获:五年来,他们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电台采用1800多篇,并被县、市新闻单位连年评为先进、优秀通讯员。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多少年来,这句话激励着无数奋发有为的青年,同样也鼓舞着老大栗志启。他脱下“国防绿”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机械厂工作,厂领导得知他在部队是个“笔杆子”,就把采写新闻的任务交给了他。从此以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是四川省达县地区《通川日报》的通讯员。去年我为报刊、电台采写新闻稿件八十余篇,被县广播站播用六十余篇,被《通川日报》、《四川日报》、《四川农民报》、《经济日报》和四川广播电台共刊用三十多篇。在实践工作中,自己深感新闻基础知识不扎实,总想系统地学习新闻专业基础理论,去年十一月份,西北新闻刊院招生,给了我业余系统学习的良好机会。  相似文献   

8.
我从1983年开始写稿。采写什么样的稿件容易被报纸、电台采用呢?我采写的标准是: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替人民说话和对发展生产有利。结果,县广播站用稿四百多篇,上级新闻单位采用一百多篇,连续三年被评为地、县模范通讯员。有一次,我下乡搞调查时,发现邢岗乡冯寨村缝纫专业户张长明,举办家庭缝纫学习班,每期每人交学费十二元,已办三期,共收学费三百多元,该乡工商所的人说他是“剥削”,罚他六十元钱。这是不符合政策的,我就  相似文献   

9.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1990年10月25日,富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惠志刚,县残联理事长刘富礼代表台湾“曹氏基金会”,将一辆价值600余元的手摇三轮椅,赠绐了该县老庙乡莫子村农民通讯员残疾青年党升强。党升强1981年冬在一次上山采石中塌伤致残,造成下肢高截伙瘫痪。但是近五六年来,他手摇自制的轮椅,深入附近十余里的村庄、学校、工厂、商店采写新闻稿件,先后在地、县新闻单位发表稿件300余篇,多次被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站和县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1990年3月,又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学雷锋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1.
那是上初中的一个偶尔机会,他采写了一篇校团委开展活动的新闻被《安康日报》刊用,从此便与新闻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当了30多年的通讯员,在中央、省、地、县等新闻单位发表新闻作品3000余篇(件),四次被省、地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他就是陕西省紫阳县文化教育体育局副科级督学何平。 1959年毕业于安康师范学校的何平,先后任中学教师、中小学校长、县政协委员等职。几十年来,无论在何种岗位工作,都坚持业余通讯报道工作。仅1994年以来,他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采写800多篇稿件,其中有十五篇被省、市级新闻单位评为一等奖、二等奖或好稿、优质稿。回顾十多年写稿实践,我的体会是,要想不断进取,必须坚持“四学”。  相似文献   

13.
我自1985年以来.年年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杂志.10多年中.100多期刊物.文章篇篇必读,使我从写稿门外汉成长为一名专业新闻工作者。1985年,我还在读高中,就报名参加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学习.每月按时收到《新闻知识》杂志,我边学知识.边试着动笔写作.到1988年就在省级报刊、电台、县广播站发稿380余篇.被县委宣传部和县广播站评为优秀通讯员,受到表彰奖励。1990年.采写的《八扇沟ic年建房没占耕地》获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土地管理局联合举办的珍惜土地有奖征文鼓励奖.1995年采写的《关心教育的好代表》获商洛地区人大好新…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基层的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几年了。这些年来,我紧密配合基层党委政府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针对本地实际,努力挖掘、报道人们在建设两个文明建设过程中所涌现的新人、新事、新风尚和取得的新成绩,为各级报刊采写了3000余篇新闻作品,连续几年被《浙江日报》、《台州日报》、《天台报》三级党报评为“三优”通讯员。 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首先必须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政府的工作意图,坚持正确的舆论寻向,才能做好新闻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从部队回 到地方工作后,应用在部队学到的新闻写作知识,发挥了我的特长。去年,我在国家、省、市、县四级报刊、电台上共被采用新闻稿件104篇。全年平均每三天半便有一篇见报,其中《书伴人生》还获得农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亚农杯”竟赛“个人优秀奖”。 我所在的云南会泽县大海乡,是省列扶贫攻坚乡之一,最高海拔4017.3米,最低海拔780米,素有滇东北“小西藏”之称。去年全乡人口2.7万余人,人均经济纯收入446元。作为业余通讯员,我有亲临基层一线采写稿子的优势,也…  相似文献   

16.
我订阅《新闻知识》已有8年时间,我在业余新闻工作中的成长过程,凝结了《新闻知识》这位良师益友的心血。通过长期坚持学习这本刊物,使我掌握了比较系统的新闻基础知识和新闻采写的基本技能,增强了新闻的敏感性。我还学习了刊物中介绍的许多通讯员的采写经验,指导了我的工作实践。在这8年中,《新闻知识》使我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土记者”,我几乎牺牲了所有的星期天和节假日,没黑没白地写作。先后在报刊杂志和电台、电视台发表的新闻稿件、图片新闻在1000篇以上。特别是在近五年来,我被县委宣传部年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青年纪检干部,搞新闻是“半路出家”的。 1990年初,我萌发了想写新闻报道的念头,正当我苦于没有老帅指教时,从报上看到了订阅《新闻知识》的消息,我就立即自费订了《新闻知识》,从此我便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一期刊物我都如饥似渴地学习、钻研,特别是“新闻写作”、“通讯员经验谈”、“采写体会”等栏目的文章,我一篇也不放过,总是反复地阅读、记录、琢磨,掌握其要领。我还注意学以致用,坚持经常“练笔”,并将习作寄给有关报刊和县广播站。到1990年底,半年时间《商洛报》就刊登了我采写的8篇  相似文献   

18.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19.
我搞新闻写作是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的,到眼下已有两年半的时光了。在这不长的时间里,我先后在中央、省、市、县新闻单位发表了一些作品。1985年我采写的《两亲家》荣获省好新闻二等奖,《晚娘心》获1987年扬州日报社“美在家庭”征文三等奖。《人民日报》海外版最近又发表了我采写的一篇特写。有位朋友半真半假地对我说:“你能发表那么多的  相似文献   

20.
1985年,我被调到广东省江门市城建局搞宣传工作,采写新闻稿件的劲头也很高。据统计从1986年至1989年,我采写的稿件被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和国家建设部、省建委办的报刊采用,每年达180篇以上。怎样才能多写一些有用的新闻稿件呢?通过近几年新闻采写的实践,我体会到首先要弄清楚新闻的源泉在哪里?找到了源泉,取得了新鲜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才能着手写新闻稿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