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夕阳染红燕山群峰,和风掠过校园。我与多年从事科技报道的顾迈南老师漫步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甬道上。中等个头,体型微胖的顾迈南两鬓灰白,衣着朴素,和蔼可亲。得知我从河南来,她风趣地说:“我这只笨鸟起飞时曾在豫北新乡栖息过。”1963年春季,走上新华社记者岗位只有半年时间的顾迈南,目光投向豫北平原,采访土壤学家王守纯。她住在农民家里,吃的是高粱面窝窝头,喝的是苦涩的碱水。采访持续了近一个月,她写出了一篇介绍当地群众治碱经验的消息,和长约6000字的通讯《盐碱地上好庄稼》。《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刊登出这条消息,同时在一版下方用半版篇幅刊登了这篇通讯。虽然初出茅庐,顾迈南已领悟到科学家的甘苦和奉献,她愿竭尽全力为科学家唱赞歌,为科技腾飞摇旗呐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谈起“文革”那场浩劫,顾迈南喟然长叹:“那时,科学园地万木萧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新闻界,银笙的知名度是很高的。他写的反映陕北变迁和人情风貌的散文和通讯、报告文学早已闻名全省,甚至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 而今30岁左右的人,提起郝树才大约都记得中学课本上那篇《昔日气死牛,今日火车头》的人物通讯,这篇曾熏陶教育了一代人的文章,就出自他的手笔。 生在延安宜川,长在宜川的银笙,根却在山西,可他从未去过老家。陕北,那块神奇的土地,那块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得化也化不开的地方,对他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尽管在他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4.
今年3月20日,美国策划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伊拉克战争,冀惠彦作为中央电视台赴伊拉克战地报道组副组长,与他的同事们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就伊拉克战况向国内公众进行了"实况转播".作为本刊记者,我前不久有幸采访了冀惠彦同志,不禁为他们在凶险战争环境下的责任感和可贵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相似文献   

5.
上小学的时候,我们读过一篇题为《罗盛教》的课文,真挚的情感,生动的文笔,将罗盛教舍身从冰窟中救出朝鲜儿童的国际主义精神写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没想到,近二十年后,我们有机会在安阳市太行宾馆见到文章的作者——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同志. 这是去年九月,戴煌应邀来安阳讲学。我们有机会当面向他请教,自然是求之难得的机会。那是一个夜幕拂肩,华灯初放的傍晚,戴老师同我们一起席地而坐在宾馆前的台级阶上,一次无拘无束的畅谈就这样开始了。年近花甲的戴煌同志,灰发童颜,目光  相似文献   

6.
著名记者李峰,写了大量有影响的新闻作品,但作为杂文家,还鲜为人知,及至新华出版社今年出版了他的《热冷集》,人们才恍然大悟:那个在《半月谈》常常出现的杂文作者“谈峰”,原来就是李峰呀!笔者借在中国新闻学院进修,有幸聆听李峰教授讲课之余,请教于李峰同志,颇多收益. 有感而发李峰回顾了他初写杂文时的情景:那是1958年,我当时看到社会上出现一些不良倾向、思潮,写一般的评论觉得不过瘾,有些心里话说不出来,憋得慌,于是便采取了杂文这种形式,一吐为快. “这么说,您是‘有感而发’?”我问了一句。可以这么说.杂文必是有感而发.这种“感”,就是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种“发”,就是议论,议论必是议论我的独特感受,这就有可能说出一些新鲜的思想,如果这些新鲜思想能给人以启发,观点能站得  相似文献   

7.
新华社山东分社高级记者李锦始终坚持在普通老百姓中搞调查研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17年中,他每年有200多天,最多达315天在基层采访。在17个春节中,有15个春节在农民家中度过,搞过15年春节报道。他调查时习惯于住农村,而且多数是贫困村。邓小平在1982年听他汇报农村大包干情况时,了解到他当时调查过200多个村庄,说:“那你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8.
披着一身征尘,冀惠彦从伊拉克战争的峰火硝烟中走来,终于平安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是他第5次伊拉克之行,也是最危险的一次战争之旅。 临行前,记者与他有约,回来后他得接受我们的采访。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刚走出《实话实说》演播室,冀惠彦就在中央电视台二楼的咖啡厅接  相似文献   

9.
10.
盛夏,薄暮。上海. 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病人,床头的入院卡上写着:叶世涛,54岁,右限视网膜剥离。这是一次不小的手术。术后,医生将患者两眼都包扎起来,仰卧着不让头部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位善于捕捉新闻的“观察家”,用来观察世界的“窗户”现在被封闭了。病倒床上,叶世涛有些悔不该当初了。几年  相似文献   

11.
牛大姐——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女摄影家牛畏予,捧出了厚厚的一叠照片. 我坐在她的住室里,一张一张地翻阅着。这位摄影艺术家的家十分简朴,屋子里挤满了书架,迎面挂着鲁迅的字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作孺子牛”。没有任何名贵的陈设,引人注目的“装饰品”是来自边疆或农村的牦牛角、穿山甲皮、树木化石、小葫芦,甚至普通的石块。这一切,反映出她独特的情趣和经历。  相似文献   

12.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13.
机缘巧合,今年元旦刚过,同文汇报记者郑重一起去了趟北京,老先生是去采访,我算是陪同. 原本郑重是计划一人北上的,在电话里用多年未改的宿县口音朗朗地告诉我,他自己订张火车票,晃晃荡荡一夜就到北京,再顺着火车站兜兜走走,就到了住地,很便当.  相似文献   

14.
听说刘衡的《劳动者素描》人物通讯集即将出版,真为老刘感到高兴!我敬佩老刘的为人和为文。刘衡1957年曾被错划右派,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未承认自己是“右派分子”。后来,有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风雨 四十年发展北京广播学院院长、教授刘继南北京广播学院已进入了不惑之年。四十年弹指一挥,四十年长河漫漫,广院与共和国共命运,走过了不平凡的路。从良乡发射台小平房的训练班,到礼士路三角地的广播专科学校,从真武庙灰楼到今天座落在北京东郊古运河畔的...  相似文献   

16.
解放以后的四十年之间,我参加过两张报纸的创办,一张是《光明日报》,另一张是《中国日报》。在这40年的报人生涯中,我尝到了意想不到的滋味。 1949年4月,我刚从上海经香港来到北京。党中央已经决定,要由中国民主同盟来创办一张报纸,起名为《光明日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对这张报纸都寄以热望。毛泽东主席为它写了“团结起来,光明  相似文献   

17.
我是党报一手从通讯员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从一九五四年当农民写稿算起,至今已与“方格田”打交道四十来个年头。前前后后大约写了二千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记者来信、散文、杂文、社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同时,还出版了《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记者酸甜苦辣》、《怎样写消息》、  相似文献   

18.
我是党报一手从通讯员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从1954年当农民写稿算起,至今已与“方格”田打交道40来个年头。前前后后大约写了1700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记者来信、散文、杂文、社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同时,还出版了《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记者酸甜苦辣》、《怎样写消息》、《孩子喜欢什么样的父母》、《我欠妈妈的泪》等著作。 我上学读书少,串的行业不少,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售货员、会计、县委机关干部、公社书记等。开  相似文献   

19.
蒋剑翔 《今传媒》2008,(2):46-46
2007年是我的本命年.都说本命年不顺,却不想我这背时人搞不懂什么背时运,临年底了还稀里糊涂捞了个高级记者职称,据说还是高票通过.由此看来,什么年不年的并不重要,运气真来了,太行、王屋都挡不住.  相似文献   

20.
1972年7月初一个炎热的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的会客厅。新华社驻波恩分社记者王殊独自坐在客厅里。一天以前,他从波恩赶回北京,此时静坐在沙发上,思绪起伏,期待的目光频频注视着客厅的入口。他在等待着周恩来总理。不久,周总理走进来了,“你就是王殊同志吧”,总理一进门就跟他打招呼。王殊迎上前去,总理带着微笑上下打量着这位衣着朴素的记者,又问:“你在西德穿什么衣服?怎么现在不穿呢?”王殊轻松地笑了:“我一回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