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凤鸣 《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110-114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大量的作品实例,阐释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图-底关系、完形原理、错视原理和异质同构原理,对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的结构、张力的形成、及其心理机制进行分析探讨,以提高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应,并对视觉传达设计运用格式塔原理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格式塔心理学角度看,诗歌意境的感知不是对意象个体感知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一个格式塔质意象。"格式塔"概念在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翻译中具有极大的适用性。李清照词《声声慢》情感婉约暗含、具体意象众多、叠词浑然天成,意境翻译颇难。以林语堂和许渊冲的翻译为例分析,可以看出:意象的传达并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翻译,意象的感情色彩亦是十分必须的。林译运用"格式塔质",调动多种感官,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秋景图;许译则更注重格式塔式整体意境把握,得意忘形。在许译中,单个意象不像林译中那样清晰可辨,但"格式塔意象"上更胜一筹。在《声声慢》意境翻译中所体现的格式塔质,在理解和翻译古典诗词中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形的表现性存在于力的结构中并通过同构被感知。绘画中的结构之力是一种动力性质的集合力的综合体现,不论是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结构,还是不动之动的均势之力,或是追求动作力度的行为之力,都是一种动力性质的张力集合。在绘画创作和欣赏中,我们需要对这种综合力进行整体把握和判断,抓住结构之力的运动旋律与构成规律,揭示张力结构背后的情感构造,才能最终达到作品力的结构与人类情感结构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格式塔心理学自从诞生后就在很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认知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也逐步得到显现。典故性成语隐喻性强,可用格式塔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本文在格式塔心理学的视野下,运用格式塔理论的三大重要原则对汉语典故性成语翻译的隐喻性建构进行了探究,试图为汉语典故性成语的翻译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托尔斯泰、卡夫卡、巴尔扎克、鲁迅等作家的作品入手,深入分析了悲悯情怀在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活动中的深层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6.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相较于《诗经》和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以异质同构的模式和对社会、人生、自然的自觉意识开启了悲秋主题的先河。宋玉正是利用思维的跨越性,以想象和联想为核心,充分调动宇宙的能量,为抒情服务。本文主要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对宋玉《九辩》中的悲秋主题及相关意象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宋玉悲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为视角,比较分析李清照词《声声慢》的三种英译,论述诗歌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更是源语诗人情感的传递和心绪的宣泄,在诗词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可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首先在大脑中形成格式塔意象模式,然后对译文进行合理的整体性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