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欧阳修关心北宋边事,且积极建言。他把丰财积粟当作加强边防的前提,并通过选将练兵、调整御边之策达到消弭边患的目的。欧阳修对北宋边事的参与和关注,体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
迩英阁、延义阁是宋仁宗景祐二年建置的讲筵侍读之所。由于天气及其他原因,哲宗、神宗在仁宗每日一御的基础对御临迩英阁的时间安排上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迩英、延义两阁作为北宋皇帝经常性御临的固定场所,在北宋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北宋熟户自产生伊始,便是宋与西北周边少数民族交流的开始。为了有效管理组织依附的少数民族的熟户,使其能在宋的掌控下为宋所用,宋也制定出相关政策和方法以笼络熟户,以使熟户发挥抗敌御边的效果,为宋抵御外敌、保卫边关、保障西北地域安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梁博 《考试周刊》2010,(41):36-37
种谔是北宋中期奋战在御夏战场上的一名武将.他参加了宋神宗时期宋夏四次大战中的三次,成为宋神宗攻夏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独揽禁军日常训练、调动和将校任免权,还是战时或御驾亲征,或居中遥控,不授大将以重权,都表明宋太祖是“将从中御”的始作俑者。“将从中御”是宋太祖就宋初具体的政治、军事形势所采取的针对性很强的举措,也取得了巩固北宋政权的良好效果。宋太宗在主客观诸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仍然机械地照搬“将从中御”,加剧了宋军在对辽战争中的惨败,遂难逃后人诟病。  相似文献   

6.
种谔是北宋中期奋战在御夏战场上的一名武将,他参加了宋神宗时期宋夏四次大战中的三次,成为宋神宗攻夏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7.
北宋自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建立,到1127年靖康之难灭亡,存在了167年。在这一百多年中,北宋王朝几乎是连年对外成争,而每次战争的结果,又几乎都是以丧师失地而告结束,最后,终于在金兵的铁蹄之下覆亡了。考察北宋的社会经济,无论是财力、物力和各项赋税收入,都比唐朝雄厚得多。那么北宋对外战争失败的原因在那里呢?本文试图从宋代的军事制度和御外政策方面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8.
梁博 《考试周刊》2010,(37):36-37
种世衡是北宋中期御夏战场上的一名中下级官吏,他守边数年,功绩卓著,其后三代均有将才,成为种氏武将世家的开拓者。本文对种世衡的事迹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富弼(1004—1083),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出身官宦之家。天圣八年(1030)七月以考中制举的茂才异等科入仕②。富弼历仕仁宗(赵祯,1010—1063,1022—1063在位)、英宗(赵曙,1032—1067,1063—1067在位)、神宗(赵顼,1048—1085,1067—1085在位)三朝,在嘉(1056—1063)时期官至宰相,是北宋(960—1126)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富弼十分关注势力逐渐壮大的西夏对宋朝的威胁,更认识到西夏是影响宋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宋廷须谨慎处理宋夏关系,及早为御夏作好准备。御夏策略上,他认为宋要一方面维持庆历朝开怀通好的外交方针,另一方面要培养稳健的军事实力,以配合客观多变的政治局势,随时抵御二敌的侵略。除了范仲淹(989—1052)在御夏战争中有守御之功③,余靖(1000—1064)多次出使辽廷处理宋辽外交事务,有协和之劳④,富弼历仕三朝,他对御夏的建议对我们了解北宋御夏与伐夏的过程亦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晁错是中国古代较早探讨中原地区与边疆民族之间矛盾的政论家。他在上汉文帝书中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御边之策,试图通过募民徙塞、良将戍边、精练边兵、广引夷兵、发展骑兵、保障军粮储备以及以蛮夷制蛮夷等办法,来增强汉朝防御力量,结束“和亲”被动挨打的局面,以实现安疆强国这一根本目标。晁错的御边之策对后代封建国家的边疆政策产生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韩琦,北宋中期朝廷重臣,他一生经历了宋仁宗、宋英宗和宋神宗三朝,在朝为相长达10年之久,在北宋政治舞台上具有重要地位.御夏战争是韩琦所参与的政治活动中的一件大事.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韩琦在这场战争犯有重大错误,而对韩琦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认识不足.事实上,韩琦在这场战争中既有错误,又为结束这场战争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南宋军制与北宋不同,以屯驻大军为正规军,取代了北宋禁军的地位。南宋初年,屯驻诸军由诸大将分统,军力大大强于三衙之军,并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藩镇制,形成弱干强枝的局面。“绍兴和议”时,削诸将兵权,加强中央军权。其军队内部编制与军官职级也不同于北宋。南宋初年,御营司为最高军事机关,绍兴十八年后军权始归枢密院。  相似文献   

13.
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在庆历年间担任庆州知州,主持北宋与西夏的战事。他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沟交错、地势险要等特点,采取了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以达到以守为攻的备边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北汉统治者并非完全昏聩无能,北汉割据局面得以维持,与他们的统治有重要关系;山西"表里山河"的地形特点,为北汉维持割据提供有利的地理条件,其中,团柏谷一带地位突出,是北汉的军事御防底线,此外,北汉又采取了大建军寨的做法,在后周、北宋发动的几次大规模征伐战争的间隙,这些军寨将北汉与后周、北宋的军事冲突限制在边界几个军寨的得失上,确保了腹地的安全;后周、北宋对北汉前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进攻,而正式攻城时多遇上河东雨季,降雨往往导致敌军疾疫,战斗力削弱,为北汉苟延残喘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5.
明朝到了后期饱受内忧外患、南倭北虏的困扰。在御虏抗倭的战争中,李成梁与戚继光二人脱颖而出。闻名于世,史上称之"南戚北李"。后两人都长期于明朝北部守边,为明代的边境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两人在御边思想上却不甚相同,李成梁"以战为守",戚继光则"以守为战"。  相似文献   

16.
情报工作是北宋经略辽、夏之要务。为配合正面战场的攻守,北宋在西北缘边的蕃汉居民中积极招募、发展和派遣间谍获取军事情报,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间谍专项资金与推恩封官、给田给俸等保障制度,确保了间谍活动的顺利开展,为北宋朝廷在西北战场的军事行动及外交斡旋中赢得主动提供了信息支持,也对北宋智囊集团的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绍圣至元符年间,北宋实施"开边"活动,招诱了大批西夏缘边及其境内的蕃部首领,采取了适当的安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西夏的内部团结,并逐渐获取了对夏战争的优势。但随着"开边"活动的结束,北宋不再主动招诱西夏缘边及其境内的蕃部首领,这种变化反映了宋夏之间"打打和和"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1040年到1044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中,范仲淹提出主动防御的抚边策略,并在实践中通过修筑城寨、推行营田等措施加以落实,有效提高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是促成北宋与西夏缔约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从宋夏双方在西北边境的具体战争能力对比来看,还是从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长期对峙的经验教训来看,范仲淹的主动防御策略都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实施间谍战略、及时了解敌方信息,做到知彼知己,是北宋对辽边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从宋太宗时就设置了机宜司、缘边安抚使司等专、兼职间谍管理机构,负责间谍的日常管理工作。北宋在以重金招募和赏赐间谍的同时,在法律层面采取了防范辽方间谍的严密措施,在对辽边防建设上发挥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从总体来看,北宋在用谍方面并不十分理想,而且这一策略在宋辽订立澶渊之盟后,随着两国关系的缓和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