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学教育》2006,(2):42-44
1929年,我父亲就任清华大学教授,我们一家搬到清华园居住。那个时候我是7岁。7岁到15岁之间,我在清华园住了8年。今年,我82岁了,最近搬回清华园居住。  相似文献   

3.
《生活教育》2008,(1):10-11
在全世界GDP猛增的背景下,中国成为了全球GDP增长最快的国家,20年来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率。杨振宁说,这样持续20多年每年增长10个百分点的大国在人类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而且,增长率还在上升",今年我国第一季度的增长率为11.1%,第二季度为11.9%。杨振宁说,中国这么  相似文献   

4.
吴有训(1897~1977),江西高安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随康普顿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参与了康普顿教授领导下的X射线散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他在国际物理学界一举成名.  相似文献   

5.
《新教育(海南)》2005,(1):48-48
杨振宁,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的合肥市。  相似文献   

6.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徐迟文库中,珍藏着一封1986年6月9日,徐迟写给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书信。信的全文如下。振宁先生:前年承蒙在石溪接见,归来写成文章,尚未定稿。拣出四章呈政,希望抽时间过目,改正和批评。我的通信处是武昌东湖路20号4门2楼一号。麻烦你,谢谢你,也很想念你,祝你捷报频传!徐迟  相似文献   

7.
了解杨振宁的科学实验观,对于弄清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着一个国家科学事业发展的因素,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杨振宁的科学实验观对于改变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培养实验能力强的创造性人才.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崔岩 《青年教师》2005,(5):59-61
1929年,我父亲就任清华大学教授,我们一家搬到清华园居住。那个时候我7岁。7岁到15岁之间.我在清华园住了8年。今年,我82岁了,最近搬回清华园居住。回来当然有很多感想,所以我写了一首诗,叫做“归根”:  相似文献   

9.
李普曼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45年8月16日出生于卢森堡。他的父母都在卢森堡的贵族官府里当家庭教师,生活是优裕的。但是他们深感自己是法国人,理应使儿子在祖国的怀抱里教养成人。在李普曼3岁时,尽管主人再三挽留,他的父母还是辞职离开了卢森堡,回到法国,在巴黎文化气氛最浓厚的拉丁区安了家。  相似文献   

10.
胡适与杨振宁的忘年之交有其深厚的嫡传学子与乡情渊源,更得益于两人在人生态度,治学方法,学养情趣等方面的诸多共同之处。文章以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第一次向世人勾勒出胡杨深厚交谊的来龙去脉,个中原由以及其间的波折阻隔。  相似文献   

11.
李家杰 《山东教育》2004,(28):60-60
中美教育传统区别很大杨振宁说:从中国到美国读书的孩子,一般部比美国的同班、同岁的同学根基扎实。可是美国学校的老师、学生,都有同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学生不会做研究。原因在于中国训练学生的办法与美国不同,中国学校  相似文献   

12.
杨振宁教授比较中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首都基础教育界的邀请,82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近日来到北京教育学院,与来自北京及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第一线的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代表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3.
1959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曾经设想:“如果有朝一日人们能把百科全书存储在一个针尖大小的空间内,能随意地移动原子,这将给科学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14.
刚刚在瑞士结束的第7届英格贝尔论坛年会将年度奖奖给了蜚声海内外的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以表彰他对世界科学发展所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为国际间科技交流所作的杰出贡献。在颁奖仪式后,我们采访了丁肇中教授。丁教授已是花甲之年,去年在北京还动过一次大的胃部手术,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锐,经常穿梭于世界各地。丁教授首先谈到,他目前为在太空做一项科学实验做准备。这项实验有两个目的,一是寻找“反物质”,二是寻找“暗物质”,以探究宇宙的起源。他说,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都想做这个实验,但一直没有可能,因为寻找“…  相似文献   

15.
杨振宁教授应聘担任中央电视大学“大学物理”课的主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月11日,他讲了第一课:“对称与近代物理”。他从自然界、人类生活,文学艺术中人们常见的对称现象谈起,讲解了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普遍规律和近代物理学的建立,把最深奥的科学问题讲得通俗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1989年12月29日著名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参加了在上海交大包兆龙图书馆的讲演厅举行的“首届江、浙、沪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授奖大会”。并作了即兴演讲,他说:“刚才有同学说,‘刘先生(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龄先生)和我对国内的青少年很关心,事实上我提议设置亿利达发明奖,自己心中还藏有一个秘密,今天我就向大家来揭示这个秘密。记得我到美国去读书之前,曾在国内学了许多理论物理,而且也学得相当好。刚到美国,我想也学一点实验物理,因为物理毕竟是一门实验学科么。当时有一位美国人,各叫Alison,他在搞一个40万电子伏特的加速器,这种加速器现在看起来是很小的了。当  相似文献   

17.
刘权 《物理教师》2011,32(5):50-51
用《杨振宁传》中的一段话来形容杨振宁: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杨振宁教授在物理学理论研究中有两大重要的贡献:(1)创立了规范场理论(即杨一米尔斯理论),(2)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当时杨教授的学术光环非常耀眼,他之所以如此成功,聂华桐教授认为这跟他的性格密切相关,聂华桐教授将杨振宁的性格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非常实在;(2)兴趣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8.
我很高兴在哈尔滨跟大家有见面的机会。我今天所讲的题目是:《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我从几百年以前讲起,一直讲到对于二十一世纪近代科学在中国发展的展望。 历史学家普遍地承认,在公元1400年以前,中国的技术是胜于欧洲的。我只举一个例子:公元1405年到1433年,这是在明朝初,有有名的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记载。根据中国的历史记载,郑和用过60条船,其中最大的船有440尺长,这样大的船当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地方可以制造,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