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型启发与解题失误相传鲁班被丝茅草割破手受到启发而发明了锯子,贝尔从耳朵的生理结构中得到启示解决了发明电话过程中的受话器问题。在解决生物学问题时,亦往往需要找出与问题相似的事物为“原型”,启发新的问题的顺利解决。例如,学完植物的蒸腾作用后,笔者曾要求...  相似文献   

2.
徐立海  孔赛芝 《物理教师》2010,31(11):21-22
1什么是原型启发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时,往往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学上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当年阿基米德受身体浸入浴桶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的启发,解开了王冠之谜,并发现了阿基米德定律.  相似文献   

3.
传说鲁班受到丝茅草的启发作用而发明了锯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原型启发”。在解决生物学问题时,亦往往需要找出与问题解决相似的事物为原型,启发帮助解决新的问题。 不难看出,学生的几种实验设计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教材中演示实验“植物体散失水分”和“种子呼吸时释放氧”实验装置的启发。但在回答“为什么要将此装置放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有近 1/3的学生认为: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消耗掉。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同样也是受到“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饥饿处理”原因的原型启发而致。 可见,解题时原型确定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解题的质量。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刚开始学习生物课,知识面较窄,认识事物不够全面,加上他们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较差,解题时容易原型确定失败而出现错误。下面结合初一年级部分教学内容,谈一谈学生解题中原型确定失误的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4.
“再创造”是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活动过程来进行,自始至终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有进行创造的欲望。如何让语文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再创造的过程呢?在此结合《洞庭湖》的教学感受,谈几点肤浅的看法。一、原型启发,全体参与,诱发再创造原型启发是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原型启发是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画图作为原型范例来诱导学生的再创造思维。在一段激趣导入以后,我出示了画图“望洞庭”,让学生先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并给这幅图起个名字,然后分小组交流,再从…  相似文献   

5.
<正>科学家们的任何发明创造,开始时总是受到类似事物的启发,他们由飞鸟发明了飞机,由鱼鳔发明了潜水艇。倘若没有飞鸟、鱼鳔这些"原型"的启发,飞机、潜水艇的创造根本不可能。同样,教师如果凭借一篇篇具体课文的"原型",挖掘其内容的创新思维因素,找准并抓住能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想象源",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吸引儿童进入课文中所展现的画面、情节、意境;通过对某一事物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挥主体意识,积极思维,学会举一反三,就益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发散思维,理解文本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离开主题去"发散"思维,只能使学生思想涣散。一般而言,文本主题都在重点段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启  相似文献   

6.
所谓原型启发,就是教师通过选定的具体事物,启发幼儿寻找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能够成为原型的事物很多,如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生活中的日用品、环境设备等。教师要善于利用原型来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我在一堂实验课上讲浮沉现象,我把轮船模型、空木盒、泡沫鞋子、橡皮泥、瓶子、石子等分别放入水缸中、让幼儿看什么东西是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思虑久后,睿自然生。"程颢、程颐认为张旭(唐朝书法家,人称"草圣")之所以能"见担夫与公主争道"和"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笔法,是因为他"心常思念至此而感发",这里的"至此"就是遇到一个让张旭能够受到启发的事物的瞬间,而这个"让张旭受到启发的事物"就是"原型"。"双程"认为,灵感是思维的结果,人们只要对问题持久地思考,原型就能产生启发作用。学生写作就是一个极需灵感和创作动机的行为,"原型启发"能够对语文写作教学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原型”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我们在这里借指用来突破思维障碍的某种事物,也就是说,能触发思维灵感的事物称为启发原型,“启发”是一个动词,是指对原型事物以至所能波及或暗示的其它事物有所触动、有所感悟的一种情境,由此可见,凡能对解决数学问题产生启发作用的事物都可称为数学原理,凡能对分析问题有提醒、激发作用的事物现象,都可称为原型启发。例如,对于怎样建立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概  相似文献   

9.
从已有的其他事物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学上把这种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称作原型。原型对思维的启发作用在于,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通过原型事件的解决方法或思路获取启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知识图解、模型和相关学科知识都可能成为"他山之石",成为启发学生认识新知、解决疑难的原型。将原型启发的思维机制引入生物学科教学中,将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强化科学思维,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所谓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发现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之所以有启发作用,是因为它与解决的问题相似,能引起联想。 将原型启发的思维机制引入物理教学,教会学生建立原型,运用原型来提出和解决问题,能使学生更迅速、更主动、更深刻地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能对学生独立运用原型进行思考、学习和研究起到引路、示范作用。下面以运动计算题  相似文献   

11.
<正>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教与学的正确双边关系,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式教学中,用以启发的手段或形式是多样的。用原型进行启发的教学,称原型启发教学。原型是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以某种事物作为原型找到解决0问  相似文献   

12.
人类很早就知道水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浮力.远古年代,人类看见漂浮在水上的术块.受到了启发.发明了能在水上漂浮载人的船.  相似文献   

13.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联想可以帮助人们记忆,联想可以开拓人们的思维,联想更可以促使人们发明、创造。看看下面的文章和故事吧,你一定会受到启发。鲁班发明了锯春秋末年,鲁国有一位能工巧匠叫公输班,又叫鲁班,他会盖房子、石桥,还会用木头雕刻小鸟。有一次国  相似文献   

14.
学习者进行新的学习,常可受到以前认知的类似事物和知识的启示,从而找到获取新知或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这种储备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类似事物就是“原型”,它对学习者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所起的作用,心理学上叫做原型启发。地理知识包含有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等不同的类型,在学习地理时根据知识的特征,恰当地采用“原型”,能有效消除学习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其中的印刷术被誉为“文明之母”。古时候的人受到刻印章的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随后又发明了活字印刷。  相似文献   

16.
发现学习与发现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楚廷 《中国教育学刊》2000,(6):42-44,I003
创造有两种基本形式:发现与发明。这里,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发现的有关问题和发现教学。 一发现与发明   发现,通常是指存在于客观世界的事物,原来未曾知晓,后来被知晓了,被看到了,被认识了。这里所说的事物,包括具体的,也包括抽象的,它可能是某种物质,也可能是物质变化的某种规律,统称为有某种原型。故又可以说,发现是客观原型的被揭示。   发明,则有所不同。基本的不同在于,所发明的东西是没有客观原型的,原本没有的,被研究和创制出来了。被发明的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   发现与发明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  相似文献   

17.
指导学生选材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一、凭借教材原型,启发学生选材“原型启发”是以某种事物怍为原型,因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现象。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原型启发”实际只是一种相似联想。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以范文为原型,找准展开相  相似文献   

18.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在教学中,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之一。设定原型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阐述了原型启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结合生动的教学实例,着重从创设“原型”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领悟数学规律、依托原型进行联想探究发现数学新知识、把握题目的结构特征寻找“原型”开拓解题思路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利用“原型”进行启发的教学要领.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纷繁的世界,人们不得不把事物归入范畴,由此产生了范畴理论。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传统的范畴理论受到苛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英语词汇教学显然颇受启发。然而,范畴理论特别是原型理论也并非毫无缺陷,为了解决范畴化所不能解释的认知语言学上的种种困难,非范畴化理论应运而生,二者互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