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怎样判定提重物所用绳的段数? 一看绳绕过动滑轮的个数;二看绳的固定端连接方式. 1.若绳的固定端与动滑轮相连接,绕过N动个动滑轮,则提重物的绳段数为n=2N动 1段,是一奇数;反之,若提重物的绳段数为奇数,则绳固定端必与动滑轮相连接.  相似文献   

2.
在简单机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类问题.已知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的受力情况和机械效率,设计和绕制出所需要的滑轮组.要解决这样的一类问题,关键是要会计算出绕过所需滑轮组动滑轮的绳子根数、动滑轮和定滑轮的个数,再按“偶定奇动”的绕绳方式,绕制出所需要的滑轮组.具体的设计和绕制,可按以下的四个步骤完成.  相似文献   

3.
一、出现的问题 笔者在九年级物理阅卷过程中发现这样一道关于"滑轮组装配"的试题,如下图所示,不计摩擦和动滑轮重,画出最省力的绳子绕法. 此题重在考核学生对滑轮组省力条件的分析和绕绳的方法.阅卷时发现很多学生做错了,主要错误有下面三种情形:  相似文献   

4.
初二物理第七章《简单机械》第五节《滑轮》的教学中,要涉及到滑轮组的绕线问题,这类问题,学生普遍反映难懂。解这类题目,要涉及到“数”与“形”的结合与空间想象等问题。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如下方法。 1.如果要绕的绳子的股数是偶数,那么绳头一定是从定滑轮绕起,而且连入滑轮组的动滑轮数一定等于这个偶数的1/2只.如F=(G_物 G动)/4,动滑轮连入的只数一定等于4/2,即2只,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初二物理《简单机械》一章“滑轮”一节的教学中,涉及到动滑轮的省力问题。原教材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和对动滑轮实质的分析,运用杠杆平衡条件,得出了“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这其中隐含着结论成立的条件。在教研活动中,发现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这一结论成立条件的分析总结或提示,加之在黑板上画图不规范,使部分学生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存在模糊认识,在处理有关问题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笔者认为,在学生可接受的知识范围内,帮助学生分析总结“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这一结论成立的条件是很有必要的。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  相似文献   

6.
“阅读理解题”就是给出一段阅读文字材料或图表描述,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探索、发现、运用数学规律或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类数学能力。本文就如何依托“阅读理解题”培养数学能力,谈谈自己的做法。一、在阅读理解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通过阅读理解,充分展现数学规律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以及规律的应用过程,引导学生去抽象、概括规律,积极探索、发现和运用规律,从中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比如:1.填表:2.观察比较a与b的乘积与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将发现的规律写下来:3.根据上面的发现,如果a与b…  相似文献   

7.
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分割法是诸多方法中的一枝奇葩,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分割法的体会。一.用分割法阐明物理规律,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判断滑轮组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用初二课本上总结的规律进行判断并不直观,差生不易掌握。若用分割法“将定滑轮与动滑轮分割开来,数出跟动滑轮直接相接触的细绳根数n,则拉力即为重物和动滑轮总重力的1/n”。这种判断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8.
1.有关滑轮组省力问题分析滑轮组省力多少,不仅与动滑轮的数目有关,而且与绳子的绕法有关.当滑轮组中动滑轮的数目被固定后,省力多少只与绳子的绕法有关.当一条绳子绕在滑轮组上后,绳子被动滑轮和定滑轮分成几段,除了手  相似文献   

9.
滑轮组在初中物理.是个难点.本文专谈如何确定滑轮组中绳子的股数和滑轮的个数.1.绳子股数(1)遮盖法见图1、图2.按图示方法将方框中定滑轮部分全部遮盖,则所有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头数就是绳子股数n.如图1  相似文献   

10.
谈到创造力,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的能力,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岂不是“天方夜谭”吗?其实不然,对于初中生来说,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学具,能找到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解题方法,能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实验来验证有关定律,能将自己的创作过程、思路写出有关的说明文,均属创造能力。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新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自豪地认识到自己的创造的天赋,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下就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谈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1.
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经常有一些和“绕绳绕导线”有关的实验操作,完成这些操作往往要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交流合作等探究环节.经历这些环节时,学生们不但感知了过程,认知了规律,还体会到快乐,激发了探究乐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滑轮”这一节中 ,关于滑轮组绳子的基本绕法有两种 :一种是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 ,另一种是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 .在解这类问题时 ,如何尽快而准确地确定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我认为有规律可循 .一、判断绳子段数的规律图 1在公式F =Gn 中 ,当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时 ,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n为偶数 ;当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时 ,n为奇数 .如图 1中 ,甲图的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上 ,n =2为偶数 ;乙图的绳子固定端在动滑轮上 ,n =5为奇数 .例 1 在图 2的甲、乙两图上 ,画出绳子在滑轮组上的绕法 .要求 :它们的拉力均…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是考核学生能力的一个主要方面,也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中学物理中与数列有关问题的解析,指出此类问题最大特点是运动或过程具有重复性,总结归纳出其中的数学规律是解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推理 ,是根据一个判断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并非单纯的数学演绎形式。在实际应用中 ,推理可分为数学推理和定性推理 ,但是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往往是重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而忽视定性推理能力的培养。不少教师总认为只有数学推理方法才是高级的推理方法 ,导致学生完全依赖物理和数学公式来解答物理问题。实际上 ,如果说数学推理方法过程严谨、逻辑性强、表达精确 ,那么 ,定性推理方法则显得生动活泼 ,更能体现物理方法和物理思想。它正是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物理素质之一。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发现 ,学生的定性…  相似文献   

15.
谈到创造力,人们往往认为只有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等少数天才人物所特有的能力,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生来说,岂不是"天方夜谭"吗?其实不然,对于初中生来说,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学具,能找到一个不同于他人的解题方法,能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实验来验证有关定律,能将自己的创作过程、思路写出有关的说明文,均属创造能力.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新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自豪地认识到自己的创造的天赋,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下就笔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谈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6.
迁移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历来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我国历代教育学家强调的“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执一绳百”、“触类旁通”等宝贵教学经验也正是对迁移规律的阐述。它对中学生学习物理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各环节的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互相迁移,达到融会贯通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物理图像能通过数学之“形”直观形象地展现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体现物理规律及其本质.运用物理图像解决物理问题能够较为全面地考察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检验学生使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该考点一直是近些年各地高考试题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探讨物理图像的斜率这一视角,来介绍物理图像在解决物理动力学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一般认为,数学的能力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独立创造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新成果的能力;一种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中学阶段,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数学能力呢?无疑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因为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毕竟是将来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以及进行数学创新的基础,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的传统教学,特别重视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采取的方法是“满堂灌”,教出的学生是“记忆型”。  相似文献   

19.
高中物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动手实验能力,但是有些内容对数学运算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要求,是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中的极值问题是一类典型的物理与数学相结合的题型,通过对此类题型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分析物理问题是“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中的重要能力,而高考备考中,多侧重于对题中已有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对于通过增加辅助线构建新的几何关系的解题能力却关注不够,极易造成学生解决物理问题能力的缺失,阻碍学生物理素养的提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本文中讨论了添加辅助线在解决物理问题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