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教学型高校应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从时代要求出发,大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改革,建立激励创新机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集美大学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学校从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实施"卓越计划",加强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着手,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着力构建面向各类学生、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建设共同关注的问题。文章在不断完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以适应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为导向,从实践教学入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信管专业关联实践教学改革及ERP人才培养的新思路;设计了关联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配套的课程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了ERP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ERP实践教学体系;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研究对信管专业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袁群  李慧懿 《海外英语》2012,(11):92-9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英语商务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高校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摇篮,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利于推进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文章在分析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特征基础上,从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考核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加强实践教学几个方面探讨地方性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该文通过分析地方经济下商务英语人才创新培养的定位和商务英语人才创新培养的实施,提出地方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对高校构建培养国际化的商务英语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对社会保障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创新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机制,实现从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转变,有利于社会保障专业研究生独立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提升。以H大学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培养模式创新和机制改革措施,对高校培养社会保障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单一的培养模式受到挑战,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培养要求。文章结合成人高等教育以及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对成人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管理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校的重要领域之一,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四型"人才。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者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革,充分利用高校搭建的有利教学平台,利用高校特有的人员、设备和资源优势,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线,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做了深刻研究,就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工程素养,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文章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三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模块三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实施“多证书”制度培养工程应用能力,实施“赛学结合、课余创业”模式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措施,加强应用型汽车服务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大学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出发,推进多学科交叉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课程设置和实践体系优化,政策保障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构建了若干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0.
"学习产出导向(OBE)"理念是创新应用型人才模式构建理论和方法支撑。河南理工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在对我国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OBE内涵与理念,从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学习产出体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层次化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以及一体化专业改进机制六个方面,构建了测绘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测绘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提供了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单一人才模式转变成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形势,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民办高校,自然也要相应地转变自身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使其能够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接轨,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花费较少的时间与精力去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汽车服务企业飞速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初级向中级、高级发展。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于营销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汽车4S店的调研,根据不断变化的岗位进行分析,对旧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建立适应企业需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培养汽车营销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但是,从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文章就培养创新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地方高校土建学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等方面,对土建学科与执业资格制度相适应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并提出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队伍和人才培养综合平台建设、实行产学研有机结合以及提高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能力等一系列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为了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提高实训室设备管理对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高职院校机械类实训室教学设备的运行管理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有利于学生更高掌握实践技能;有利于健全规范管理机构,加强改进制度建设,规范设备管理;有利于培养专业化懂管理、懂设备、懂维修队伍几方面来阐述实训设备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是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办学模式,加强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在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的一些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的模式与机制,它主要是采取个别指导的方式负责本科生的学习引导。本科生导师制有不同的模式,人们对这种制度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为了保证导师制的实施质量和效果,有必要从多方面对导师制作进一步的积极探索和改革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办高校培养的人才除了具备在企业中各岗位的胜任能力之外,还应当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这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尤其重要.首先,制定创新创业人才战略培养目标;第二,构建以岗位为核心、需求为导向、就业为根本的招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出与创业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招生策略和就业推广方案;第三,设计出创新意识、创业战略、创业知识和创业实战四项课程设置的教学体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第四,通过校企合作打造灵活多样的实训体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形成专业知识、岗位技能、创业能力、职业素质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评价标准;第六,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组织结构是人才培养的保障,充分整合校内外力资源、人力资源,确保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  相似文献   

19.
课程体系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采用的基本方案,科学地设置课程体系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以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出发点,密切注意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培养目标和相互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0.
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创新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育目标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持续培养人才的体系。就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就业情况与市场需求看,应用型技术人才就是当前培养高职学生的重要目标,以此为指导的计算机教育创新也就更加体现出实践与应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