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重要概念。中唐前期“大历十才子”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清”理念的文笔实践。他们的山水诗体现了清静、清冷之美,田园诗显示了清淡、清纯之美,现实生活诗蕴含着清闲、清苦之美,心境感悟诗表达了清空、清虚之美。十才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在其诗歌中塑造出这种美。这些诗作中的“清”之美,不仅继承了前人诗歌中“清”方面的精华,更重要的是启发了后世对“清”理念的进一步阐释,从这一意义上说,“大历十才子”诗歌中“清”之美在古代文论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粤西文学从唐代"二曹"后一千多年的缓慢发展,至晚清整体崛起,其中"杉湖十子"是其重要的支柱性力量。其代表人物龙启瑞、朱琦及汪运、彭昱尧、高书浚、杨继荣、曾克敬、李瀛、赵德湘、黄均祖等十位志同道合的诗人,在桂林杉湖畔聚会唱和为群,其作品汇集成册,特点凸显,成就颇高,影响深远,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学流派特征,对于推动粤西文学发展及其晚清诗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耿志 《青海师专学报》2011,31(1):112-116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英国政府迫于经济的压力,开始实施"十年规则",用以指导国家战略政策的制订与执行。20世纪30年代初,面对欧亚法西斯势力的战争威胁,英国政府最终在1933年底正式废除了"十年规则"。"十年规则"不仅仅是1919-1933年间英国国家战略的指导性原则,而且对之后直至二战爆发英国的国家战略,尤其是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赵军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11):81-84
晚清在选择"和戎外交"战略过程中,有着明晰的工具理性计算的考虑,其传统对外政策的基本偏好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从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分析,清朝选择的决定性动因应归于物质利益的考虑而非观念的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低征税原则一直是反倾销法上一个"建议性"的规定,但其作为一种控制反倾销措施的内在机制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文章总结了从低征税在国际法和各国国内法的立法概况,从价值合理性与时间合理性论述了其存在的原因,并与退税和公共利益两个制度相比较,界定了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抹煞不去的十年,从声乐艺术的角度来对十年文革进行评价是通过另一种切入点对历史进行的回顾,通过历史,我们更加看清映射在我们面前的发展进程,并认清在音乐文化上我们探索和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清初,降清的大批故明汉官成为清朝入关后政治、军事不断取得胜利和稳固统治的重要力量,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依靠、任用汉官,将其视为统治集团中的一员,另一方面在涉及满汉矛盾和动摇满洲贵族集团根本利益问题上,毫不犹豫地惩治汉官中异己分子。顺治帝亲政后大胆任用汉官,同时对降清汉官始终保持高度警觉,特别是对江南籍汉官的猜忌和打压尤为明显。严厉惩处江南籍汉官和严禁结社订盟的政策,表明顺治帝对江南文人崇尚气节、复明排满情绪以及可能出现蔓延之势的极度忧虑和恐惧。清初对江南缙绅的猜忌、提防和弹压,是在清朝入关后相当一段时期内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风俗冲突的反映。随着清朝统治的日臻巩固和关外守旧满洲贵族的逐步消失,面对新形势,清统治者对江南缙绅的政策也产生了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8.
第十个考生     
张挥 《教师博览》2010,(10):34-34
已经是第十个考生了。 我望了望礼堂后面那片大墙壁上的挂钟,笑着对坐在我左侧的女主考说: "才3点25分,今天还算进行得顺利。大概四点半之前就可收工了。"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提出了"十个结合"中的一些基本思想,为胡锦涛明确提出"十个结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0.
蒋光宇 《课外阅读》2006,(10):48-49
在伦敦的一家科学档案馆里,陈列着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写了十年的一本日记。这本日记非常奇特: 第一页上写着:“对!必须转磁为电。” 以后,每一天的日记除了写上日期之外,都是写着同样一个词:“No(不)。”从1822年直到1831年,整整十年,每篇日记都如此。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封建社会,多数的统治者在其建立政权之初,都会精心制定相应的文教政策,并使其充分发挥巩固、服务统治的作用。作为统治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为缓和、化解与汉民族的矛盾,清朝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制定了以推崇儒教,提倡程朱理学;笼络士子,实行怀柔与威慑并用;重视科举,以科举调控学校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文教政策。通过对清朝实施的文教政策来解读康雍乾三世,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更好地认识、理解、评价"康乾盛世",总结康雍乾三世的经验、得失,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别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党的八大、反右派斗争、“三面红旗”、庐山会议、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和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七个方面介绍了近十年来国内研究“文革”前十年的主要成果,并指出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第一位汉学家,利玛窦以欧洲天主教士独有的视角解读了儒学。他认为儒学是一个哲学流派并非宗教,在道德哲学层面与天主教义没有冲突。他用先儒经典中有关"天"的模糊概念"上帝"、"天帝"来诠释天主教的Dio一词,并将其译为"天主"。在利玛窦晚年撰写的道德伦理著作《畸人十篇》中,他引用《四书》、《五经》,成功地证明了天主教的两个重要学说:灵魂不灭说和天堂地狱说。  相似文献   

14.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于世,他笔下的马融西方解剖学方法于传统笔墨之中,使"骨法用笔"得到了"科学性"的体现。群马图——《春山十骏》以长卷的形式打破了常规动物题材画的格局,画中配以山水草木,以坡地和层层远去的山头作为主体对象的背景,使画面极具纵深感。十匹骏马的动态神情生动有趣,布局精巧,独具匠心,从画面布局形式到情趣意境,都是在徐悲鸿的作品中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5.
陈模英 《文教资料》2010,(19):62-63
江苏高考加试"十部名著"教学研究对当今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名著阅读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江苏高考加试"十部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和高中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借鉴优秀的中外教育教学理论和文化理论,积极探索"十部名著"阅读教学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和诗仙李白不同,诗圣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心系天下,有着"致君尧舜"~(注1)的远大抱负和理想。但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由于李林甫野无遗贤闹剧上演,最终造成杜甫科举不畅。为在官场谋求一席之地,杜甫无奈游离与高层权贵间,渴望受到引荐,但事与愿违、屡试屡败,困守长安十年。这期间,杜甫看清了残酷的现实,对上层统治者和官僚恶行嗤之以鼻,因为身处战乱动荡年代,民不聊生,最终使之人生态度和诗歌风格均出现了巨大变化。本文立足于历史实情和诗人经历,对杜甫长安十年诗歌风格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十个结合"宝贵经验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征:重视和认同程度较高,研究视角多样,辩证性解读深刻,学风意识自觉清晰。然重要性解读多而机制性研究少,文献复述多而独特性研究少,经验性解读多而创新性研究少,"十"面俱到多而重点突破少,全局性概括多而针对地域剖析少等,是为不足。今后的研究应限"多"增"少",以促"十个结合"厚重的政治分量和深刻的理论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之洞,经历了中世纪的"欧风美雨",希冀用"中体西用"的理念来挽救日薄西山的清朝。他一生除积极创办近代企业之外,其文教事业上的成就也为人所共识。特别在学前教育上,张之洞亲自参与拟定了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推动了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十和谐》是明清时调俗曲中的一支曲牌名,流传不广。目前能见到的,仅有明醉月子辑《新镌雅俗同观挂枝儿》、清《万花小曲》、清讷音居士《三续金瓶梅》等收录的几首。关于《十和谐》的来源、形式、流传等内容,学术界更是少有研究,本文拟就《万花小曲》中两首《十和谐》作品同与之同源的其他曲调作参照研究,对《十和谐》的源流、形式以及其在明清民歌史上的意义作一简要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