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构词与构形两个方面分析涿州话中后缀“儿”的语法功能。构词功能表现在“儿”可使不成词的语素成为可以自由运用的词、使甲类词变成乙类词、使词义发生变化、构成四字熟语等。构形功能表现在“儿”可加在各类词或熟语后边,表示一些附加的感情色彩或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河北方言中特殊语法功能的"X-儿"主要有:用在"A儿去咧"结构中,"儿"用在"名词 儿"中,其中"儿"相当于"里","V-儿"相当于"V的"结构,"几"相当于时体虚成分或方位介词等几种功能.这种用法只见于属于冀鲁官话的保唐片的部分方言中,而在除此之外的河北省其它方言中这些语法功能则由其它词类或形式担当.  相似文献   

3.
绩溪话中出现“子”后缀的名词有三种类型:名词性语素+子、形容词性语素+子、动词性语素+子。因为绩溪话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常用功能是表示人,其次表示时间和方位.在普通话里常用的表示事物名称的功能,在绩溪话中却极少用到。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读音也不像普通话那样都读成轻声。  相似文献   

4.
“儿”缀的形成与发展,历经唐朝、两宋,到元明清时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独立成音节的后缀演变为不能独立成音节的几化。本文根据刘坚编著的《古代白话文献选读》及各时期代表作进行封闭性研究,把“儿”缀在近代各时期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总结“儿”缀在发展中的语法功能及语用特点。本文根据实例分析验证了王力的说法,即“儿”作为后缀出现于唐朝,各时期发展又各具特点:要注意先秦典籍中“儿”字不被认为是词尾,两汉时期“儿”开始用于人名,一直传到后代;隋唐时期“儿”字已完全虚化;两宋时期“儿”缓广泛用于各类名词性成分后,有多种新用法;明清时期“儿”缀在形容词重叠的形式上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后缀"子"是一种典型的词缀形式,它的演变既体现了语法化过程,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功能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后缀"子"的语法化体现与演变过程,其次详细分析了其种类及其特征,理清了后缀"子"本身及其与词根之间的关系意义,最后从类属、色彩、虚化、区别、音节五个方面研究了后缀"子"的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先从19世纪的<字典>中引例,再用今福州话的材料补充,讨论了福州话的"子、囝、儿"三种小称后缀.本文重点在于说明除了"子"和"囝","儿"尾也一直存在于福州话中,作为形容词重叠式后缀的用法依然鲜活.  相似文献   

7.
林甸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区黑松片的站话小片,迄今为止,没有专门研究林甸方言后缀的论文。林甸方言后缀的数量和用法都十分丰富,运用描写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林甸方言后缀与辽宁方言后缀进行比较,分析林甸方言词缀与辽宁方言后缀的异同,力求全面地描写林甸方言后缀,从单功能后缀、多功能后缀与辽宁方言后缀对比的异同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有些词必得带"着",不能带零后缀.在这些词汇性组合中,"着"不是表示动态的助词,而是做该词的后缀."着"是构成动词、介词以及代词的后缀.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这类词,词典的编写应该把带"着"的词汇性组合单立为词条,并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甘肃陇西方言的"儿"尾词,分析了"儿"尾的功能,列出了"儿"尾词表。词表收1380多个"儿"尾词,详细考察了每个"儿"尾词的小称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调查甘肃陇西方言的"儿"尾词,分析了"儿"尾的功能,列出了"儿"尾词表。词表收1380多个"儿"尾词,详细考察了每个"儿"尾词的小称义。  相似文献   

11.
汕头方言的连词"了"本义表示时间顺序,在语篇中共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功能:表示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连接功能、表示"追加信息"的添加功能、表示"追问"的反馈语功能和用于话题和话轮处理的话语标记功能.这些语篇功能是连词"了"语法化的结果,语境顺应、主观性和交互主观性、隐喻机制对连词"了"语篇功能的扩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子”和“儿”作为重要的名词后缀,到现代汉语中虽然构词能力降低,但构词数量仍居首位。以宋代的《朱子语类》、《古尊宿语录》、《五灯会元》、《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作为语料,着重考察了后缀“子”和“儿”在宋代的使用情况,并对这两个性质相似的名词后缀做了横向比较。  相似文献   

13.
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丰富,尤其是动词后缀,形式特殊,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本文对徐州方言中15个构词能力很强、出现频率很高的动词后缀进行了讨论,涉及到这些词缀的性质认定、附加色彩、读音变化等问题,进而探讨动词后缀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坏"的语法化用法已为数不少,现代汉语中"坏"的语法化用法更加普遍.本文立足语法化理论,结合相关实例的对比,讨论了"坏"的语法化.  相似文献   

15.
"打"在汉语中是一个历史悠久、传播极广的一个字.本文试图对"打"字的语义及用法进行梳理,从而对介词"打"的语法化过程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6.
朱晓娜 《现代语文》2008,(5):110-111
由甲骨文知"儿"是指人,"子"是指婴;"儿"多用于古时妇女的自称和对奴婢的称谓,"子" 则多用于对男性的称呼;"儿"带有贬义色彩,一般称呼地位低下的人,"子"常用于尊称或贵称.  相似文献   

17.
丘雅 《现代语文》2008,(4):32-33
本文从词汇意义与语法意义之间的关系,对词的语法化进行探究,通过对"吕""台""胎"三字同源进行探讨,得出其词源义为"胚胎",从而对"以"字的语法化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左右"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由名词,代词等最终虚化为助词.本文对"左右"在古代及现代汉语中的义场进行了归纳,并分小类考求了其语法化轨迹.  相似文献   

19.
20.
以往研究注重于后缀"子"的词源分析,从历时角度探讨其用法扩展及其语义演变过程,而对于后缀"子"定性问题的相关探讨尚存不足,加上汉语屈折形态变化不明显,区分后缀"子"和实词"子"仍是一大难题。文章尝试从语法化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其历时演变和共时变位的特点,对后缀"子"加以全新定性,并探究其语法渐变群在语音、语义及形态句法演变过程中的具体体现,以求为后缀"子"的识别提供一定的客观语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