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士阶层的起源历来多认为在春秋战国时代,此固然不错,但此问题有待深入探析。进一步的研究会发现,士阶层起源远自西周时代已出现,春秋战国时代之社会转型,只不过成为包括士阶层在内的社会阶层转化过程之加速剂。此外由于孔子所创新型社会教育体制中的思想转换因素,把士由旧式的社会政治仆役,塑造成新型社会文化守护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士"或士人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泛称,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创始者孔子和发展者孟子就是新兴士阶层的典型代表。该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阐述了孔孟儒学中的士人品格。孔孟认为"士"是道的承担者,修身以出仕弘道是新兴士阶层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较为独立、完整的社会群体和阶层脱颖而出,成为当时的阶级结构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流动性,决定了由士阶层演化过来的知识分子天然地具备了“流动”之品格.这一品格在当时的知识分子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当这种流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这就不仅仅是一种流动了,而应是一种质的变化了。例如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宰时,“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显然,他已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基本良心,违背了应当遵循的道义原则,故而孔子毫无留情地斥之“非吾之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应当说,  相似文献   

4.
士阶层是宗法等级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人.他们身份自由,人格独立,能自由地思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最积极的成员之一.士阶层独特的品格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文学创作由诗的时代推进到了理性作文的时代,并创造了一代散文的辉煌.  相似文献   

5.
春秋战国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促使士阶层崛起。士阶层作为一个承担文化使命的阶层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政治、文化活动中保有自由的意识,促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基于战国秦汉的文学作品与史料分析,发现楚士阶层在春秋中后期开始逐渐壮大,其壮大的根本原因则是传统的井田制解体所带来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崩溃。私学的兴起,士的自由流动所带来的审美文化的兴盛,以及楚国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主要原因。但思想、文学之士并未受到君王重用而大量外流为他国服务。楚国士阶层的壮大和楚士阶层的外流对楚国及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楚"士"经历了由早期复杂含义发展到以仿诸夏立国后的低级贵族之代称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宗法制的解体及私学的兴起为平民入"士"提供了途径,士亦转化为知识阶层的统称。由此,春秋战国时期楚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显现出活跃的流动状态,同时,“士”的含义纷繁复杂,新兴士人与传统之士相混杂,人们对于“士”如何定位的问题还难以把握。孔子及其门弟子组成的儒士集团,是特殊的社会群体,是新兴士人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士已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个体自由,但又与他们所服务的卿大夫之间存在着比较固定的主仆关系,与战国时期士人“合则留、不合则去”的情况尚有距离。总之,处于这一历史嬗变之际的士阶层,其复杂性远甚于春秋中期以前及稍后的战国中晚期之士。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溯源部分春秋战国成语故事,透视隐藏于成语之中时代画卷之一角。并以如下线索将成语贯穿:一、春秋战国时期急功近利蔚然成风;二、急功近利导致取士重名轻实,虚假“人才”泛滥,士阶层中出现诈取功名利禄之人;三、有良知的士不为功利所诱,安贫乐道,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诱惑下保持人的善良本质。  相似文献   

10.
江阴素有"忠义之邦"的美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江阴"忠义之邦"的教育资源和力量,申报了江阴市品格提升工程。我们通过开展"新忠义"活动,认识"新忠义"人物和落实"新忠义"评价,着眼塑造一批忠诚仁义、人格完善的"新忠义"学生,感受江阴精神,激荡中国情怀。  相似文献   

11.
楚“士”经历了一个由早期对男子的通称发展到以仿诸夏立国后的低级贵族之代称。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宗法制的解体及私学的兴起为平民入“士”提供了途径,士亦转化为知识分子的统称。由此春秋战国时期楚士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凭借自身丰富的知识与技能,竞相展示自己的才华,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诸侯纷争,新兴士阶层崛起,并积极参与政治活动。面对无道的社会现状,立志弘道的士阶层产生了仕与隐的矛盾,尤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最为典型。本文以《论语》和《孟子》中有关"士"的论述为依据,详细阐释了孔孟儒学中的仕隐观。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之交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震荡的时期,自此直至秦汉统一的这段时间里,士阶层以它独特的社会角色和人格形态标志出现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顾炎武《日知录》)的时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社会形态迥然异于春秋之时。这“无定主”的“士”中就有纵横家之流,他们是诸子百家中最为活跃的一群。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作为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成熟的知识阶层,顺应礼崩乐坏的形势,奋发进取,超越自我,实现了人格的超越、哲学的超越、现实的超越。他们的超越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心灵,更提升了干预时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性质逐渐由武士或文武不分向文士转变,至战国中晚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阶层并成为"四民"之首,"士志于道"是他们独立人格的象征。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梁启超以国家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了这些游侠的武士品质,日本的武士道与斯巴达民族精神中重复仇、惜名誉等相异性的人格特质,也就成了梁启超改造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启蒙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7.
士与士大夫,作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崛起的社会精英文化的代表,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社会文化阶层,其处世态度、道德修养、行为规范,浸透着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家思想。本文通过学术文献和史实记载,论述了老子学说对“士”与“士大夫”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仅出现于殷代中、后期,表明夏代还不会有文字产生,因而也就不会有传播文化知识的学校。我国早期的官学,诞生于商代。孔子兴办私学,齐兴稷下之学,官学、私学并举,培养了一批早期的知识分子——士阶层,导致了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盛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春秋战国"士"阶层的发展对我国图籍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出现与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进步,由此产生了私人藏书,著述活动,它时我国古代图籍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世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早期的一项基本制度,使得贵族长期垄断着国家的行政大权,极大地阻碍了平民中贤才之士的入仕途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和经济改革的不断展开和深入,阶级结构的不断变化,打破了世卿制度垄断政治的局面,为平民阶层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治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