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艺术的创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从人类图腾崇拜到机械工业革命带来的秩序和力最;从手工业生产到现代数码信息带来的速发和效益,人类的艺术活动就是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审美意识和技术手段中产生的。如今电脑应用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铸造了新的艺术空间.诞生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它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五彩斑斓的视觉体验,从此视觉艺术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是一个年轻的艺术门类,然而它一经诞生,就显示出迅猛发展的势头。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空前繁荣,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影响最广泛、受众最巨大的一种文化样式。电视剧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体形式,对大众文化的传播,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中显而易见是有着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的。然而,我们也不无忧虑地发现,大量充斥荧屏的,却是一些观众“不爱看”、  相似文献   

3.
王海霞 《大观周刊》2012,(13):180-180
就诗歌艺术本身而言,首先它是“浓缩的艺术”。这种浓缩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那就是画面的单个截取或多个连缀。其次它是“扩张的艺术”。这种扩张表现在形式上则是画面外延的扩张,亦即简单的一个或多个画面能让人联想或想象到无数个画面的存在;表现在内容上则是意蕴的扩张,表现为情感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不论是浓缩或是扩张,诗歌必须凭借虚实这一表现手法达到理想的境界,只是各个诗歌本身表现的是点是面、程度轻重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4.
回归·超越     
丛匀 《报林求索》2009,(2):60-61
<正>对中国精神、传统文化的回归是近年来的一个大潮流。不仅反映在影像创作中,还表现在建筑、设计、商业等诸多领域,并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这种自觉,与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结构的变化、当代中国艺术的崛起同时,引发了  相似文献   

5.
皮影戏艺术作为一种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罕见的艺术瑰宝,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它正在慢慢消失。本文通过梳理皮影戏的美学特点,在制造过程、制作材料、工艺技术、表演技巧、传承阶段等方面提出革新意见和发展趋势,并阐述了皮影艺术的现代传播技术和现代发展以及数字皮影动画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空白图式的探索及研究,阐释现代广告设计中的空白图式,分析空白图式对现代广告设计如平面设计、展示设计和网页设计等的影响和作用。并以具体的广告设计作品分析空白图式在广告设计应用中的技巧和方法,启发设计者在平面设计中灵活自如地运用空白图式,构造有无相生的虚实空间,提升广告设计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7.
李天一 《大观周刊》2011,(29):72-73
绘画和设计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虽属于不同的门类,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理念、技法等方面,绘画和设计是互为作用,互为服务的。而现代艺术不是单纯指各种美术流派,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思潮的体现,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同时也影响到其它领域。现代艺术为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更多的形式语言,促进了平面设计的表达和新风格的形成,为现代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由此,现代平面设计在自觉的层次上步入了多元化、自主化的境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平面布局、空间构图和设计艺术手法,彰显出古代园林的雅致和含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亲切,意境深远,含蓄多姿的空间艺术特点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等值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插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逐渐成为现代平面媒体编辑与设计的一种重要的视觉传达形式,插画以其直观的形象性,真实的生活写照和美的感染力,在现代设计中占有特定的地位,涉及文化活动、社会公共事业、  相似文献   

10.
艺术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从传统艺术到现代传媒艺术,其肩负的传播使命有了质的不同,但艺术传播的情感性这一古老命题至今并未过时。在大众传媒时代,作为艺术载体的媒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因此导致了传统艺术传播中情感因素的“异化”。重拾艺术的情感性审美感染力不仅是一个有意义的时代话题,而且也是一种最新的趋势。因此,我们可以在恰当处理艺术的情感趣味与传媒文化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找到艺术传播的情感还原策略。  相似文献   

11.
传媒艺术是指自摄影术诞生以来,借助工业革命之后的科技进步、大众传媒发展和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在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艺术形式与族群.传媒艺术主要包括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包括一些经现代传媒改造了的传统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最基本特征是逐渐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大众参与性.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受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呈现出如下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上走向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的无损与自由复制创作;二是在传播上走向非实物化的模拟/虚拟内容传播;三是在接受上走向人的审美感知方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人类社会已经从传统的生产社会(production society)转为消费社会(consumer society).根据波德里亚的消费二元理论,当今人们重视产品背后的符号价值和文化价值多于重视产品本身,“视觉导向的消费者行为”(the oriented-based economy)成为消费行为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设计艺术借助商品的力量融入生活,消费社会呈现出“视觉化”的景现社会特点(the society of spectacle).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大众越来越重视精神享受。所以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也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呈指数型上升,这就为电视艺术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极为充足的源动力。电视艺术作为一门多元性的艺术学科,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它的传播速度快,社会影响力范围广,受众接受程度高,相较于传统艺术门类而言,电视艺术有着天然的优势。也正因如此,电视艺术经常以最先锋的姿态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这种不断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创作方式,不断为受众创造出了更加优秀的电视艺术作品,所取得的的艺术成就也为世人所赞叹。近些年,电视艺术从节目类型再到节目内容,均呈现出了不断发展创新以及愈发贴近群众的特征。同时电视艺术也符合国家开放融合的方针,积极与国外电视艺术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中国电视艺术。  相似文献   

14.
动态广告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卉 《传媒》2015,(3):55-56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是依赖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艺术,是一种可逆性的创作过程,且创作而成的作品均可复制.另外,它也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有效融合,是一种融合度较高的艺术,被广泛应用于音乐、舞蹈、电脑动画及其他艺术形式中,为动态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动力,广受大众追捧.因此,在动态广告设计中,合理应用数字媒体艺术,能够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应.  相似文献   

15.
徽州是社会史研究的典型区域,研究徽州报刊史对于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搜集整理相关报刊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深描民国旅外徽州人创办与发行报刊,积极营造文化舆论空间,进行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员活动。同时,结合历史因素与时代特点阐述处于徽州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旅外徽州人文化自觉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开通徽州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福祉、唤醒国家意识与投身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救乡救国的文化自觉,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自我调适与文化适应过程,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自我改造与革新的主体性实践,这为徽州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温州鼓词是至今仍流传在温州地区的属大鼓类的民间说唱艺术,是浙南地区最大的曲种,且素有“浙北评弹,浙南鼓词”的美誉,是温州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作为中国曲艺艺术中的一朵小浪花,它不仅是中国曲艺艺术兴衰成败的一个缩影,而且它独特的艺术特点更是我国传统音乐剧种“百花齐放”的一个见证。本文从它产生的背景、渊源、发展概况及其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论述,以期对“南戏故里”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鼓词作尽可能详实周全的介绍。  相似文献   

17.
刘峻 《新闻知识》2012,(4):43-44
新媒体艺术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的又一种新型视觉艺术.它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兴艺术学科.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艺术语言特性的探求,揭示新媒体艺术独特的感知方式和审美维度,以及其对影像艺术、现代传媒等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10月31日,Aniwow!2011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厕节上,中国首部传统艺术题材立体特效电影——《戏》在万众期待中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张飞、马超挑灯夜战”、“伍子胥一轮明月”,流利酣畅的唱腔、气字轩昂的身段,在光影交织的大荧幕上呼之欲出,观众伴随着说书人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评书穿梭于“戏”里“戏”外。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影像技术的完美融合让在场观众无不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结合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如果说纪录片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那么它同时又是一种“叙事”的艺术、“结构”的艺术。  相似文献   

20.
2007年5月至今,“中国红歌会”以它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席卷全国,震撼神州,征服了亿万人民。现在,“中国红歌会”已成为一种品牌,一种时尚,一种社会现象。中国红歌之所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最本质、最根本的内在元素,就在于它传承和弘扬了一种精神,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