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杰 《华章》2011,(10)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分析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并且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试探中国传统修身德育方法的存在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家们着重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至高地位,而道德的习得必须将道德教化和道德修养融为一体,道德修养是根本.笔者认为,无论是古代文明还是现代文明,修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拟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考察修身德育方法的存在依据.  相似文献   

4.
传统文化美育校本课程是佛山市东平小学基于区域优秀传统文化、学校特色发展方向、教师特长三个维度开发的,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以本土传统文化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支撑点,创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让学生继承和挖掘本土传统文化,推动学校的美育和德育教育改革,开展学校德育特色活动.  相似文献   

5.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优秀传统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融合,是提高学校德育成效的重要途径。要达到融合,除了通达古今之外还需在此基础上尽力寻找两者的相融点。文章立足于“修身”的具体内容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从知情意信行五个维度分别得出相应的现代德育启示,即以古释今、返回经典、启发自觉、探寻载体和知行统一,作为两者相融点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修身观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础,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为核心内容,以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为基本模式,以君子和人民公仆为理想人格,以解决新时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问题为使命,以世界各国修身思想为借鉴、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在修身内容上,将偏重于"爱有差等"的传统私德修养转化为大德、公德与私德修养相结合;在修身模式上,将道德自律的基本模式转化为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在理想人格上,将君子人格转化为君子和人民公仆相结合,由此实现了对中国传统修身思想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时代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使得一系列相互矛盾、冲突的道德观念复杂而又统一地表现在当代青年学生身上。针对当前青年学生思想特点,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实际情况,文章提出以"立德修身"德育系统工程为抓手,通过构建模块化的教育内容、发挥全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制订系统的教育教学计划以及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切实帮助学生"修身""立德"。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我校的特殊行业背景,对我校的德育课程改革、德育课程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切入点,旨在找到落实点,让德育课程改革更有抓手,更有效果.  相似文献   

9.
傅岩 《班主任》2002,(4):3-6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程改革阶段。课程体系的根本性改革,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课程改革对加强中小学德育所起的作用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0.
隐性德育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作为重要的一种教学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研究。但隐性德育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已远远超过显性德育所预期的目的.它的全面实施,会给学校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而呼唤现行德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1.
德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归根到底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德育课程又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联系着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笔者对海南省中小学德育状况进行调查发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小学德育已步入崭新的阶段。在我国学校教育工作中,德育一直是其关键所在,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但随着时代的不断演变,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显,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楼汉葳 《文教资料》2014,(22):92-93
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而应该在获得道德知识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道德意志,渗透其道德行为,从他律到自律,最后内化为自然的德性。有效的德育应该回归实践层面,实行“生活德育”。生活才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具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变,要进行德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改革,强调创设多种情境,唤起和积累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程的变迁在整个德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中小学德育课程发展历程的梳理和回顾,认为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中小学德育课程大致经历了恢复重建、规范化探索和专业化发展三个主要阶段。对这三个阶段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把握我国德育30年改革与发展的成绩及其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传统修身观与大学生党性修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现状,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修身观中积极因素的探讨和挖掘,将传统修身观中有利于人格塑造的因素与大学生的党性修养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人格和良好素质。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所阐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事实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路径,影响甚巨,本文针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展开讨论,试图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等角度揭示其思想特点及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竹文化是根植在中国传统诗性文化土壤上的一种价值创造,它承接了孔子的诗教.这种诗教追求诗化的人生和人生的诗化.因此,中国竹文化具有一种特殊的诗性德育的价值.从孔子的"比德"和"三月不知肉味"到苏轼的"无竹令人俗";从郑板桥的"种竹似培佳子弟"到个园的园林艺术;从传统社会的竹文化到市场经济中竹园宾馆的企业文化建设,我们看到了中国诗性文化的薪火相续,感受到了诗性德育的魅力.竹,常绿不衰,中通外直.中国传统文化中,"竹"有一种善美合一的诗性之美,它是正直、虚心、有活力的人格象征,在竹的背后有一片陶冶人格的诗性的文化海洋.竹对人有着妙不可言的教化力量,它使道德境界涵蕴审美境界,审美境界附丽于道德境界,这种力量是理性所不能概括的.  相似文献   

18.
课程模式的陈旧已成为德育改革的一大障碍,它既不能切入学生的内心体验,也不能创造有效的品德强化环境,因此必须加以改革。而重建校园文化精神,改革德育课程结构,拓展新的德育途径、内容与方法,并通过情感分析把德育纳入校园文化中,人根本上提高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调查与信息技术课程有关的各类人员,得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当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德育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不仅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成为一种个体发展的需求。开发利用校本德育课程必须做到:目标制定力求“以人为本”,内容选取趋向“生活化”,课程实施引入“组织参与模式”,评价方面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