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论述了乾隆帝出兵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战略及其转变。乾隆帝在战争前期实行的对台攻势战略没有达到其战略目的,造成了战场上清军损兵折将被动挨打的局面;战争后期,乾隆帝适时调整战略,作出了首先进攻诸罗的战略决策,扭转了战局,使清军掌握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从而保证了战争后期平定台湾林爽起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在平定台湾的战争中,乾隆帝在战争前期实行的攻势战略因清军将领分兵作战,无法实现战略协同,没有达到其战略目的,造成了战场上损兵折将,被动挨打的局面;战争后期,乾隆帝适时调整战略,实行集中统一的指挥,首先进攻诸罗,扭转了战局,保证了平定台湾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和抗清战争中,张献忠、李定国等人先后领导的大西农民军,曾在四川建立大西农民革命政权,在云南建立兴朝政权,长期经营川、黔、滇抗清根据地,与西南各族人民发生过广泛的联系。大西军与西南各族人民一起平定叛乱,共同发展生产,团结抗击清军,在我国农民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清康熙平定三藩之乱过程的石塘大捷,即今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石塘镇石塘营盘清军大败耿精忠的战役。此战役是清康熙平三藩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三大关键性战役之一,是处州平叛最后决胜一战,是平定三藩东线力克天险、受朝廷奖励的著名战役。战场地老百姓也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这次战役,以昭示后人:分裂动乱的灾难不能忘记,统一稳定的福祉要格外珍惜。  相似文献   

5.
清初四川人口的锐减当归因于清军、南明军、吴三桂叛军、农民军等参战各方进行的战争,以及水旱、瘟疫等自然灾害。清军置藩司于保宁而缓复成都,是由于清军在战场上未取得主动权,并且兵力和给养不足所致。在土著人口锐减、大量移民涌入四川之时,战乱"孑遗"的土著为重建四川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作战不仅仅是兵力兵器在战场上的较量,同时也是双方指挥者的斗智。指挥人员的优劣对战场上的胜负关系甚大。本文就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的失败与清军指挥人员军事素质、指挥得失的关系进行探讨。一、清军指挥人员的出身、培训决定了他们的军事素质不适应于近代战争清军指挥人员的出身不外乎两途,一为武举,一为行伍。清代武科考试分外场内场。外场试马射、步射、开弓、舞刀、举石。内场初为根据武经七书(《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卫公问答》、《三略》、《六韬》)作文一篇。后  相似文献   

7.
澎湖战役极其关键,战前,越南战场东西两线清军发起反攻,态势良好。台湾战场上中法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法军军舰继续在台湾海峡执行封锁命令。孤拔希望永久占领澎湖,既可以打击援军,也可以作为其海军基地。在战斗中,孤拔率领900人的部队,将清军3000人的守御力量击溃,很快就占领了澎湖岛屿。  相似文献   

8.
公元1758~1759年,清军在叶尔羌城外破黑水营之围进而取得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的胜利,前人或认为出于"天意神助",或认为"夸饰不实",或认为"语近神奇".实际上,清军破黑水营之围及取得平叛战争胜利的原因,是在各族人民的支援、乾隆的正确指挥下,清军将士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英勇奋战的结果.清代原始史料的记载基本属实.  相似文献   

9.
论清军的装备、训练、战术与甲午陆战的失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日本全国陆军可动员的总兵力约22万人,实际参加作战的部队最多时约17万人。中国的总兵力约100万人,扣除已实际丧失作战能力的八旗、绿营兵不计,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勇军和练军,据日本参谋本部估计约35万人。这于战后1898年清政府兵郎与户部奏报的数字基本相符。战争爆发后,这批部队的大部分都动员起来投入了战场,同时,清政府又招募了大量新兵。以兵力言,中国远远超过日本,具体到每一次战役,虽然由于战略指挥失当及其它种种原因,有时中国兵力居于劣势,但多数战役中国军队则居于优势,特别是到了战争后期更是如此。然而,在整个战争中,清军基本上未打过象样的胜仗,伤亡却远远超过日军。究其原因,我们不能不联系清军的装备、训练及战术诸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本文拟对此略陈管见,以为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0.
秘密会社是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相当活跃的社会力量。先是天地会起义风起云涌。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后期的湘桂边天地会雷再浩、李元发起义,实际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先声;太平军入湘后,湘南天地会众“大半附之而去”,迅速壮大了太平军的力量;太平军转战东南各省,各地天地会起义连绵不断,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部署,配合了太平军的反清军事行动。此后,则是哥老会势力迅猛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秘密会  相似文献   

11.
关于湖南哥老会起源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秘密会社是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一支相当活跃的社会力量。先是天地会起义风起云涌。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后期的湘桂边天地会雷再浩、李元发起义,实际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先声;太平军入湘后,湘南天地会众“大半附之而去”,迅速壮大了太平军的力量;太平军转战东南各省,各地天地会起义连绵不断,有力地牵制了清军的部署,配合了太平军的反清军事行动。此后,则是哥老会势力迅猛发展,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秘密会  相似文献   

12.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台湾的错误意见,施琅上疏力主保留台湾,并屯兵镇守。施琅保台,主要是看重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保证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施琅300多年前提出的保台主张及其地缘战略眼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熙22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三藩(指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定南王尚可喜)之乱以后,东南沿海包括金门、舟山群岛等大小岛屿均为清政府所控制,中国大陆已完全统一。但在如何对待台湾问题上却出现了严重分歧。康熙皇帝反驳了错误言论,出兵收回了台湾。在正式出兵台湾之前,清政府一直主张“招抚”,即用和平方式收回台湾。清政府条件相当宽松,答应清军不上台湾,台湾居民不剃发,也不必穿清服;甚至还放宽到“称臣入贡也可,不称臣,不入贡也可。”实际上,允许台湾实行和清政府不同的社会制度,让它们高度地方自治。  相似文献   

14.
清康熙朝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清军所到之处不时对民间人口大肆劫掠。由于民族传统相异,朝堂之上满汉臣僚对清军此举持不同的两种意见。在这一问题上,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帝本质上是倾向于满洲统治集团的,这也是清军掠良为奴的弊病难以解决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5.
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在西北执政期间,继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对整个西北社会的安置和发展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推广和民族融合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图从抚慰、化危、治吏、利民四个角度,探讨其在平定西北回民起义后的各项安抚政策对我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影响,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6.
戚其章先生新著《甲午战争史》最近巳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5万字,分七章二十三节,从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写起,一直到中国在战争中失败,日本割占台湾,台湾军民掀起反割台武装斗争,以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对中国近代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作了全面、详尽和  相似文献   

17.
台湾与施琅     
清朝初年,清廷中曾有一场保留还是放弃台湾的争论。后来,清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击败郑氏军队并开始了在台湾的统治,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就是施琅。 施琅,字尊侯,号琢玉,福建晋江人。少从戎,原为郑氏部将,后降清。其人精通阵法,尤善水战,熟谙海上风候。历任清军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后加左都督、靖海将军、靖海侯。 在台湾,自郑成功死后,其长子郑经嗣为延平郡王,其势力一度曾发展到福建等地。“三藩”之乱平定后,郑经被迫退守台湾。在此期间,清朝将军赖塔曾遣使致书与郑经,声称“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地”(指台湾),以不剃发,不易衣冠和称  相似文献   

18.
乾隆继位初期,西北准噶尔部发生内乱,乾隆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出兵西北平定叛乱.满洲大臣傅恒以国家利益为重,支持乾隆帝出兵西北的决策,协助乾隆帝在军机处主持西北军务,并举荐满洲大臣兆惠、富德、阿里衮、舒赫德、阿桂出任西北疆臣.经过乌鲁木齐之战、叶尔羌之战、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等平定了叛乱,完成了清代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毅军是一支在勇营基础上建立起来旧式军事武装,在中国近代史上存在70余年。它是在镇压捻军起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但是它的主要军事活动是直接参加了中日甲午战争和抵抗八国联军入侵的战争,并且充当了清军的主力。在反抗外国入侵的战争中,毅军给入侵者以重大打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力量。其将领宋庆为清朝高级将领中抵抗派成员,亲赴沙场,身先士卒,英勇抵抗侵略者,可以说是爱国将领。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一次战争。分析这场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可以得出值得后代中国人永远记取的教训。从战争的性质、力量对比、战场特点看: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中朝人民和广大将土都有反抗侵略的迫切要求;中国的财政收入高于日本,陆军人数多于日本,北洋海军舰艇在吨位、速度、火炮力量方面稍劣于日本;战场地处朝鲜和我国境内,军需补给线短,有利于国内支援。然而,中国战败了。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不认真备战,已预伏了战败的可能。1894年,清军最初出兵朝鲜,是应朝鲜政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