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一民族与他民族的相互交往中,词语的相互吸收是一种很普遍的语言现象。汉语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从其他语言里吸收了汉民族原来没有的词语,从而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词汇量。这种源于其他民族的外来词,从现在的使用范围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已经进入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中,为全民族所共同使用;一种却始终未能向全民族推开,只使用于某些汉语方言中。这后一种,我们称之为方言外来词。方言外来词并非每一种汉语方言中都存在,一般说来,它只出现于汉语方言区中那些与操非汉语的其他民族杂居的地区,或者与国外有较多交往的周边、沿…  相似文献   

2.
广西十二个民族中,使用汉、壮、勉、布努、拉珈、苗、侗、仫佬、毛南、水、仡佬、彝、京十三种民族语言.广西的汉语包括粤、官、客家、平话、湘、闽六种方言.各种语言和方言的分布和使用情况相当复杂,不少人是兼通几种语言(方言)的多语人.广西境内主要通行汉语的粤语和官话.众多的语官和方言蕴藏着极丰富的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宝贵材料,对于语言学、汉语史以及民族关系史和地方文化的研究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有约六十多万的华人,他们生活在那里,聚居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都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从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起源、发展着手,分析了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汉语方言使用和分布情况.为中国国内外关心此问题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贺州市位于湘粤桂三省区交界处,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地区.贺州学院的生源主要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学生的母语为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方言.我们以贺州学院为例探讨研究多语多方言地区汉语言人才的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语言优势,培养语言学人才.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词是使用语言或方言的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结果.外来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自解放后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汉语略词汇学较传统词汇学——训诂学有了较大的转变,它注重研究词汇的组成,这样,作为汉语词汇构成内容的外来词汇就成了人们研究的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6.
丹巴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地区。县境内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有汉语、藏语、嘉绒语、尔龚语、羌语,藏语中又有康方言和安多方言两个方言系统。丹巴各民族语言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相互影响,形成融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多民族语言、多汉语方言的语言环境,对于他们来说其英语学习难免受到多种方言的干扰。本文通过分析桂柳方言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者存在的发音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针对性正音教学建议,从而使其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  相似文献   

8.
王荣荣 《考试周刊》2015,(11):187-188
新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教育上自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这里的双语主要指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如何让民汉幼儿更好地交往,是双语幼儿园中一个重要话题。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新疆双语幼儿园中小班民、汉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从幼儿园环境创设、游戏及家园合作等方面促进民、汉幼儿的交往。  相似文献   

9.
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它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形复杂、产业多样化而畜牧业发达,汉语方言喜用动物名称形容人或事物。在多民族聚居、大量移民迁入等多种社会因素影响下,喀喇沁旗汉语方言积淀了蒙古语、满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遗存,也杂糅了山东等地的汉语方言。在社会迅速发展背景下,喀喇沁汉语方言正濒临消亡。人们应该积极保护、传承这种“不可再生”、“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汉语为主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通用语言,使用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以上.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随着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往,许多民族干部和群众都学会了汉语,成为了双语人才.新疆这块多民族聚居区已经拥有了一大批精通双语的教授,工程师、医生、作家、记者、演员和党政干部,但是广大的农村、牧区文盲率较高,还存在着落后的封建道德观念和迷信活动,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因此大力培养有文化、有能力的少数民族干部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而民族干部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苗、侗等民族语言影响下的黔东南方言中否定副词混用的问题为例,论述了民族语言对民族地区汉语方言的深刻影响,提出了民族地区方言研究必须以民族研究作为突破口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方言及其承载的口传文化是一种民间的、地方性的、不可复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巩留县位于伊犁河谷地区,古往今来都是多民族多移民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汉语方言承载了更为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尤为突出的是,这里的汉语方言词汇中存在大量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词,伊犁河谷地区的山水地名多从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音译而来,这些音译地名词语呈现了多民族地区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喻继红 《现代语文》2006,(10):17-18
我国是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语言不通、方言隔阂阻碍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规范化,是汉语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双语教学计划及其成效 自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根据蒙古族聚居程度和学生掌握本族语的水平不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主要采用两种双语教学计划:一种是保持型,当地称作"蒙语授课,加授汉语",即在蒙古族聚居地区,按照民族成分的不同,中小学校分为蒙古族学校和汉族学校.在蒙古族中小学,懂得蒙古语的学生的各门课程都用蒙古语讲授,汉语只是作为一门课程,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教授,一直教到中学毕业.  相似文献   

15.
羌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学界对羌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发展,都要与其他民族发生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交往,这种交往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不同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在接触过程中,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吸收或输出语言成分,汉语中的四川方言与羌语的接触也不例外,接触中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留下了一些痕迹,诸如羌语南部方言声调的产生及其各调类的调值与四川方言的趋同、羌语中有大量的四川方言借词、羌语没有韵母an-ang的对立对四川方言的反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言环境与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关系入手,重点讨论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多解性和民族地区语言环境的多样性,特别是因语言接触而形成的民汉双语及其方言间的交互影响,进而通过积极创设丰富多元的汉语环境,消除语言距离,推动民族中小学汉语教育科学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伊犁汉语方言和分布于南疆的汉语方言同属于中原官话南疆片.伊犁汉语方言是新疆的“土著”汉语方言之一.伊犁虽非汉民族的发源地,但从古代起,汉民族就在伊犁定居并繁衍生息,伊犁也就有了历史悠久的汉语方言.虽然当时的伊犁汉语方言与今天通行于伊犁地区境内的汉语方言有一些区别,但是联系是很密切的.有的专家认为伊犁汉语方言是在陕西回族所说的中原官话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成时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笔者认为伊犁汉语方言的基础的确是中原官话的关中方言,但又不同于关中话.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融汇其他方言如湘方言,吴方言以及北方方言其他一些次方言的词语,又融入其他民族语言大量借词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满语、阿拉伯语、俄语词语而形成的有继承又有发展的一种方言.伊犁汉语方言在多方言,多语种共处的语言环境和人文条件下兼收并蓄成为一种异彩纷呈、样态特殊的方言.它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在词汇方面,更有其独特性.笔者认为伊犁汉语方言词语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承传性;二、融合性;三、变异性.本文试对这三个特点进行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8.
大连方言蟹止山臻端系合口字读音有一定的民族差异:汉族汉语多没有[u]介音,与胶辽官话登连片相同;满族汉语方言点部分字有[u]介音。考察其他汉语方言,西南官话也没有[u]介音,这种语音现象在清末已经产生。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是声乐艺术不同风格的主要因素.各民族的不同语言特征,便产生了不同声乐风格色彩.汉语是主要语言,但是由于汉语分布广泛,在各地域中形成一系列地方变体- -方言.而民族声乐作品中有许多用各地方言演唱的作品,这就给语言的表达增加了难度,而各个民族、各个地域、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也都应相互融合使民族声乐散发出更多样化得特点.  相似文献   

20.
汉语方言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它是民族社会历史以及文化演变的结果.由于汉语方言词汇长久根植于方言区人们的心灵深处,因而能够代表一定区域的文化传统,反映各地多姿多彩、风趣各异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