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月七     
妈妈七月七这天没有一只燕子呢你说它们都到天上给牛郎和织女搭天桥去了晚上,牛郎会挑着两个孩子在银色的天桥上与织女相会  相似文献   

2.
转眼又到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已经是2005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样……银河的一边,牛郎披着牛皮,带着他的儿女们飞奔而来。银河的另一边,织女也加快了脚步。他俩终于碰面了。“牛郎哥!孩子们!”织女激动地大声喊。“织女妹!”“妈妈!”牛郎和孩子们也兴奋地叫起来。又是整整一年没见面,牛郎和织女互相倾诉着思念之情。说着说着,织女伤心起来:“牛郎哥,王母娘娘太狠心了,她无情地拆散了我们,只允许我们一年见一次……”说到这里,织女不由得哭起来。“织女妹,你别哭,明天我就去求玉皇大帝,让他老人家成全我们。”…  相似文献   

3.
<正>因为一期一会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大多数人对王母的印象多是喜欢拆散女儿婚事的野蛮的母亲,她以破坏年轻人的恋情为己任,拆散了很多天庭的情侣;或者是《西游记》中喜欢用蟠桃宴宴请神仙的天界的第一夫人,因为漏请了时任弼马温的孙悟空,从而埋下了"大闹天宫"的隐患。但如果真的往源头追溯,翻开历史的典籍,实际上王母的形象与大众所熟知的固有印象完全不同,甚或说最早的记载与后世的附会完全不相关联。王母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是  相似文献   

4.
“牛郎织女”故事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具有强烈的“异文性”特征。音乐剧《鹊桥》剧本创作根植于“牛郎织女”民间故事,经过广阅异文版本与深研叙事演进,以吸纳继承和创意改编的路径对“牛郎织女”故事进行“对内抒情”“对外叙事”的音乐剧唱词创作、人物角色高度“拟人化”塑造、戏剧“愁苦因子”铺撒、戏剧“临界绝境”设置以及“戏剧裁决”之“绝境突破”技法运用,实现了对戏剧人物角色的深度刻画与叙事情节的层级推进以及“牛郎织女”故事在当代语境下的新述与再释。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选用了《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全诗如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抒写了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相思之情。开头两句交代了本诗的抒情对象牛郎和织女。三、四句写织女织布。为什么要写织女织布呢?因为天庭规定,织女只有织好了布,才能与牛郎相会。五、六句写织女整日都织不好布,就只好在那里痛哭流涕。那为什么会织不好布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些…  相似文献   

6.
记起七夕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天上的织女下凡,爱上了勤劳的牛郎。两口子恩恩爱爱,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王母娘娘发现后,追到人间强迫织女返回天庭。结果、王母娘娘挟持织女在前边飞,牛郎担着箩筐,箩筐  相似文献   

7.
牛郎、织女名称的起源,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劳动中,根据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男耕女织的模式对天上星象图附会的产物.牛郎、织女原型的产生,与早期的秦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男耕女织社会农业生产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8.
《牛郎织女》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牛郎与织女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着幸福自由的生活,后被王母娘娘发现后,把织女拉回天上,一个幸福家庭终被拆散的故事。在教学中,出现了如下片断。案例师:王母娘娘“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织女该罚吗?请你  相似文献   

9.
《诗经叫、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东汉以来大量有关记述神异和习俗的典籍,只把牛郎、织女“限河梁”当作故事的前奏,而把鸟鹊填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视为故事的圆满结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把“七夕佳期”当成喜庆节日,并以之为习俗年年庆贺。诗人词客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把七夕喜庆当作永恒主题予以讴歌。七夕节的基调是儒家的和乐美满,不过又打上道家的神仙思想的烙印,因而带有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终于使牛郎、织女相会成为千古不衰的爱情佳话。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个哀怨日子,当日婚嫁不吉利,这一说法显然不妥。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位熟识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小学二年级思品课上的"意外":课堂上,老师给孩子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当讲到牛郎为了挽留住织女而拿走了织女的衣服时,一个孩子大叫:"老师,牛郎是流氓,偷看女生洗澡,还抢人家衣服。"遇到这个"意外"应该怎么办?为此我写了一篇博文《牛郎是不是流氓并不重要》,一位朋友读后与我交流。他说,可以这样回答那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牛郎织女的故事应该  相似文献   

11.
<正> 七夕节(2010年8月16日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等,来源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天上的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而凡间的少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智慧、手艺以及美满的姻缘,这便是"乞巧"的来历。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八月及九月都可以乞巧,只到宋朝以后才独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穿针、拜织女、为牛庆生等都是七  相似文献   

12.
此木 《家庭教育》2009,(12):48-48
如今在网络上,一些美好的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常常因加入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恶的内容而变得面目全非。如“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织女因为牛郎有七位数的存款才愿意与他结婚;牛郎最后是吹着牛皮上天去找织女的!文章中还出现了“小心肝”、“MM”、“豆腐渣工程”、“变态”等字眼。此外,格林童话的经典故事“小红帽”和“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也遭扭曲。  相似文献   

13.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衣食无着、倍受欺凌、忠厚老实的农村穷孩子牛郎竟然和“宇宙皇后”王母娘娘攀上了亲——娶了天仙织女作妻子,但终因门不当户不对、惨遭棒打鸳鸯而夫妻分居、在水一方。  相似文献   

14.
《牛郎织女》是一篇民间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过着自由,欢乐,幸福的生活,可是王母娘娘却不顾牛郎织女的反抗,无情地把织女抓回了天宫,最后由牛郎和织女的抗争,才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  相似文献   

15.
每当仰望天上的银河,总会想起牛郎织女,想起小时候。那是看电影《天河配》时,当织女被迫返回天庭,当牛郎挑着两个孩子在后边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时.王母娘娘大怒.突然拔下金簪在牛郎面前一划.就这么一划.也就立刻出现了一条恶浪滚滚的天河.活活地挡住了牛郎的去路.而牛郎也就赶紧放下挑子.端起水瓢.极愤然地一瓢一瓢地舀着天河.恨不得把那涛涛的天河水一下子舀  相似文献   

16.
百灵鸟是树林里著名的故事大王,这不,它又开始讲它的故事了:“天上有条银河,隔河相望的是牛郎和织女。牛郎和织女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可狠心的王母娘娘硬是拆散了他们。”好奇的黄鹂连忙问:“难道他们就一直不能相见了吗?”  相似文献   

17.
课文《牛郎织女》(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讲述的是孤儿牛郎和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女之间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样一则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很多同学小时候在夏夜乘凉的小板凳上就听老人们讲起过。因此,当这故事完完整整地印在语文课本上,走进我们的课堂时,学生们自然会感到分外的亲切。他们太熟悉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了:憨厚老实的牛郎,贤惠温柔的织女,神奇的老牛,还有天庭中那无情无义的王母娘娘……是这些生动鲜明的人物,让孩子们小小的心中对夏夜的星空充满了美好、纯洁的幻想。故事里牛郎与织女的结合具有很浓的传奇色彩。首先是老牛提供…  相似文献   

18.
大家都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吧?故事里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全天下的喜鹊都来到银河边,搭起一座鹊桥,让银河东边的牛郎和银  相似文献   

19.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我国最有名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童叟皆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过牛郎织女星故事的记载,可见这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后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南朝梁肖统收汉氏无名氏诗作合为一组,并题名为《古诗十九  相似文献   

20.
袁小芳 《考试周刊》2012,(70):52-52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3课学情分析:《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动人,学生很容易被课文内容所吸引。但是学生对人物所代表的精神不能一下子领悟。还需要点拨:如牛郎和织女在婚后男耕女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说明美好生活是靠劳动创造的。再如王母娘娘为什么要拆散他们,因为牛郎与织女私自结婚不合乎封建礼教而硬生生被拆散,也体现了封建专制者六亲不认的丑恶嘴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