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冥(力女)     
卜辞有“(?)”字,余释为冥。有“(?)”字,余谓《说文·丸部》有(?)字,即“(?)”之讹。卜辞言冥、言(?),恒连文而不单见,其上文必言妇某。其首见于经典中者,字作黾勉。《诗·邶风·谷风》:“黾勉同心”;又“黾勉求之”;《小雅·十月》:“黾勉从事”;《云汉》:“勉黾畏去”。在《诗》三百篇中凡四见,而毛《传》郑《笺》俱匮确释。而黾勉语转字变为(?)俛:《文选·陆士衡文赋》:  相似文献   

2.
审稿台     
《中学生读写》2008,(10):150-153
<正>本期"审稿台"囧名录如下最囧唯美动漫小说之《有希》;最囧煽情纯爱小说之《那些你教我的事》;最囧宫廷言情小说之《流年·似水》;最囧男主角出场之《再让我说声爱你》。再让我说声爱你(节选)『囧』指数:(?)即使我们在一个班,但也隔得很远,他坐一组,我坐六组,起初我们是没有交集的。接二连三的意外让我们认识了对方。那天我走在去图书馆的路上,结果周寒跑了过来,速度很快,脚步刹也刹不住,我们就这样被撞成了一团。没想到他还责  相似文献   

3.
释“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甲骨文编》卷八兀后有(?)字和(?)字,编者把它们隶定为(?),并说“从二兀,《说文》所无。”其实,此字就是丽字的初文,即伉俪本字。  相似文献   

4.
释■     
《说文》四篇下云: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诗》曰:设其福衡。(?),古文衡如此。”王筠《说文释例》云: “衡之古文(?),《玉篇》作(?),是也。(?),角之古文也。石鼓作(>),古盖作(?),向右者变而向左耳。”毛公鼎之衡字作(?),其中之(?)亦从角从大,与《玉篇》合。然则衡之古文(?)原是(?)之变体,是从角从大的会意字。  相似文献   

5.
《语文知识》’94年第1期上发表了吴勇前同志《“淹回水面凝滞”之“回水”》一文,对“回水”提出了新的解释。我以为该文的看法值得商榷。课本注:“回水:回瞧的水流。”吴勇前同志认为;“‘回水,应是深渊之水。《说文解字》云;‘渊,回水也。’”其实,《说文解字》中的“回水”,应该解作“回旋的水流”。张舜徽先生《说文解字约注》说:“回与(?)实一字,回为初文,而(?)为后起,渊则增偏旁体也。”古人的名  相似文献   

6.
骆义松同志:来信提出,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中有两处史料失实,一为《清贫》一文注释中方志敏烈士的殉难日期;另一处是唐(?)同志的文章《同志的信任》中,关于方志敏烈士的遗稿转送给鲁迅先生的细节.为了把上述两个问题搞清楚,我们同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唐(?)同志进行了联系:现把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 十二、先其所爱,微与之期。(《孙子·九地》)注释:微,伺探。 译文:首先夺取其战略要地,伺机与敌决战。(第56、57页)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一语,旧说各不相同,未知孰是。句中“微”字若作“伺探”解,依《注译》一书的注释体例,应指出“微”是“(?)”字之借。《说文》云:“(?)”,司也。从见,微声。”段玉裁注:“司者,今之伺字。许书无伺。司下当有视字。《广韵》曰:‘(?),伺视也.’于从微取意。(?)同(?)。”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一句话是“外之又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对于“备”字,《汉书·司马迁传》的颜师古注,《文选》的李善注都没有加以解释。近人有的把“备行伍”解释为“备数於行伍之中”,大概就是充数的意思吧。我认为这样的解释於义未安。“备行伍”的备,应该解释为服,“备行伍”就是“服兵役”。试论于下。首先,备与服是同音通用的。(?)字甲骨文作(?),象矢在器中之形,后来演变成形声字,就是箙字,《周礼·司弓矢》:“中秋献矢箙”。郑玄注:“箙,盛矢器也”。箙亦作服,《诗·小雅·采薇》“象弭鱼服”。郑笺:“服,矢服也。”鱼服即毛公鼎铭文“簟(?)鱼(?)”之鱼(?),由此可知(?)和服是通用的,(?)和箙是古今字。(?)的本义是一种盛矢的工具,所以《说文·三卷下·用部》说:(?),具也。” (?)在经典中皆作备,而与服通用。《史记·赵世家》:“今猗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战国策·赵策》中的这段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有一字作(?)等形,从自从鱼,应隶定作(?)。自即鼻的象形初文,《说文》自下说“鼻也,象鼻形。”后世作鼻,从自畀声,变象形为形声字。自字本义古书中不见用,甲骨文中有“疾自”(乙26385)的用例,疾自即患鼻疾,可证《说文》对自的说解是正确的。王宇信等同志在《试论殷墟五号墓的“妇好”》一文中,解释”已卯卜毂贞:勿(?)妇好囗御囗”这条甲骨文时说:“字旧无识。此字鼻下有鱼,当即腥字, 《一切经音义》引《通俗文》曰‘鱼臭曰腥’”。说此字为鱼臭的会意字,这是很正确的。察《通俗文》“鱼臭曰腥”之腥当为腥字的后起义,本字应作(鱼生),《说文》鲤下说“鱼臭也,从鱼生声。”甲骨文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六国论》中“六国互丧”一句,课本注释为:“彼此(都)灭亡。”这样解释,容易使人误解,六国不是为秦远交近攻,各个击破,而是自相攻伐,同归于尽。这显然与历史事实和作者原意大相径庭。按“互”亦作“(?)”,《说文通训定声》:“(?)”,所以纤绳也,从竹,象形。中象人手所推握,或省竹。”《广雅·释器》:“(?),谓之(?)。”王念孙《疏证》:“说文,(?)可以收绳也。(?),纺车也。纺  相似文献   

11.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蠻 《说文》:“南蠻,蛇种,从虫(?)声。”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对以上说解,文字、训诂研究者多认为许慎怀有极严重的民族歧视心理,释义不  相似文献   

12.
1、(?)盂鼎(?)石鼓(?)说文(?)睡虎地简(?)居延汉简2、(?)甲骨文(?)甲骨文(?)甲骨文(?)谈文(?)说文或体3、(?)散盘(?)伯鲜鼎(?)说文(?)公贸鼎(?)说文现在市场上的一些餐食业以“犇羴鱻”三字作为店号,用小篆书写,可以说是文字学史、汉字文化史上的“鸡肋”,姑且阐释其义如下;“犇羴鱻”,如果写作规范汉字,就是“奔羶鲜”。不过,考察它们各自的来源,却不尽相同。1、“犇”与“奔”,最初只有“奔”字,据现存的古文字资料看,金文中已出现“奔”字,尔汉许慎《说文解字》;“奔,走也。从夭,贲省声。与走同意,俱从夭。”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本我心理学批评模式 ,对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进行解读 ,发现《胎记》一文佐证了弗氏本我的心理学说  相似文献   

14.
志刚 《小读者》2012,(1):32-33
“寻根文学”的倡导者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支虎虎生威的“文学湘军”.韩少功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家之一。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发表《文学的根》一文.成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与主将。1986年。韩少功南下海南,先后主持中国最具理想情怀的纪实杂志《海南纪实》和最具先锋气质的文化刊物《天涯》。  相似文献   

15.
《高中生》2008,(22)
自2001年创刊以来,《高中生》杂志强调特色办刊,先后编发了一些带有高考预测性质的模拟题。迄今为止,《高中生》杂志已经巧合了两千多分高考题,长沙市公证处和湖南省公证处对此进行过公证,反响还自不错。《高中生》杂志还编发了许多有关易错、易混题的解析文(?)文章。这些文章从高考指导的角度出发,有针(?)破解命题陷阱,为参加高考的读者(?)开辟《回放频(?)混  相似文献   

16.
冠礼属于古代“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仪礼》中专门列有《士冠礼》一篇。何谓“冠礼”?《仪礼本义·士冠礼》下引高紫超云:“加冠于首曰冠。冠者,成人之始,圣人重之,故特定为冠礼。”在谈冠礼之前,下面先谈谈冠的问题。《说文》释“冠”云:“(?)也。所以(?)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所以,冠又称“元服”。《汉书·昭帝纪》“帝加元服”可为之证。“寸”篆文作“(?)”,《说文》释曰:“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即右手也,“寸”为指示。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冠”乃是一个会意字,以示人手持冠加于头也,此当为其本义。故段玉载所谓“冠有法制,从寸”,其实只是  相似文献   

17.
古文字考释     
释(?)《说文》二篇上八部说:“(?),词之必然也,从入|八,八象气之分散。”“词之必然”而字形从入,不好理解。《韵会》四纸引作“从|八,象气之分散,入声。”段玉裁依《韵会》所引订正,又解释说:“入声在七部而(?)在十五十六部间者,于双声求之也。”(?)和入古韵相隔绝远,段说似不可信。  相似文献   

18.
图书推荐     
正《青春美文》真挚策划,温情呈现知名写手倾力加盟,千万读者翘首以盼小开本,大能量最灵动的文字,最清新的美图,伴你数阳光温暖,听流水潺潺最灵定价:6.00元《青春美文》编辑部倾情倾力,陌上撷英景丽,情真,理切,意深,带你在诗意的自然中悠游看小美为你定格这薄如蝉翼的美景,铭记那花香弥漫的岁月  相似文献   

19.
欧阳忠老师在《这里应该用“的”吗?》(载湖北大学《中学语文》1996年1期)一文里,将其在一篇短文里所写的一段(?)跟《谁是最可爱的人》第三自然段末尾的一段话比较了一下,对报纸编辑将前者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都改为结构助词“的”甚为纳闷;同时也觉得课文编者将后者原文中的四个结构助词“地”改为  相似文献   

20.
李先华 《学语文》2002,(4):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收有《庄子·逍遥游》一文(节选)。《逍遥游》开头有一段话描写鲲鹏之巨大,其文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何谓“垂天之云”?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晋人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近人蒋锡昌《(逍遥游)校释》云:“按《说文》:‘垂远边也。’俗书边垂字作‘睡’。《广韵》:‘唾,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