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2.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文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3.
从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批改和评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兼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批评家的形象,也正因为金圣叹的这种复杂的、矛盾的思想,造就了他倜傥不群、至情至性的性格。同时,只有了解了金圣叹的思想和性格,才能更好地解读金批本《西厢记》。  相似文献   

4.
从金圣叹对《西厢记》的批改和评点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兼有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批评家的形象.也正因为金圣叹的这种复杂的、矛盾的思想,造就了他倜傥不群、至情至性的性格。同时,只有了解了金圣叹的思想和性格。才能更好地解读金批本《西厢记》。  相似文献   

5.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和王实甫的《西厢记》(以下简称《董西厢》和《王西厢》),是两部闻名中外的名作,历来研究者和研究文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关于作者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艺术成就等方面,对于遣字、用词、造句方面的研究甚少。为此,本文就《王西厢》和《董西厢》里大量迭词的运用,从重迭方式的多样化、迭词集中的高潮、表情达意的丰富多彩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弥补这一遗憾。  相似文献   

6.
金圣叹用"画"来评点《水浒》,既与中国文论与画论相融合的文学批评史有关,又与明中后期时代氛围有关。从金圣叹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以及"水浒"意与象的关系中,可以看出金圣叹将"画"、"水浒"、"自身"三者同构在一起,这也是其用"画"评点《水浒》的最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金批《水浒》从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金批《水浒》作为文学接受以及其中的美学问题,历来为研究金批者所忽视。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一个过程,此过程包含了很多的接受美学的问题,文章拟就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倾向,其思想性无法与《王西厢》同日而语,崔莺莺的形象失去了连贯性,亦缺乏光彩,但其戏剧结构无疑比《王西厢》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更适合舞台演出。因而,将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抬得很高或贬得很低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金圣叹毫无疑问是贡献最大的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对于戏剧《西厢记》,金圣叹也是作为小说、“案头书”来批评的,而不去涉及它的剧本、演出方面。对《西厢记》精到的批评,成为彰显和研究金圣叹思想、批评理论的典型。  相似文献   

10.
《西厢记》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版本家族,据载,仅只是现存的和有目可查的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其中,分别于1933年,1961年和七十年代末现身于书林的刘龙田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明何璧校刻本《北西厢记》、徐示范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是二十世纪发现的相当重要的三种《西厢》版本。它们的发现与研究不但为理清复杂纷法的明刊本《西厢记》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文献依据,而且其序跋、评点中体现的,以及隐含于对戏曲正文内容所进行的增删润饰中的,关于文学、戏曲理论的论述,也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望如评点《水浒》,从前学界研究甚少,重视程度不够。王望如对《水浒》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重要问题,都在评点中作了很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中有很多论述非常精辟,这对我们研究和阅读《水浒》都有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王评并非仅就《水浒》而论《水浒》,而是经常联系社会现实,拓展了《水浒》评点的内容。王评虽然深受金圣叹评点《水浒》的影响,但对《水浒》同样有着自己的独到领悟和见解,对金评既有所匡正,也有所超越,成为《水浒》评点园囿中又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在《水浒传》传播史上,我们现在只能读到100回本和120回本,那可是曾经淘汰的版本。300余年盛行的一直是金本《水浒》。要解决《水浒》研究中一大堆令人尴尬的问题,就得深入研究《水浒传》传播史,尊从图书传播规律,改变人为阻碍金本《水浒》传播的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王薇 《考试周刊》2009,(19):12-13
金圣叹评点《西厢记》,不仅将其视为“天地妙文”,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同时对西厢的删改也堪称是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一次再创造。  相似文献   

14.
在《水浒传》传播史上,我们现在只能读到100回本和120回本,那可是曾经淘汰的版本。300余年盛行的一直是金本《水浒》。要解决《水浒》研究中一大堆令人尴尬的问题,就得深入研究《水浒传》传播史,尊从图书传播规律,改变人为阻碍金本《水浒》传播的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5.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16.
《西厢记》拥有一个极其庞大的版本家族,据载,仅只是现存的和有中查的明刊本就有六十余种。其中,分别于1933年,1961年和七十年代末现身于书林的刘龙田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楔记》、明何壁校刻本》北西厢记、徐示范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是二十世纪发现的相当重要的三种《西厢版本》。它们的发现与研究不但为理清复杂纷纭的明刊本《西厢记》的来龙去脉,提供了文献依据,而且其序跋、评点中体现的,以及隐含于对戏曲正文内容所进行的增册润饰中的,关于文学、戏曲理论的论述,也具有非常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其中他对《水浒》的评点给后世的文学批评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金圣叹在对《水浒》的批评中虽没有标榜自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传承人,但字里行间表现出了浓厚的老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以宋江为代表的一类人物和以李逵为代表的另一类人物的褒贬评价上。凡满口一派虚伪的忠孝仁义,遵奉封建礼法制度者,他都揭露之,讽刺之,鞭笞之;凡"放任"、"率真",遵循"天真自然"的,都大加赞美。这与老庄否定仁、义、忠、孝的儒家学说,宣扬无为而治,保持自然本色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成书于清初的金圣叹批评本《西厢记》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名著。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中提出并阐发了诸多极富理论创见的文论思想,然而这些文论思想在清代的传播却是一个高开低走的传播局面。金批《西厢记》的文论思想在清初影响极大,并得到李渔、毛纶等文化名人的继承和发扬。然而清代中期之后,其文论思想的传播却出现失承的态势。之所以如此,既与清代的文化政策、思想风气有关,也与清代戏曲发展的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19.
武小新 《文教资料》2013,(9):7-8,42
金批《水浒》中有三个问题一直是《水浒》研究和金圣叹研究的焦点,那就是金圣叹对《水浒》创作动机认定的矛盾说法、对《水浒》人物令人费解的点评及对《水浒》文本的随意改动,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学界众说纷纭。但无定论。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金圣叹对《水浒》接受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金圣叹对《水浒》潜在的内涵进行了属于他的揭示和创造,金氏的才子个性在其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鲁迅与胡适共同研究了金圣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就古本之有无、评点之得失、腰斩之功过以及作品的思想倾向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从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思想观点的高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