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对人生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认为,《错误》是一首当代闺怨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传统,却义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诗中那位莲花般明艳的女子执着地等着远游的心上人,口复一日,年复一年,斯人独憔悴。自从有了,游子的远游,就有了有情人的长别离。游子远游,经岁又经年,留下了空闺独守的女子。“相去万余里,会面安可知”?  相似文献   

2.
郑愁予的短诗《错误》是一首轻灵隽永的名作。它显示了作者对自《诗经.卫风.伯兮》以来的闺怨主题的“追忆”,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题材上直接继承了古典闺怨诗的传统;意境上展现了清俊婉丽的古典气息;语词上借鉴了前贤作品中的众多“有意味的形式”。与此同时,作者基于特别的个人体验和时代背景,对传统闺怨诗也有“摆脱”,即等待主体的泛化、闺怨内蕴的深化和摹写身份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继承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就采用此说。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清的错误。《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  相似文献   

4.
郑愁予的《错误》,短短九十余个字,却成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除了美丽的文字、深层的意蕴以外,它还延续了历代闺怨诗的传统,含蓄面缠绵地抒写了一个等待于闺中的女子哀怨缠绵的纠结。女子娇柔无奈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广大读者的垂青和怜悯。  相似文献   

5.
从游子的角度看,闺怨是乡愁情结的柔性拓展,是游子的怅惘和遗憾,是漂泊生涯的一种虚幻的温润;从闺妇角度看,闺怨是一种望眼欲穿的等待,是孤寂中的烦闷无聊,是失望中的希望和希望中的失望,是古代女子的命运。闺怨是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6.
郑愁予的《错误》可以认为是一首闺怨诗,闺怨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主题,也有许多著名的篇章。如刘禹锡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温庭筠的“过往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从前人所创造的意境里我们都可以找到这首诗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一样的课文,不一样的面孔;一样的篇章,不一样的故事。《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承受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  相似文献   

8.
<正>《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这首诗短小精巧,却包含丰富的情感,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也正因为如此,迄今为止,人们对《错误》的内涵依然众说纷纭。有论者认为这是传统闺怨诗的现代改写,也有论者将其解读为"母盼子归",更  相似文献   

9.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创作的一首小诗,被选人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这是一首富有古典韵味的闺怨题材的小诗。我校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授本诗时,采取了以诗解诗的方法。一堂课上,他引用的古典诗词近30首。对于这种以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有的老师看到了“新课程理念没有被落实的尴尬”,他们呼吁“不能以老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体验过程”,“不能再搞教师的一言堂了”;而大部分学生则非常欣赏这堂课,说听这样的课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0.
“闺怨”作为中国古诗里的一种传统题材,其源当可追溯至《诗经》,其中以王昌龄的《闺怨》最为有名。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题材却进入古米廖夫的诗中。本文分析了古米廖夫《中国小姐》诗中对“闺怨”主题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闺怨”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有许多著名的诗词,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李商隐的“春风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被余光中誉为“浪子诗人”的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一诗就是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以现代人的视角,表达了同样的主题。诗的首段是结局的倒叙,说他打江南走时,不入家门,使情人失望,她那期盼已久的容颜如莲花般笑盈盈地开了,又心灰意冷地落了。用“莲花的开落”喻示女子红颜的消退,新鲜独特。把结局移到开头,避免了顺叙的平淡,结构新奇。中段写女…  相似文献   

12.
红遍大江南北的《卷珠帘》除了旋律之美外,那含蓄温婉、幽怨缠绵的歌词也令人激赏。本文拟从《卷珠帘》歌词鉴赏入手,探析这首极具中国风意蕴的歌词对中国古代闺怨诗风格的承传,解读闺怨诗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3.
刘兴 《教育艺术》2004,(2):24-24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一首抒情小诗。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关键是作者创造了优美的意境。诗中的“我”骑马游历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她”痴痴盼望着“我”的归来,“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  相似文献   

14.
“两难”是人们社会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东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十九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十九首》的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游子和思妇,他们的情感状态处处表现出“两难”。一方面游子欲归不能,“思还故里间,欲归道无因”(《去者日已疏》);另一方面游子不归,思妇相思日笃,欲罢不能,“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本文拟从乡愁、闺怨、思念、忧生四个方面,对《十九首》的两难心态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5.
【闺怨诗简介】闺怨诗是以抒写女子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包括两大类:一是专写帝王宫中失宠宫妃孤寂生活和悲怨心情的宫怨诗;二是写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别离苦情的闺怨诗。宫怨诗在历代都有佳作,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宫怨诗。班婕妤的《怨歌行》、  相似文献   

16.
刘士杰 《学语文》2003,(6):33-33
在唐诗中 ,有不少闺怨诗。闺怨诗写的是闺中怨妇。怨妇怨的是与夫婿分离。这些与妻子别离的夫婿主要有两类人 ,一为征夫 ,一为商人。唐代边境多事 ,常与“突厥”等外族征战 ,战时出征 ,平时戍边 ,都需要征调大批兵士征夫。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怨妇征夫 ,反映在诗中就是闺怨诗。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候。”又如金昌绪的《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另外 ,唐代经济繁荣 ,商业已很发达 ,丝绸之路正是在那时开辟的。除与中亚各国交易外 ,国内也…  相似文献   

17.
读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在上千首诗歌中,吟咏明月的诗竟有三百二十多首。这些涛中的“月”各具情态,令人遐想不已。这里只能选取部分诗中的吟月句,作初步赏析。诗人就要离蜀远游了,难免产生对故乡的恋恋不舍之情,最后当然是摄下了此时此刻之景:“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嵋山水歌》中的这两句诗把秋月写活了:皎洁的  相似文献   

18.
刘忠 《语文知识》2014,(5):59-60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闺怨诗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它们是金戈铁马背后的小窗幽鸣,总是在不经意间拨动游子的心弦。明月夜,秋风起,思妇良人两地望,一片愁茫茫。对于游子而言,远游戍边开启了追逐功名、实现梦想的人生模式。他们或自觉或被动地享受这一过程。而在他们背后却站立着一批女人,夜来幽梦,捣衣声寒,把酒黄昏,独上高楼。她们不免嘤嘤凄凄,发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感叹。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名诗《错误》的赏析,展现了诗作者的浪子情怀,是对中国传统闺怨诗的一种现代式的回答。美丽的错误,需要理解,更需要理智的对待。  相似文献   

20.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代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7课。《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与《庭中有奇树》的主题一样,是思妇怀远诗;另一种认为是游子思妇诗。不管是思妇怀远还是游子思妇,都能够成为这首诗的主题,原因是因为这首诗的作者运用"对写法"。这首诗的二元主题表现出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情感,这就是《涉江采芙蓉》的独特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