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萧红和张爱玲两位作家在幼年时期同样缺少家庭温暖,渴望被爱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寂寞和苦闷无法诉说,矛盾的感情生活与纠葛,让她们的笔端流露出的悲剧意识更为明显。而生活地域的差异以及不同文化的熏陶又使她们创作的风格、侧重点、人生观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萧红、张爱玲有相似的生活情感经历:童年缺少父母关爱;在爱情上饱受挫折与伤害.情感的缺失性体验折射在文本中,就是作家笔下一系列反传统的母亲形象、委琐的父亲形象及两性关系中情爱的荒漠.但两人对情爱缺失体验的程度不同,也赋予作品不同的感情基调:萧红怀着人道主义的温情悲悯地注视着处于悲惨境地的人们;张爱玲则是“人间无爱”的怀疑论者,作品渗透着彻底的虚无冷漠。  相似文献   

5.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萧红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来告诉我们,什么是悲剧。她的目光,一直在广大劳动人民身上,对底层人民的书写,是她悲剧意识的根本。张爱玲的目光,同样停留在下层人民身上。但她笔下的主角,不是麻木的、后知后觉的,而是因为过分的目的性带来悲剧。张爱玲永远以智者的眼光冷静客观的评论这些事件,高高在上的俯视芸芸众生。她笔下的悲剧,是小人物威力摆脱作为小人物的苦难,努力奔波,但终究还是沦入命运的车轮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三位女作家丁玲、萧红、张爱玲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意识、超越“自我”的理想意识和风格各异的独特意识表现了她们以女性意识为核心的小说创作特点。她们敢于将传统地位中始终扮演“配角”的女性在文学中提到了“主角”的位置上来,打破了几千年采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意识,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7.
萧红和张爱玲是20世纪两位坚强而独立的女性作家,她们追求个性的自由与独立,喊出了真正的女性之声——女人是独立的,不是男人的附庸。她们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独立觉醒和抗争意识。  相似文献   

8.
从庐隐、萧红、张爱玲的创作心态出发,可以发现,中国现代觉醒的知识女性对女性规定命运的叛逆以及她们所体验的来自男性主流社会更为深重、内在的苦闷,“写作”的生存方式是中国现代女作家选择的一条安全“自救”的道路——她们藉此实现了以创作治疗心灵痛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萧红的研究已成为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不断有文章与论著问世。特别是随着诸如女性主义思潮等新批评观念的涌入,对她的研究也不断有新的角度切入。但在这些论著和文章中,对于这位有自己独特气质的女性作家,人们对她的特质、她的悲悯情怀,特别是她文本中爱情描写的缺失缺乏细致的分析,文章主要从孤独意识方面来解读萧红。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与萧红笔下的母亲形象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神圣、伟大以及崇高的形象.这与她们的切身经历有密切的关系,虽然她们的创作道路、风格都不相同,但是对于母亲形象的塑造以及母性的态度却有一种逆向的相通之处,揭示出女性复杂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一直以苍凉来展现她笔下和心中的世界。她通过一系列女性人物的生存悲剧来展示那个时代的悲剧。而她始终以理性冷静的眼光和笔触来勾画芸芸众生,给后人留下一个冷艳孤独的作家形象。本文重在通过作品背后的意义,去挖掘作家在冷艳孤傲的表象下,曾经是多么渴盼入世,渴盼现世安稳而不得的悲凉情怀。  相似文献   

12.
车绮珩 《文教资料》2013,(10):17-18,33
作为同一时期的两位著名女作家,萧红与张爱玲都在创作中融入了自身的女性意识与体验,并以各自不同的女性视角,刻画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女性生存状态,对旧中国妇女的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3.
焦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三层: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本文试图通过焦虑的三个方面阐释曹七巧这个性变态典型背后形成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以其极具才情的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发出耀眼的光芒。从她的身世和文化认同角度看,其作品极具特色的深层心理原因,是她独有的“孤女情结”。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学术界将焦点放在了对萧红的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的阐释以及在抗战爆发后她辗转青岛、上海、香港等地的创作上,而似乎对萧红在陪都重庆的生活及创作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侧重于描写她在重庆时与端木蕻良的爱情。本文试图从萧红在重庆的抗日活动及创作的重庆题材来论述她对陪都重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通俗文学史上有两座绕不过去的高峰:张恨水和张爱玲。对其进行比较研究就会发他们其实是存在相同和相异之处:他们都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但程度方面却有差别;他们都执著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但表现方面却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8.
一个作家的成才 ,固然有客观外在原因 ,但最主要的是内在原因。文章试图从萧红的性格对其生活道路 ,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个角度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和她的经历有着直接的关系:祖国的灾难、故乡的沦亡、个人遭遇的坎坷,使她的作品带着凄苦和愤世的情绪。萧红以其思想和才华使她的大部分作品成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0.
马双 《华章》2010,(34)
萧红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具有独立个性并形成自己风格的作家,本文紧密结合萧红的童年生活经历,运用文艺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分析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家园意识,归纳、提炼其作品中主题:用童心回望童年;以儿童视角关注成人世界和儿童形象的塑造;对家乡人民苦难的哀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