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西五凉文化与拜占廷文化之比较王三义河西文化与拜占廷文化,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又不在同时期,似乎不应相提而并论,既然放于一处,先得作些概念上的解释,再论比较的理由。拜占廷文化,指中世纪拜占廷帝国时期形成的,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以东正教为主导思想,以...  相似文献   

2.
试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模式吕世荣,陈庆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横式问题,是探索和创造文化建设各种行之有效的具体形式和途径问题,也是文化学领域中争论较大的问题之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文化模式,有人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历史悠远,延绵不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教集体主义文化和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视觉文化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的文化逐渐从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文化,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针对教育的特点,探讨并分析了视觉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视觉文化和教育的融合,必然会提高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视觉思维,从而能更好地改变教育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有三种不同的对应关系:指称意义相同,文化意义不同:指称意义相同,文化意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指称意义相同,文化意义相似或相同。根据以上不同的对应关系及相关翻译原则,在翻译含有动物词汇的英汉短语时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法,形象替换法及意译法。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中国先秦地域文化的研究可谓百舸争流,百芳争艳。以山东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研究、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研究、以陕西为中心的秦文化研究、以两湖为中心的楚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研究、以京津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研究等等,崛然而起,在研究成果方面,如《齐文化丛书》、《中国儒学史》、《秦文化论丛》、《楚学文库》、《晋国史》、《赵国  相似文献   

7.
英、汉语是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恰当处理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义蕴,是习语翻译至关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习语翻译应采用直译法,以确保移植译出习语文化义蕴的独特风貌和韵味,并依次提出了以下几种译法:借译法、意译法和直译加注法。  相似文献   

8.
刘士林认为,对以务实著称的中国民族来说,由于持续的文化压抑因而它的审美机能是严重匮乏的。在充满苦难、又在苦难中产生出巨大生命热情的江南轴心期,才使得中国民族的审美意识从沉重的政治伦理异化中解脱出来。以礼乐政治为中心的“北国诗性文化”,只能看作是一个自身特征尚不明晰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朱逸宁认为,自8世纪起,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江南文化为代表的诗性精神获得了说话的机会,并由此成为中国民族二元精神中的一极。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晚唐和五代时期的文艺活动。李正爱认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以及不同主体所采取的生活态度不同,江南民族和北方民族产生了本质的不同。北方黄河文明选择了政治一伦理为其生活理念模式,建立在鱼稻文化基础之上的江南则选择了审美一诗性作为它的生活理念模式。这种有着江南特色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独特江南文化气息的一种审美一诗性文化。刘铁军认为,在远离政治中心、疏离国家权力中心的乡村宗族组织中,乡绅成为中国乡村的知识占有者与权威阶层。他们既有公众话语遵循道德伦理的一面,又有私人话语追求精神自由审美的一面。这种有道德伦理与精神自由追求的乡绅话语直接表现在他们的治家文化中。  相似文献   

9.
文昌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文化是以文昌崇拜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弘扬文昌文化是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公民道德建设服务。开发文昌文化产业可以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当企业管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移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企业谋求高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保险企业文化是保险公司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是保险公司精神。我国保险企业文化建设应从现实的金融环境出发,结合改革的战略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扎导原则,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般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1.天人合一。中国文化向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恰与人性是相类相通,可以协调统一。2.以入为本。它是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入为中心。3.刚健有为。《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国人处理夫人关系和各种…  相似文献   

12.
学校的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以“性善论”为人性假设,强调把管理者看成是不断生成成就感的“自我实现人”。学校文化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实践模式,它以学校文化为开端,以营造“精神家园”、创建高层次文化群体、整合积极的价值观念、培育学校文化管理的归属感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学的文化自觉,就是自觉文化与大学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化之于大学的意义,由此而提升大学自主选择、吸纳、创造文化的能力,提升大学的文化品格。今日大学的文化自觉表现为三个方面:以大学生成人为中心,立德树人,确立大学文化的目标体系;以人类优秀文化为中心,兼容并包,建构大学文化的内容体系;以创造性知识生活为中心,自强不息,建构大学文化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原初面貌以及变迁发展。以桑、蚕、丝为主要内容的蚕桑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丝及蚕丝服饰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派纷纭。把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按内容粗略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以自然为中心的(天人关系),基本代表有道家、五行家、阴阳家、医家、农家等;其二是侧重以人为中心(社会关系),基本代表是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其三是侧重以已身为中心(独善其身),基本代表是佛家、养生家、神仙家等。综而观之,我国民族文化之核心到底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是什么?本文作些论述,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和”。西方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现在各个领域中,在自然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对于中国先秦地域文化的研究可谓百舸争流,百芳争艳.以山东淄博为中心的齐文化研究、以山东曲阜为中心的鲁文化研究、以陕西为中心的秦文化研究、以两湖为中心的楚文化研究、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三晋文化研究、以京津为中心的燕文化研究、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研究等等,崛然而起,在研究成果方面,如<齐文化丛书>、<中国儒学史>、<秦文化论丛>、<楚学文库>、<晋国史>、<赵国史稿>、<赵文化研究>、<燕国史>、<吴越文化论丛>等大型系列集成或重要的学术著作先后问世.这些著作的研究角度基本上都框定在某个地域文化圈子里边.由邱文山、张玉书、张杰、于孔宝合著的<齐文化与先秦地域文化>(2003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独辟蹊径,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把齐文化与其他重要地域文化放在了同一平台上进行研究,开辟了地域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为先秦各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职业教育市场中,学生无疑是竞争的焦点,抓住学生工作也就抓住了学校工作的全局,抓好了学生工作也就激活了整个学校组织,赢得了学生也就赢得了学校发展的主动权。学校工作应调整思路,革除对其发展造成障碍的旧有观念和习惯,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校文化。一、以学生为中心的职校文化的内涵1.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要求重新认识职校生认识学生的消费者地位。以学生为中心,事实上明确了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消费者(顾客),教师和管理人员是供应者,学校工作人员通过提供教学和服务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过去在以学校和教师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个体主义在美国文化中盛行,而集体主义则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在美国,人都以个体为中心,只要不伤及他人,一个人说话和做事非常自由。而在中国,一个人说话、做事通常要先考虑他人或他所在的团体。团体以及他的社会阶层限制着他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五战区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序列区。1939年10月,第五战区长官部移驻鄂西北老河口市,随后以老河口市为中心,建立文化团体、创办报刊杂志、举办演出等为形式的抗日文化活动广泛地开展起来了。老河口市一时成为全国文化抗战的中心之一,鄂西北的抗战文化也成为全国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体现课堂文化和课程文化的课堂,是以以人为中心代替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我们创建文化课堂,要立足区域实际,着眼学生发展,将提升课堂教学价值作为追求,使课堂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底蕴。一、文化课堂,是教育改革路径的必然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