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新闻学里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规范化的例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已经为新闻界所公认了.但是在中国,现在偏有人提出关于什么是新闻的另外的定义,说“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新闻”.何以见得,他举了许多例子,如;某县的教师工资,长期拖欠不发,而同时却有用公家的钱去买漂亮的进口小轿车回来让领导摆  相似文献   

2.
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说法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人们都知道,狗具有狂吠、咬人的天性。当人们一听到狗叫或者一看到狗咬人的事,大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人是有别于“狗”的,如果“人”真的会咬“狗”,那就令人瞠目结舌了。这种“狗咬人……人咬狗”理论,核心问题就是“奇”,一言以蔽之:“奇”就是新闻。“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闻学里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规范化的例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已经为新闻界所公认了。但是在中国,现在偏有人提出关于什么是新闻的另外的定义,说:“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纽约太阳报”的编辑主任约翰·伯加特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在全球新闻界中,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许多人都知道西方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写作技巧,因而刘少奇同志曾说:“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学习西方的写作技巧。”但是他们最初对什么是新闻的解释又是幼稚可笑的。他们认为,人是有群居和好奇的特点。喜群居则必然对传播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好奇则必然要寻求刺激,那么,诸如金钱、美女、犯罪、坏事等就是人们所需要的新闻了。在这种错误的主  相似文献   

5.
吴兴人 《新闻记者》2008,(12):89-89
虽说如今互联网的传递信息极为迅速,但传统媒体发掘独家新闻的潜力还是不容低估的.新民晚报10月26日和28日接连刊登两则社会新闻,报道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爱犬遭遇车祸死亡后,悲痛欲绝的主人周玉光服下毒药,随它一起离开人世.  相似文献   

6.
宿育海 《今传媒》2004,(1):22-22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也正应了这句话,河北省滦县一邵姓小伙子,赶驴车收破烂路过一户人家门口时,一条京叭狗从院里出来对着小伙子狂叫不止,继而蹿上来撕咬邵的腿部,小伙子见状,气不打一处来,抄起赶车的鞭子狠抽京叭。小狗被抽倒在地,汪汪直叫,邵某还  相似文献   

7.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西方传统新闻定义或新闻价值中的一句“名言”。不过,在许多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西方式比喻或夸张罢了。想不到,我在英国期间,真的碰到了一条这样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大字标题《人咬狗》竟占了头版近四分之一的版面,还配发了一大幅受伤之狗的照片,这  相似文献   

8.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西方传统新闻定义或新闻价值中的一句“名言”。不过,在许多人看来,这也许只是一种西方式比喻或夸张罢了。想不到,我在英国期阅,真的碰到了一条这样的新闻!这条新闻的大字标题《人咬狗》竟占了头版近四分之一的版面,还配发了一大幅受伤之狗的照片,这还不够,该报还在里页专门为此配发了社论。《狗案罚款尚欠以牙还牙》,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德纳定义”的了,这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尤其是在西方,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关于新闻定义的“金科玉律”了。  相似文献   

10.
让读者报料,提供新闻线索,已经很普遍了。让读者荐稿,推荐重要选题、新闻和意见,也许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荐稿,《读者文摘》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互动性强。目前,大多数网站采取开放互动的做法  相似文献   

11.
让读者报料,提供新闻线索,已经很普遍了。让读者荐稿,推荐重要选题、新闻和意见,也许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荐稿,《读者文摘》已经坚持很多年了,互动性强。目前,大多数网站采取开放互动的做法,请网民上传他们自己的视频、图片、文章、观点或是别人的好视频、好图片、好文章、好观点,大受欢迎。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世妇会期间,看到两则新华社消息,分别刊于9月6日、9日的报纸上。一是怀柔’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第五次全会许多妇女批评西方媒介对世妇会的报道“抱有强烈偏见”,二是六位来自黎巴嫩、美国的妇女举行新闻发布会,以自己的亲身感受批评和揭露西方某些新闻媒介对妇女论坛歪曲事实的不公正报道。 细读这两则消息,回味外国妇女的评价,我作为一名新闻教育工作者,深感西方主流媒介贯用“传  相似文献   

13.
体会透“反常即新闻”,对于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具备善于发现好新闻的能力,会有许多实用的启发。在记者生涯中,抓住这点,领会深领会透,对成为一名好记者很有帮助。例如《长江日报》记者余兰生所写的《140万双袜子的命运》,为什么这种问题存在10年,没有人发现是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14.
钱夙伟 《青年记者》2007,(17):64-64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将狗咬死更是新闻:为救自家可怜小狗,主人在与外来狗殊死搏斗中竟依赖"素负盛名"的"大嘴"将该狗咬死。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河北邢台县一村民身上。(7月4日《燕赵都市报》)  相似文献   

15.
“文化广场”坐落在上海市中心,卢湾区境内,东接茂名南路、西靠陕西南路、北邻复兴中路、南以永嘉路为界。这个今天显得异常静谧的街坊,却曾是一个令上海市民热情似火的政治、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文化广场”的历史浓缩了上海的沧桑变迁,牵动着几代人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结。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个习惯,买菜时喜欢和庄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欢看时尚广告,笑称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增加新闻稿中的“泥土味”。  相似文献   

17.
去年冬,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吴礼明诉上海郊区报社的“新闻官司”。这是一起侵害名誉权的讼案。《上海郊区报》在一则启事中说有一个“自称吴礼明者”假冒本报记者行骗,吴礼明认为这则启事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诉至黄浦法院。黄浦法院一审判决驳回吴的诉求。吴不服,已上诉至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本案对新闻工作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担任新闻记者职务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据吴礼明在上诉中称,他“至今”“一直从事新闻工作,从未有一天离开过”,共在9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在“离开郊区报后”,也“一直在新闻工作岗位上”。本刊未及一一核实,若吴所述与事实有出入,有关单位可来函说明之。现将有关材料刊登于下,有删节处均于注明。  相似文献   

18.
走出“人咬狗”的误区──炮制假新闻现象扫描寒江雪谈到新闻,人们常说,新闻第一要真实,不能虚构;第二要新颖,“狗咬人”不算新闻,只有“人咬狗”才算新闻。这已言明“人咬狗”的新闻必须是建立在确确实实发生的条件下。然而不知从几时起,“人咬狗”开始变味,步入...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月10日,《中国贸易报》山西大同记者站的兰成长等两人到该市浑源县一家“黑煤窑”采访。因他们只有《中国贸易报》出具的采访介绍  相似文献   

20.
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 如果说,当年“软新闻”的走红,补充和延伸了报纸的功能,是当时条件下新闻改革的“外围战”;那么,今年“硬新闻”的升温,则是由外延向内涵的质的飞跃,打响了新闻改革的“攻坚战”。 新闻竞争何以从“软新闻”转向“硬新闻”呢?一是“硬新闻”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是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新闻,构成公众舆论场的兴奋中枢。二是“硬新闻”是“新闻纸”的主体部分,是新闻拼抢的主战场,显示报纸的综合新闻实力。三是“硬新闻”是机关报的强项,是正确引导舆论的重要载体。 从“软新闻”到“硬新闻”,这不是对“软新闻”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超越。 如何强化“硬新闻”,真正使“硬新闻”在新闻竞争中成为制胜之策: 第一,大信息量,规模化供给。没有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