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课程改革现场会,聆听了几位课改实践者的实验展示课。不难发现,如今的课堂上孩子活跃了,讨论积极了,合作学习展开了,教学的手段先进了,教学方法多样了……总之,课堂上“热闹”非凡。然而,“课堂热闹”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那样完美,在短暂的掌声之后,我们需要对课堂上所谓的“热闹”进行冷静的质疑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生成"或"动态生成"伴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课堂,它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冲击着原有的课堂.但是,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警惕,那就是我们课堂中存在一种"伪生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位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始了课堂教学的探索。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新课改,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但欣喜之余,对新课程背景下某些课堂教学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多时候还存在着“形似”而“神离”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合作交流:注重实效,不流于形式犤课例犦这是一节赛教课。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  相似文献   

4.
说"变态"     
当前中学生动辄将某人的行为或某种现象归之于“变态”,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校园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语言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个词语的使用情况加以考察,结合其使用的情境细究其表达的涵义,尽管复杂多样,但并无恶意。“变态”的使用,既能帮助他们宣泄不良情绪,又能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这是“变态”在中学生中持续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思维往往会偏离问题的方向,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无所适从,以至于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像这样的场景在课堂上时常出现,的确困扰着我们教师。其实,课堂从来就不该是热热闹闹、沸沸扬扬的,真正的课堂通常是冷热相生、动静相间的,而当提问遭遇冷场的时候,恰恰也正是体现教师教学功底、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时候。[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小珊迪》一文,在课堂行将结束时,教师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小珊迪说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姬楠 《陕西教育》2010,(7):46-46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地进行了六七个年头了,我们的课堂比以前更活泼了.更有趣味了。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学习方式也是丰富多样.中学的课堂更加趣味盎然了。但这种“一片繁荣”的背后也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下的品德课教学,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学习在课堂中占了主体;“生活”走进了课堂,德育实践性正在逐渐增强。但是,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品德课教学中追求“形似”,忽略了“神似”和“实效”。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些现象进行诊断,找出相应的对策,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一、对品德课堂几个教学片断的“问诊”案例一:《认一认祖国的行政区》(三年级下册)教学片段教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认一认祖国34个省级行…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上。教师不必拘泥于“教参”上的标准答案.也不必受考试内容的拘束,手脚一放开,自然就有了一份潇洒。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的收获,透过这些热闹现象的背后.我们又看到了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放眼当今中小学课堂,“热闹”似乎已经成了现代课堂生活的追求与标志。而让课堂热闹起来的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安排课堂讨论。 在“讨论”变得日益流行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在学科教学法中,历来就有“讨论法”一说。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讨论”,自然是可用可不用的,使用权在于教师。这时,“讨论”就是一种纯粹的手段,追求的是讨论获得的答案。如今,“讨论”更趋向于是一种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这不仅仅是说“讨论”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更高了,更重要的是“讨论”的价值得到了提升——讨论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  相似文献   

10.
王凯 《江西教育》2003,(16):30-30
前几天,我开了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对我的课总体上是满意的,然而,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较多(也就是课堂上的“插嘴”现象),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由别的同学或我亲自回答。对此,听课同行有了分歧。有的老师认为,课堂讲课的45分钟不是解决学生疑问的时间,如果一一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的老师认为,这有什么不可以,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那么,课堂上到底是专门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还是教给学生以问题意识和解决策略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选择后者。有专家早就指出,教育不只是一种…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中,我们会为那些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 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这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  相似文献   

12.
"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特征及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课堂的基本涵义“生”是指活着的,有生命的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态”是指形状、样子。那么,“生态”也就可以理解为可以培育的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存、发展、长大的样子。在生态课堂里,“可以培育的生物体”既指学生,也指老师;“一定的条件”就是学生和老师围绕教学内容来共同营造的学习空间。因此,生态课堂就是一种把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评价和学习环境看成一个教学的生态系统,并以此来建立一种整体的、多样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形式,是一种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学习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从“内容分析”到“语言文字训练”,再到“凸现语文的人文性,返璞归真”以及“加强学生的主体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其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教学新理念,努力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但静下心来深深反思,在我们冥思苦想运作出来的“自由”“合作”“生成”的课堂上,孩子们真的“自主”了吗?这样的“自主”真的提高了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吗?笔者认为,课堂上的某些“自主”现象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一、学习内容的“假自主”阅读教学是学生…  相似文献   

14.
我们时常会为特级教师的经典课堂而感慨不已。有时,我们也会在课堂中学习名师的“一招半式”。然而,我们不能忘记,此课堂非彼课堂,此学生非彼学生。不然,一个伟大的创意也会变得糟糕不堪。不受欢迎的“第六次”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请一位男生小超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由于学生第一次读,在读到“一位头缠绷带的年轻人走进了重庆城里一家德国人开的诊所”这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此时,我想到了于永正老师的“第八次”故事。我决定来一次“模仿经典”。于是我对小超说“:小超,没关系。这句话是个长句子,很难读。一遍读不好,还有第二遍、第…  相似文献   

15.
朱小娟 《物理教师》2006,27(1):34-35
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页有两个演示实验,“摩擦和加热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做不太方便,且实验效果也不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热是如何“传递”的呢?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  相似文献   

16.
侯新蕾 《教师博览》2022,(15):59-61
在教学中,课堂场域不仅是僵化的物理、物质边界,还是一种形态、心理、关系等的构型。在课堂场域中,会出现一种“冷场”现象。“冷场”现象具体表现为卡壳、冷清和拒绝等。深入研究“冷场”现象,我们会发现课堂教学师生交流不畅、情绪的影响和“线性”灌输是根本成因。善于提问、善于对话、善于调整是转变课堂“冷场”现象的基本策略。实践中,教师要将课堂“冷场”现象看作一种契机,引导学生深入感知、积极思考和想象,助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学习,助推课堂“暖场”现象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数学课堂要具有人文性,要富有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但深人数学课堂,我们仍会感觉到今天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还存在着有悖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封闭、僵化的现象,教师的诸多做法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泯灭了数学课堂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袁建香 《文教资料》2008,(34):105-106
我们教育的"树林"要想成为"百鸟啼鸣"的"鸟类天堂",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重视差异型多样型学生的教育,就要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实效.让他们满怀信心地实现自身独特的生命价值,让课堂开出"生命之花",唱响"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的可行性、科学性与优越性已为实践所证明,但随之出现的一些“旁落”现象却令人担忧。 一是教师“旁落”。新课改一改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及作用,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将其理解为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很多时候成了热闹场面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20.
用邓小平理论武装青年学生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邓小平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既适应了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也是我们完成“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这项思想建设中根本性任务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要弄清邓小平理论如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哪些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