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灾害与明代吏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灾异天谴说"的影响,明人往往将灾害视为上天的谴告,视吏治不修为重要的致灾之由,整顿吏治为重要的弭灾之道.为消弭灾谴,明政府一方面主动加强对整个吏治的整顿;一方面在官员因灾上言的推动下,在大臣因灾乞罢的传统之中对人事进行调整.可以说,灾害的发生为吏治整顿提供了重要契机.反过来讲,吏治对灾害也有着重要影响.明前期吏治较为清明则灾害较少,或有灾无害;明后期吏治腐败则灾害较多,或小灾变大灾.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  相似文献   

2.
两汉时期吏与官相通,吏员可通过各种途径升迁为国家正式官员,使汉代官员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与较强施政的能力,确保了官员的高素质;吏员在汉代行政信息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行政信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代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保障.汉代吏员由各级行政长官自行辟除,分曹治事,使各级政府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行政运作系统,对汉代地方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代吏员的管理由各级行政长官具体负责,中央政府对吏员的管理主要是在宏观方面的指导与控制,若长吏在辟署时,违反了国家法令或规定,会受到责罚。长吏对吏员管辖权限极大,具体管理由功曹负责,考勤和考功是管理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同时文学也是社会经济的反映。明代的商品经济实现了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对于文学批判的影响深重。特别是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思维的转变,使文学批评成为了明王朝推向覆灭的重要力量。本论文针对明代商品经济下的通俗文学批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南北分卷问题是明代科举考试在地域科举名额分配方面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洪武年问开始的南北榜事件到此后的南北分卷及更后的南北中分卷制度的形成,反映出明朝政府从政治均衡出发,通过对科举会试名额的重新确定和分配,以力求解决这一科考中的录取名额分配问题。对明代科举分卷制的评述和认识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明代科举制度的政治文化意义及其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金代吏员数量众多,作为一个群体相对独立出来,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我们称之为吏员集团。可从金代吏员集团的内部分层方面作简要的分析,初步揭示官吏分途之后,金代吏员集团在官吏二元政治架构下的一个亦官亦民、非官非民的特殊阶层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化程度较高.期间,虽然个别统治者鉴于前史而重视整顿吏治,但终明一代,腐败顽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并表现出阶段性.集团性、广泛性、顽固性等鲜明特点,最终成为朱明王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秦朝与元朝,尽管相隔年代久远,却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比如说对于武力的崇尚与迷信,对于儒家所代表的文治的轻鄙。这两个朝代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对于吏员制度的重视。元朝在中国官僚制度史上首先实行了由吏入官的"吏员出职"制度,秦朝则倡导"以吏为师",元人许廉更是认为吏员出职制度是对"周汉之制"的继承,而秦制正是上承周制,下启汉制。本文试从比较秦朝与元朝吏制的异同点入手,分析这两个朝代重视吏制的原因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三边总制的设立,是明朝政府为解决日益严重的西北边患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此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讨论的核心问题主要涉及三边总制的设立原因、设立时间、三边总制的具体人数、三边总制的影响以及对个别有影响力的三边总制的个案研究等。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吏治曾经成为秦国最终胜出六国、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然而,秦朝统一全国后,由于君道的败坏、薄俸厚罚的官吏政策与追求享乐之风的影响,直接导致了秦朝吏治的迅速败坏。这给秦朝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加重了官吏与人民的对立,使官吏丧失了对秦政权的信心,甚至一些官吏也加入了反秦起义的队伍之中,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步伐。  相似文献   

11.
李德前 《化学教学》2011,(6):52-53,58
阐述了命制初中化学原创习题的意义,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热点问题选题材、专业书刊提素材、传统题目精改编等命题常用方法,并举例说明了选好素材、提炼信息,精心设计,遣词造句,反复推敲,征求意见,尝试应用,定稿推广的原创题命制基本流程.  相似文献   

12.
明朝时期,固原因军事地位的重要而备受统治者重视,并在此设立三边总制府。从成化到崇祯,先后有五十多位总制(总督)在此任职。这些封疆大吏均为进士出身,代表了当时文化的最高水平,亦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因此他们的到来必然会为固原当地的教育事业输入新鲜血液,亦会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军功制度有其历史与阶级的特点,实行"以战斗表现论功"和"计首论功"两大标准.洪熙、宣德以后,"首功制"逐渐成为明军功制度中的主导标准.这两种标准都有其巨大的弊端,明人对于这两种标准也评价不一.为解决军功制度的弊端,明人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在实践中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戚继光.  相似文献   

14.
元朝将其统治下的居民分成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四等,本文从历史、客观社会现实和社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了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四等人制形成的历史根源,民族、区域间差别的存在是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一个客观现实条件,而汉人世侯李的叛乱是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差别对待的一个直接原因。总之,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元朝分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  相似文献   

15.
明初为了巩固西北边防,在西北设置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并广置边堡,重兵防守,形成了庞大的军事消费区,给政府造成了边粮供给的困难。为解决边粮供应难题,明初边粮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屯田粮,二是民运粮,三是开中,四是京拨年例银购买,其各自在边粮供应中的比重与作用随着时代不同而不同。边粮是明代整个北边防御体系的物资基础,是军队能否长期驻守,在军事冲突中制胜,并维持西北安稳局势的重要因素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明代翰林院作为执掌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不仅负责明代的科举考试,还掌管着庶吉士和内书堂的教习。明代翰林院还是国家大型修书工程的主要承担者,他负有明确的文献典籍修撰、编辑和整理责任。明代翰林院对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编纂整理为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文山学院学报》2014,(1):41-46
明中期开始,云南土司袭职出现混乱,不少土司无法正常袭职,造成诸多恶劣影响,包括地方纷乱、土司土官叛乱、地方离心力加强,甚至影响到近代中缅划界等。影响土司正常袭职的主要因素是吏治腐败和土司纳粟袭职政策,其中吏治又包括官吏贪腐、积重难返及沐氏与三司矛盾等。各种因素共同使土司承担大量负担,影响土司正常袭职,而其长期性又使土司产生了离心倾向,甚至威胁到王朝边境的稳定,并造成近代以来中国西南疆土大量丧失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结合素质教育与我国法学教育现状.在现有体制与教育资源下对法学本科生实行能力上的“双导制”教育,使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在校内校外两个不同导师指导下进行法律职业技能与知识的训练学习.把目前法学基础知识教育和应用法学知识教育在学习上的两分裂变成两结合、两渗透、双指导,以解决长期以来法学本科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不相长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明代边防一直遵循着"守备为本"的方针,逐步建起了以哨探为基础,以传烽为主要预警方式,以截击与应援为保障的边防预警机制。边防预警不仅使沿边守军在敌人入侵时处于临战状态,减少了措手不及的被动,也为边军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部署赢得一定时间,同时对保护沿边地区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海户是明代京师皇家苑囿南海子内一种特殊户民。永乐初,海户是由京师附近和山西等地的编户齐民充当;随着社会上自宫人数急遽膨胀,明代最高统治者不得不把收录来的净身人发往南海子充当海户,从而使得南海子海户的成分发生了较大变化。在经济上,海户享有一定的赋役优免特权,但是待遇和社会地位极低,仍属于贱民阶层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