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点题。教师向学生点明作者命题的意图,能够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作文审题能力。如教《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可问学生:“本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学生回顾课文最后一句话:“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老班长留下的鱼钩极其普通、简单,是用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的,但人们一看到这个钓鱼钩,就会想起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员过草地的动人故事,就能从这个动人的故事中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释例。有时,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问题不能解决,…  相似文献   

2.
生:《金色的鱼钩》结尾一句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老师说这叫点睛之笔,为什么称作“点睛”呢? 师:这个说法出自一个典故。我国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擅长画龙,他在金陵安乐寺  相似文献   

3.
生:《金色的鱼钩》结尾一句写“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老师说这叫点晴之笔,为什么称作“点睛”呢? 师:这个说法出自一个典故。我国梁朝有位画家叫张僧繇,擅长画龙,他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都不点眼睛,人们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了“五步式阅读教学结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导入新课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一堂课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必须精心设计导入。》入要在“设疑”、“激情”、“入境”、“求趣”上下功夫。“设疑”就是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教师揭题后提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金色的鱼钩”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为什么把缝衣…  相似文献   

5.
1.投石激浪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是否主要写了一个鱼钩,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做为题目 ?这个问题的答案带有歧义,能引起热烈的讨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链条式:即对一个重点、难点,首先提出一两个核心性大问题,再划分若干个如锁链一样环环紧扣的小问题。如教《凡卡》一文,围绕课文的思想意义,可依次提问:凡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的 ?生活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教材因素和教学手段的激发、诱发和逼发,可以达到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一、激发主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设悬布疑。如教学《金色的鱼钩》,可先出示一枚普通的鱼钩,提问:本课课题为什么说鱼钩是“金色”的?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动力,挖掘全文中心思想。又如教《给颜黎民的信》,开头可设这样的疑问:“鲁迅先生给颜黎民的这封信是回信,那么颜黎民给鲁迅写的信,讲了些什么内容呢?”学生自然有各种猜测。教师进而指出,“要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词语训练,对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的语汇以及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喇叭花》一文为例,谈几点具体做法:   1.辨析比较,理解词意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蔓沿着竹竿向上攀,一直攀到屋檐上。”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喇叭花生长的情景。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花蔓是怎样生长的?“攀”是什么意思?(用手抓住物体往上爬)“攀”在这句话里是指什么?(花蔓缠住竹竿向上爬)如果不用“攀”而改用“长”或“爬”行吗?(不行,因为这样花蔓长到…  相似文献   

8.
课堂提问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我们听了几堂小学语文课。了解到有的教师对课堂提问缺乏研究,总是无的放矢地让学生去回答那些不得要领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讲到《金色的鱼钩》中“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草地,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一段课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了什么地方?许多同志得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已被大家认同,但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在教学行动上。《金色的鱼钩》一文故事性强、感情色彩浓、且篇幅较长。教学时,我采用了依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感悟交流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做了回主人。阅读提示:  相似文献   

10.
与同事交流,经常会说起彼此的困惑:“为什么在课堂上只看到教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提出问题呢?”是啊,学生刚入学时对外界的事物总有着极大的兴趣,经常会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怎么渐渐地,他们的问题就少了甚至没有了呢?带着疑惑,带着期待,走进了新课程的教学。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不断地思索着这个问题,并始终关注着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每个学生潜心读书,  相似文献   

11.
“你提问,我回答”与“我阅读,我表达”,哪一个更具有阅读心理的逻辑依据?迄今为止,我们的语文教坛从未思考过这一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思考的缺位,导致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这样一种现状:不同的学段却有着相同的教学模式,几乎所有年级的课堂教学一样地从设境导入、提问启发等“零起点”起步,学生能力提升的轨迹不够清晰,自主表达的意识普遍缺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如何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乐学、会学的气氛,是小学教师应该研究的问题。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金色的鱼钩》一文朴实无华,具有真情实感,很适合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感知情。教师板书课题《金色的鱼钩》后,可抓住“鱼钩”两字对学生进行感知。鱼钩虽然是很普通的渔具,可在红军过荒无人烟的草地时,这个小小的鱼钩却救了战士的生命,故事催人泪下。由此,帮助学生从这个感人的故事中了解到老班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受到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体会情。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一项目,引导学生想象老班长瘦削的…  相似文献   

13.
《金色的鱼钩》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 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 事。本文借物喻人,“借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 的金色光芒”,透过老班长衰老的外貌,反常的神态,矛盾 的行为,展示了老班长一心为伤员着想,舍已救人的美好 心灵和闪光形象。 衰老的外貌 文中以老班长外貌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老班长出 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不到40岁的军人,本应是身 强体壮而他却驼背,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斑白,显 得未老先衰,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红军战士。他为照 顾三个伤员过草地吃了不少苦,随着故事的发展,老班长 的外貌越来越衰老;三个伤员一天天瘦下去,可他比几个 伤员瘦得还厉害;他昼夜劳累,把眼睛给熬坏了;这样下 去,他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临死之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如何提高提问的效率,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我对课堂提问的得失进行了思考:为什么有的时候提问无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提问无法组织起有价值的讨论?学生究竟喜欢怎样的提问?我意识到,提问要追求有效性,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学生就会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一、提问应具有挑战性如何设计出一个有价值的提问?备课时要慎重考虑。所提问题切忌大而空,而应当具体深入,这方面的教训很多。我在教学中发现,像“作品的主题是什么”“作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学生这样跟我说:“老师,一提作文我就头疼。”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厌学情绪。这给我们语文教师带来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教师需要点燃激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让学生用心融人文本.如何通过课堂阅读让学生深入情感体验,有效调动探索热情,是我一直探索和渴望的教学模式.通过执教观摩课《金色的鱼钩》,我终于领悟到:有效提问能够让语文阅读课堂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7.
《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已被大家认同,但重要的是如何落实在教学行动上。《金色的鱼钩》一故事性强、感情色彩浓、且篇幅较长。教学时,我采用了依据“阅读提示”、自主阅读、感悟交流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做了回主人?  相似文献   

18.
我曾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为什么杜十娘去意已决.投江前还要刻意妆扮?”“刘兰芝自遣前妆扮得‘精妙世无双’时是什么心情?”等问题。却很少学生能较清晰地阐释其中的审美意义。既对宝黛木石前盟以泪报恩无动于衷.也无法理解李甲既已痛悔大哭.杜十娘为何还要“怒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一个问题:虽然已经接受了十年左右的语文教育,但学生的审美意识还是相当薄弱。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教学中该如何促进学生素养的养成?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着力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学生提供语文实践的机会。以下笔者谈谈对苏教版《石榴》教学片断的体会。师:请大家轻声朗读,用“……”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生1:我喜欢“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这句话。因为“一天天”写出了石榴变化快。师:你能读好它吗?生1:能!(读)生2:我喜欢“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句话。因为“一半儿红,一半儿黄”、“青绿色”、“青中带红”这些词语,把石榴的…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思考式学习,就必须科学设计课堂提问。一、选好问题的切入点在一篇文章中,往往几句话,甚至几个词,就能基本反映出文章的主题,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选择这些关键词句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设计好问题,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忆铁人》一文中铁人说的“哦———咳!”两个叹词,表面看很平常,事实上形象地反映了铁人的性格特点。围绕这两个词,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哦———咳”这两个词表示什么意思?2说此话时,铁人是怎样想的?学生在讨论中发言异常热烈:“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