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幽梅山坳     
有人怀疑徐文翰老师,说他在梅山小学一呆就是几十年,必定是爱上哪个女人了。这些风言风语,早已飘进徐老师耳鼓,他想解释清楚,然而,向谁解释?这话到底是谁说的,他不知道。李老师安慰他说:贬作了你,也等于贬作了我,因为我是女人。人的心胸要开阔一点,谁个人前无人说,哪个背后不说人?你说是吗?徐老师连连点头说:那倒也是,要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又不能封堵他们的  相似文献   

2.
去年是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诞生的110周年纪念。作为“爵士时代”的“编年史家”和“桂冠诗人”,他英年早逝,可是他却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杰作,如为世人所熟知的《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和《夜色温柔》(1934),也已成为世界学的珍品。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生涯中。有两个女人对他的写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是姗尔达·赛瑞和雪拉·葛雷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我在中国驻多哥使馆工作两年多,结识了一位对中国十分友好的科库·加默达先生(M·kokonGameda)。科库·加默达先生是多哥第三大城帕利梅市(Kpalime)的文化中心主任,该市离首都洛美(Loin)120多公里,但他每月都来,有时来好几次,使馆的人全都认识他。在我们第一次相见时,他即把我当成老熟人,十分坦诚,如同一见如故的老友。文化交流的热心人加默达先生主持帕市文化中心已有多年。这个中心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大厅,可以隔成几个小间。正式工作人员只有他一人,其余为临时辅助人员,没有固定工资,他简直是“光杆司令”,什么事都…  相似文献   

4.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初我读的是俄版。现在翻看当时写下的内容梗概:大名鼎鼎的小说家R收到一位不知名的女人的来信。信的开头是“写给把我当作陌生人的你”。受好奇心驱使,他开始阅读这封长达30页的信:我那可怜的孩子死了,这应该告诉你,因为他也是你的儿子!时下,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有你一个人了,可你并不知道我是谁,我却永远对你钟情。  相似文献   

5.
《穿皮衣的女人》(封面)这幅画的作者是西班牙著名绘画大师格列柯,画中的那位穿皮衣的女人名叫多纳·耶罗马尼·德·拉斯·奎瓦斯,是格列柯十分喜爱的女人。格列柯经常把她的形象画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画的圣母和女圣者们具有奎瓦斯的特征。这幅画作于1577年,当时...  相似文献   

6.
东方女性一向以贤良淑惠著称,长期以来,中国妇女满足于做贤妻良母,几千年沿袭下来,中国的女性似乎就显得有些温柔贤惠有余,英明果敢不足了。因此,社会就被男人们所独霸。偶尔从男人统治的夹缝里脱颖出一个女人来,即被冠以“巾帼英雄”。“女强人”之类的词儿来,把一个活脱的女人弄得不知所措。于是,多年来我一直想采访一位既不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又不是那种让人敬而生畏的“女强人”。我相信女人就是女人,她们之所以强并不是因为具有男性荷尔蒙的缘故。然而,当我第一次见到石桥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诸葛虹云女士时,我还是…  相似文献   

7.
岳力 《世界文化》2007,(11):37-37
安德鲁·魏斯十分静谧,静谧得像一个肃穆的梦境。 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德鲁·魏斯可以被视为一个圣徒,他把绘画当成一种宗教仪式,虔诚地对待它。因此,在魏斯的画里就很少有尘世的喧嚣。有的画里无人,有的画里有很少的人(在我所见的两本画册里,只有一幅题为《约翰·奥森的葬礼》的水彩画中有8个影影绰绰的人影)。有人的画,有的是一名老人,或是一名妇女在屋子里、阁楼上或房门前、原野上静静地坐着或卧着,  相似文献   

8.
岳力 《世界文化》2008,(1):39-40
北方深秋的午夜,从友人家里出来.风吹在脸上。女人的腿,晃动在银晃晃的路灯下.她们用手勾住男人.像叼着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我内心空落,我丢失了一样东西,那是我自己……我把自己丢了。回到寓所.拧亮了灯,迫不及待地拿出卡尔维诺的书——《寒冬夜行人》,读了几行,我就被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的气息征服了。老卡似乎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前面的某个地方.等我已经很久很久了,他的小说,不像小说,更像是一个老朋友的来信。  相似文献   

9.
在西方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冒险家在景仰他,男人在向往他,女人轻薄他,历史学家、文学家在研究他。他会让你想起拉伯雷笔下的巨人,畅饮人类知识之河,精通多种学问;他会让你想起堂吉诃德荒诞不经的游侠生涯,但是他的冒险远比与风车作战、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来冲击、耽于漫无边际的幻想更为精彩;他会让你想到好色之徒唐璜,但他绝非伪装爱慕、恬不知耻、玩弄诱骗女人成性,而是真诚地追逐女人,女人也以真诚的热情回报他;他会让你想到卢梭等伟大的自传作家,但他的自传《我的一生》不仅是为个人立传,也是为整个世纪立传。巨人、堂吉诃德、唐璜等人生活在虚构的文学世界里,而他生活在真实的历史世纪里。他的一生本身就是诗歌,就是小说,甚至比诗歌和小说更绚烂更精彩,他就是卡萨诺瓦。  相似文献   

10.
不能随意说恭维话妇女们都喜欢听恭维话。但是在非洲国家多哥,男子不能随意对妇女说恭维之类的话,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如果哪个男子夸奖某个女子生得美丽,那么他就必须与这个女人结婚。幸好,多哥的法律规定,一个男人可以娶4个妻子。(李有观编译)不能随意说恭...  相似文献   

11.
试说小名     
采诗 《寻根》2003,(2):94-101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名字,一种是童年时代使用的,另一种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后一种则替代前一种。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童年时代所用之名,英国人把它称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与大名相对。然而,澳大利亚的维克门坎族,除了拥有大名、小名之外,还有一种比小名更小的名——脐名。所谓脐名,是孩子一生下来,胎盘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着脐带,同时数叨着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统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统男人的名字,正好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外文化光流史上,黄嘉略鲜为人知。但他是有确切记载的在法国定居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在法国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法两国文化与学术交流以及中法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黄嘉略是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生于清朝鼎盛时期的康熙18年(公元1679年11月15日)。其父黄保罗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曾向上帝许愿,让儿子笃信基督教。黄嘉略7岁那年,父亲病重,临终前嘱咐妻子一定要尽快把儿子送进教会,以还当年夙愿。黄保罗去世不久,法国外方传道会的一位教士李斐理(InBlan)来到兴化地区传教。黄母听说此事,就带着儿子找到李斐理,托付他…  相似文献   

13.
论对人的尊重张岂之我的一位在某方面做负责工作的朋友,有一个很好的工作习惯:凡是因为重要公事而给他写信,他和他的秘书总会给一个答复。因此,别人有建议有批评意见都愿意跟他说,他对一些情况的了解也就比较深切了。在我的印象中,我的这位朋友对人是很尊重的,别人...  相似文献   

14.
姓名的由来     
郭军宁 《寻根》2007,(3):116-120
当今,人皆有名。一般说来,孩子尚未出生,年轻的父母就已为他(她)们起好了名字。婴儿降生了,父母就要为他(她)们报户口,在户口簿上填入孩子的名字。为什么人人都要这样做呢?因为名字是识别人类个体的符号,是人在社会交往时的身份标志。  相似文献   

15.
爱德华八世与辛普森夫人修习编译爱德华八世为了娶一个美国女人而放弃王位,他认为没有她,他就不能统治这个国家。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生来就是英国国王的威尔士王子,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来无数女人爱慕的眼光。人们普遍认为这位41岁的单身贵族个人意志薄弱,不...  相似文献   

16.
钱包     
干得很顺手,上汽车没到三分钟,一个钱包就到手中,鼓鼓囊囊的,看来钱不少。凭经验,必须马上离开作案现场。他迅速地把钱包揣进裤兜里,就往车尾挤,打算一到站就在后车门下车。车上人很多,车过道都站得满满的,更兼有几个年青人给老人让座,推推让让的,耽误了他的时间。好容易挤到车尾,心里忐忑不安地祷告着:老天保佑,在到下一站以前,千万别让失主发现钱包丢了……不一会儿,一个女人的声音从前边传过来了:“刚才我摸钱包还在兜里呀!……”声音不高,车里又乱哄哄,可他却听得十分清楚。他的心抖了一下:正是她,坏了!有人在说…  相似文献   

17.
阿拉法特的法国犹太人顾问思佳编译当有人问加布里埃尔·巴农,为什么他的办公室门前经常有两位保镖的时候,他耸耸肩答道:“你看看拉宾怎么死的,就知道为什么了。”他接着补充说,“我是个宿命论者,如果有人想杀我,那他就来杀我好了。”可能正是由于他的这种勇气和大...  相似文献   

18.
正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吉林市举办的一次美术讲座中知道了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后,就疯狂地在图书馆里了解印象派画家莫奈、马奈、塞尚、雷诺阿、毕沙罗、修拉、德加等人的生平资料和作品。雷诺阿是我比较偏爱的,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女人、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她们的身体透着光,浑身散发着孕育生命的蓬勃伟力。这些都深深地吸引我,让我过目难忘。就像雷诺阿说:"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儿已经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海外一直存在着有关中国“金字塔”的种种传闻,就像海外仙山,缥缈在云雾之间,却又乍隐还现……(一)早期的西方“目击者”。(1912年)弗烈德·麦耶·斯克洛德是一个美国商人,他于1912年赶着大篷车从中国长城向内地贩卖东西。除了贩卖香烟、烟草、蜡烛等零杂物品,他还向蒙古人贩卖枪支和弹药。有一次当他经过内蒙与陕西的交界处时,他的中国旅伴——一个饶舌的老和尚对他说:“我们将经过金字塔。”“什么金字塔?”“就是陕西的金字塔。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吗?”“但你说的是墓葬。”“不是墓葬,它们是跟天一样高的山。虽…  相似文献   

20.
张林初 《世界文化》2007,(12):18-19
小个子、肌肉结实、圆脸,一双炯炯有神、狡黠的眼睛,满脸的胡子,嘴里经常叼着一支香烟,头戴一顶圆顶礼帽,手拿一根手杖,这就是阿尔班·米歇尔(1873-1943)。米歇尔先生(人们是这样称呼他的)什么都管,从审阅书稿到管理人员,他把出版社看作是一个人的身体,什么都要关照到。米歇尔还是位美食家,但极力回避社交活动。米歇尔十分喜欢打猎,这是他除了出版事业外的惟一爱好。米歇尔曾说过,“我像爱护家人一样爱护我的作者”。许多作者如多热菜斯、伯努瓦、卡尔科、罗曼·罗兰等和米歇尔保持很好的关系。而他们也给米歇尔带来了许多荣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