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接第3期)25.学生疑问摘编学习是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思考的过程。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究其所以而达真知、深知。我每次给新班上课总会有一个声明:课堂上可以胡思乱想,前提是不离开教学内容;可以不举手,随时把问题说出来。尽管如此宽松,真正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不多。学生不提问题,我反倒有些不安。开课两周了,无人提问题,再过两周,如果还没有人提出问题,这里就有问题了。后来,提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接第1期)21.就要当老师啦,该怎么办呀虽然我曾经希望被分配到政法学院做哲学教学工作,可是,当得知真的要做教师,而且是去中学任教,反倒有些不安。因为我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师范教育,不知道怎样才能搞好教学,这该怎么办呀?我的第一反应是必须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便很快去西安市最大的新华书店寻找教育方面的书籍,但找不到中国学者编写的合适书籍,便买了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苏联学者写的《教学论》,尽管价钱很贵  相似文献   

3.
<正>(上接第7期)34.再说高考:应试的技与道2011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读于户县一中的三届学生在西安芷园饭店聚会,场面很大。席间几位学生过来,笑嘻嘻且有些诡异地说:张老师,我们给您献上一首诗。我说,好啊,恭听!他们齐声朗诵:从原理到方法,原理方法不分家……听着听着,我和周围的学生都哈哈大笑,共同接着背了起来:有理论有实际,从历史到现实,正面反面都分析……这一所谓的诗,其实是我指导学生备考时编出的答题口诀。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一个个"哲学故事"是一粒粒珍珠的话,那么张汉云老师丰富的阅历、朴实的语言、深入浅出的分析和感悟,就是串起这粒粒珍珠的那条金线。本刊有幸,在他老人家耄耋之年,能够策划并预约这样一组稿件;读者有幸,在他老人家精力依然充沛、思维足够敏捷之时,能够领略并分享他的哲学絮语。截至目前,张老师设计了60个小故事,坦言在他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如期完成。本刊自然密切关注,及时跟进。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撷取、提炼自己教学生活中的些许感悟,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5.
<正>(接5期)4.做一名"哲学工作者"2016年8月,《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举办研修会,会议主持人李娜编辑介绍我时说:"现在请年已八旬的哲学工作者张汉云老师做报告。"听到她说"哲学工作者"一词,我异常兴奋,这是我最爱听的介绍词。回到原点。1956年9月进行人学教育,有两个要求我牢记于心。一是锻炼身体,"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一点我做到了,很自豪。二是培养目标,"咱们哲  相似文献   

6.
<正>(接第2期)23.教学中的困惑与探索按照"三条原理"备课讲课,只是想到了关于认识过程的指导原则,怎样具体去做,还是心中无数。在1964年4月的日记中写道:"写了一天读《实践论》的笔记,全是围绕教学写的,越写问题越多。教学已经快两年了,但总结经验没有及时跟上,所以提高不快,特别是不能自觉地提高。应该在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过程中,逐步把教学问题总结出一个眉目来。"这段话的背后,隐含着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探索。(1)对哲学理论真的理解了吗  相似文献   

7.
<正>(上接第2期)46.给骨干教师作报告:我得以继续提升围绕高中哲学教育、初中政治课教学和中学德育工作,我作过数十场报告。每一场报告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一次思考、一次提升。我必须继续学习哲学理论、教育理论,必须不断地学习教师的教学经验(主要是阅读《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进而在回顾、总结、思考之中得到提升。外在的形式是我给教师作报  相似文献   

8.
<正>(接第10期)15."毛主席,神啦!""毛主席,神啦!"这是我当年读《毛泽东选集》中有关战争的几个篇章后的真实感慨。一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认为,中国红色政权的存在"有其独特的原因",并细致分析了"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的五个条件。他批评了对革命前途估量的悲观思想,指出悲观论者主要是没有把中国的国情认识清楚,强调"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质上看,中国革命力量"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  相似文献   

9.
<正>(接第6期)31.研究会与教学录像1980年,陕西省中学政治课教学研究会成立,我们有了更大范围的交流机会。每次开会,哲学教学的疑难问题往往是谈论的重点。一位教师说,学生为影子是不是物质现象而争论,而他又难以准确解释。我今天提起这个旧话,一是借此表示中学生学哲学所特有的思考特点;二是为了表明那时的教学水平都比较低;三是想  相似文献   

10.
<正>(上接第4期)49."情人":《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几十年来,我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交往甚多,甚多。可以说,我与她月月相随、年年相伴。是她,开阔了我的视野,活跃了我的思维。中学政治课涉及众多知识领域,一些理论我知之甚少。但有了她的相伴,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智慧,尤其是教育学、教学论的许多理论,使  相似文献   

11.
<正>(上接第1期)44.挑战自我:讲授"自然科学史"课程1985年秋,我始任政教系领导(1995年因为忙于教材编写,主动辞去系主任职务),工作要点之一是设置教学课程。我认为应该设置"自然科学史"。第一,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哲学素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理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哲学教师需要学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其科学思想,以丰富对哲  相似文献   

12.
<正>(接6期)6.听冯友兰先生作报告,到石峻老师家座谈入学后不久,听了北京大学冯友兰先生所作中国哲学史方面的报告。虽然我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对具体内容听得似懂非懂,但留下了极为深刻的两点印象。一是,他不看讲稿,也可能根本没有讲稿。他说出来的都是阅读典籍、反复思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自己的见解,是心里流淌  相似文献   

13.
<正>(接2017年第12期)18.饲养室里感悟哲学道理1961年8月底,我到陕西省民政厅报到。那时,全国分配来的学生都先在此报到,再听候二次分配。我向负责分配的干部表示,希望去西北政法学院,因为那里有哲学系,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但是,不行。在那位干部手持的一览表中,对我的基本情况概括为: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关系复杂。社会关系复杂,在那个年代  相似文献   

14.
<正>(接第11期)17.一次特殊的任务1960年5月到9月,我们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编写中学哲学课本。这是系领导对我学习状况的高度肯定,使我异常兴奋,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我在日记中对此事的记载甚为详细,现把其整理简化为几个专项,便于大家从中了解第一次编写中学哲学课本的某些信息。(1)布置任务1960年5月6日,系主任召集会议,宣布北京市委交给我校一项任务:编写中学课本《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编写组共八人,三位教师和我们五位学生,另外还有一位北京一中的教导主任参加初稿讨论,着  相似文献   

15.
<正>(上接2018年第12期)41.再探"教学中的矛盾""24.初探'教学中的矛盾'"这样结尾:"1964年的这场争论,在我的心中并未结束。我想,事物就是矛盾,过程就是矛盾。教学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我们做教师的不知道教学过程的矛盾怎么能行呢?大家的争论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考没有中断。直到1996年,我才有机会把思考的结果以《教学过程主客体论纲》为题发表出来"。《教学过程主客体论纲》要目如下:一(略)。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耦合主体与教材体系构成的精神客体。(1)为什么说教  相似文献   

16.
<正>(上接第9期)36.写,写,写1983年8月,我被调入陕西教育学院。我抓紧时间回顾教学工作,写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基本概念教学过程十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基本原理教学过程八论》(以下简称"《十论》"和"《八论》"),自1986年起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陆续发表。我迫不及待地写、写、写,原因要从"源头"说起。1956年入校时,系里为各班指定了四名班干部。我们四班的党支部书记是李冠英,团支部书记是阎长贵,班长是董永俊,学习班长是张汉云(当时不叫学习委员,也可见学校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由于工作关  相似文献   

17.
<正>(接第7期)9.听缅甸总理吴努的报告、进行宗教调查哲学不是宗教,宗教却与哲学密切相关。最初我以为,学习哲学知道一点关于宗教的基本知识,遇到问题查工具书就可以了。没料到,我在学习与教学工作期间,竟然有过四次与宗教在思想上的"密切接触"。这里说的是学习期间的两次。1957年初春,缅甸总理吴努访问我国,应邀到北京大学做报告,我系同学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结束,周恩来总理陪  相似文献   

18.
<正>(接第9期)13.自己给自己"解说"1959年上半年,大家读书的重点是《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我在研读时还做了特殊的笔记——"解说"。那时,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我初步理解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愿望:应该下功夫研读毛主席著作。于是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把读书笔记按照"解说"的形式去写,自己给自己解说,这样会理解得深刻一些,还能留作资料经常看看。大约用去200多个小时,阅读并写完了所谓的"解说"。《实践论》笔记约  相似文献   

19.
<正>(接第8期)11.办红专学校,与农民一起学哲学1958年,"大跃进"的特殊年代。我个人最值得回忆的"哲学事件",应该是在红专学校里与农民一起学习哲学。先说我在日记中留下的几个"背景"。(1)3月,报上《哲学走出书斋》一文列举了大学哲学教师下放农村、普及哲学一事。作者认为,"这是一个具有伟大革命意义的事情"。(2)4月有一文,提出哲学工作者应走出书斋,真正来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有一文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应该是哲学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应该是自己一切研究工作的终极  相似文献   

20.
<正>(上接第3期)4 8.主编《哲学常识》的片段:认识无止境担任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思想政治》第二册(通称《哲学常识》)主编的十几年间,是我学哲学、用哲学之路上极其重要的一段历程。其间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回顾,围绕如何编写教材,我经历了磨炼,得到了提升。以下所述点点滴滴,可以帮助大家了解彼时的见解与思路,也有助于消除外界的一些猜测甚至误解。·"世界观教育"与"人生观教育"之争30多年前曾发生过一次争论:中学生能不能学得懂哲学?对中学生应该进行世界观教育还是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