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立场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理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守人民立场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人民立场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新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新的内涵和价值,它包括人民主体地位、人民美好生活目标、人民历史作用以及人民评价标准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有助于党牢记初心,增强"公仆"意识,巩固群众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2.
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应该重新审视的三个“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哈钦斯、富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我国的官方表述以及国内外相关发展情况,就学习型社会究竟是什么、建设学习型社会究竟为了什么、学习型社会建设究竟要抓什么等三个"老问题"进行了再研究。通过研究提出如下观点:"学习者"是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学习和创造"是学习型社会的主要活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个人和社会自由全面地发展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目的。这应该成为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基本立场和原则。  相似文献   

3.
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承担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服务群众的社会使命。因此,新闻工作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倾听群众的呼声,始终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和服务对象,将"人性化"要求充分体现在新闻采访与新闻作品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4.
战国末期,社会濒临转型。荀子顺应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潮流,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创建了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导欲"为价值功用,"隆礼重法"和"师法之化"为实施措施,"内圣"为终极目标,凸显"入世"品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从而大大推动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诞生于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光辉实践,其生成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其中,"追求真理"是其形成的思想指引,"人民立场"是其形成的价值导向,"艰苦奋斗"是其形成的作风引领,"开拓创新"是其形成的方法旨归.这些哲学基础共同赋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朽的精神气质,成为新时代开创伟大事业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表现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追求共同富裕。这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截然不同。习近平经济思想之所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人民创造生产力、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等所决定。其中,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经济根源。研究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人民立场,既要联系生产力,又要联系上层建筑。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层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要求重视人民群众在科技和创新中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及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务诚信思想源远流长,在"仁、义、礼、智、信"当中,"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治国安邦之本。中国传统政务诚信的主体逻辑有三:一曰治理主体间的君臣忠信,二曰治理主客体间的君民之信,三曰治理结构中的君臣民之信。从传统政务诚信思想中吸取精华,加强当代政务诚信建设的根本在于对党忠诚,核心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键在于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互动交际视角下,考察了互动交际语境中"真是(的)"立场标定功能和使用规律。研究发现,"真是(的)"具有分离型立场表达功能,可以表示立场主体间的斥责、埋怨、嘲讽、嗔怪等。我们运用"立场三角"理论解释"真是(的)"兼有"肯定"和"埋怨"义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若虚的《滹南诗话》是金代诗话之典范之作,其"典实"的立场,"真"的诗歌批评标准,"意为主,词语为次"的创作要求,"形似与神似统一"的艺术境界,"尊苏抑黄"的品评态度,往往纲举目张,谨细务实,折射出智慧的光芒,具有很强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10.
吕映 《教育学术月刊》2007,(10):100-103
在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上,"应用"说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它抹杀了语文课程丰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人文价值,导致语文教育的平庸化、世俗化走向.其实,语文不仅是"应用"(应生活之用)之学,更是"应需"(应生命存在与表现之需)之学,"成人"、"立人"才是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追求.同时,语文课程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以文化主体身份积极参与并推进社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关联着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或普适性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依据,"人民中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立场,"自然资源公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建设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之魂,破解了公民教育的困境。一、教育目标之困境:公民抑或人民虽然从概念界定上我们可以区分"人民"与"公民",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教育目标却不断在将青少年教  相似文献   

13.
王嘉毅 《教育研究》2022,43(1):4-10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立场,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立场,指明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是要发展更加公平的教育,就是要发展更高质量的教育。"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将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主体,要以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尺度。"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前所未有地彰显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利益至高无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人民立场,在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利益问题的应答中,具体地分析历史地变化了的利益主体及其相互关系,制定正确战略和有效策略,最大限度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人民利益实现的范围,不断提高人民利益实现的水平、程度和层次,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提升至新水平、新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实践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一个双边过程,是最被关注的问题,也是永恒的研究主题。特别是在当下,"学生主体"、"育人为主"成为首要的教育理念,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学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对学习问题研究的一些成果散见于《教育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学》等著作中,但是,从学生立场透视教学问题,对中小学生学习问题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不多见。研究教学或学习问题,有多个不同角度和立场,较为常见的是教师立场或研究者立场。从教师立场  相似文献   

16.
沈从文怀有浓厚的"乡下人"情结,"乡下人"立场在其文学作品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沈从文的"乡下人"立场主要源于他对社会人生的"焦虑",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其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乡下人"立场既体现了沈从文个人境遇与社会生活相抵触而产生的反抗心理,也蕴舍了知识分子改造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7.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是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集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定政治意识的本质体现。人民中心发展思想有其内在逻辑,它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基本内容,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要求,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重要抓手,以党全面领导下的现代法治为根本保证,四者紧密联系,互融共生,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未来公有制社会是劳动的政治经济学.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应该是"人民的政治经济学". 回顾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在探讨未来公有制社会时就说过,未来公有制社会是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反杜林论》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①这句话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就是让人民过好日子.随后他们又提出了"自由的联合体"的概念,在"自由的联合体"中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2015年11月政治局集体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地坚持这个根本立场",②习近平总书记这时已经将"人民性"讲的很清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一脉相承,都突出了人民性.  相似文献   

19.
<正>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认真学习、深度解析这一论断,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知之深,爱之切。"唯有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人文领域的重要影响就是深化人类对自身的理解,而审美正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杆。围绕"人"的概念,选取电影作品为例证,着重探讨人工智能对审美主体性的影响。从人类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颠覆,到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重建,"人工智能威胁论"看似反人类,实则很人本,看似指向未来,实则立足当下,而审美艺术是人类应对危机的永恒良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