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共同价值观发挥着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双重作用。文章试图以新加坡倡导的“共同价值观”为例,从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双重视角,积极探讨带有普遍性的有效公民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2.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共同价值观发挥着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双重作用。文章试图以新加坡倡导的“共同价值观”为例,从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双重视角,积极探讨带有普遍性的有效公民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的历史和时代大潮中,维护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是各国不可忽视的一项战略任务。强化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在公民中形成认同和内化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国外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期实践中,一些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特色,给我国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提供了大量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促使新加坡不断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强调国家意识教育、倡导东方价值观是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围绕上述内容,新加坡开展了以学校、家庭教育为主渠道,社会运动、道德实践为重要载体,法制建设为保障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植根中华传统文化,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制度建设;加强官德教育;构建综合德育网络。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体现出两国执政党与政府在社会加速转型期整合多元价值观的共同诉求。新加坡五大“共同价值观”的成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体现“共同富裕、民主法治、文明互助、人本和谐”四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建构四位一体的观念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与我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民族成分一样复杂,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都遇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新加坡独立建国后不久就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原因离不开新加坡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共同价值观"。通过研究新加坡共同价值观的建设途径,本研究认为我国需要基于国情理论联系实际,从发挥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传承优秀"家风"、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四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主流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体系,是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行为。思政教育发挥着塑造人们的价值观、培养人们的政治素养的功能,与主流意识形态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和现实条件的变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掌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政治认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引领作用,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面向21世纪教师教育模式将高质量教育实习作为核心要素之一。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教育部和中小学之间"加强型伙伴关系"为教育实习提供机制保障。基于"加强型伙伴关系"的教育实习模式遵循整合性原则、有效指导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标准化原则与反思性实践原则,设置了包括"学校经验实习""教学助理实习""教育实习1"与"教育实习2"在内的螺旋上升式教育实习体系。实习学校联络教师、合作教师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督导教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队伍,既有共同任务,又有不同分工,保证了教育实习指导的有效性。实习教师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扮演着学习者和共同教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重新审视当前学校价值观建设成效,发现存在着德育教学理念渗透度低、协同机制建设有偏差、情感道德泛化以及建构体系缺失等问题。健全价值观交互发展体系,需要构建与德育课程目标发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适应的综合价值观念。通过明确的个人和群体价值导向,深入挖掘具有价值认同功能的德育内涵,在此基础上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以优质开展"梯度式"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1.
在外部世界多元意识形态冲击和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出现了诸多困境。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世界格局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认同,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取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这就需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和实效性着眼,以教育资源、教育空间、教育话语等为抓手,重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如此才能在激烈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博弈中坚守住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困境。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认同性、道德性、实践性等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多重辨析,提出了坚持正确导向,突出思想引领;挖掘历史渊源,传承道德精髓;扎根现实世界,融入生活实践等基本策略。以基本策略为指导,应从立足传统文化,建设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全"体系;回归现实生活,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范式;结合学生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多"维度等方面大力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不断探索,"90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行现状令人担忧,为积极培育和践行高职院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通过有效发挥好思政课程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传播载体、构建完善的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榜样的力量为重要途径,使高职院校学生把握好当下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斗争从未停止过。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生存的“第二空间”,西方意识形态以更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更隐蔽的融入方式、更煽情的灌输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渗透,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形成一定波及和影响。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推进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话语建设体系,重新配置话语体系,创新高校网络校意识形态教育,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国家建设栋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是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应有之义。在"互联网+"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构建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生活化话语体系、传播平台和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加坡提出了“共同价值观”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其成功经验启示我们,要重视国家、社会和家庭,同时尊重个人;儒家传统价值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继承和发展;和谐是重要的价值取向,要通过价值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要采用多种德育途径开展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为了抵御全球化浪潮对东方价值观的侵袭,为了培养对国家的自豪感与效忠,向青年人灌输一种地域、身份及历史感,发展国家的凝聚力、奋斗精神以及对未来的信心,新加坡实施了"国家教育"计划,该计划成为全球化时代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尽管"国家教育"的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与曲折,并由此遭到一些学者的批评,但"国家教育"计划的实施整体来看还是卓有成效的。新加坡实施"国家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是:面对来势凶猛的全球化浪潮,我们需要把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的共同纽带,发展一种共享的国家意识与强烈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新加坡的道德价值取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加坡政府对于社会道德建设一贯给予高度重视。在强调对儒家伦理等传统道德继承与发扬的前提下,以国家白皮书形式提出了自己的共同价值观,继而提出了家庭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体现了新加坡的道德价值倾向,在提出共同价值观的同时,新加坡提出亚洲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对立。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公民教育"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特点,这成为新加坡培养"好公民"的重要准则。 在新加坡,无论老幼,几乎人人都能背出他们的"五大共同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这不仅是新加坡人的道德准则,也是他们的立国指南。  相似文献   

20.
教育民族性是构建本民族特色教育体系的根本原则。清末依据"中体西用"原则快速完成了体现教育民族性的教育体系的构建:制定体现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宗旨;形成彰显民族品性的德育规范;构建蕴含民族文化要求的教育内容体系;立足文化自保加大对师资队伍管理。"中体西用"下教育体系的不足在于:"中学"体量过大,冲淡了新教育的"新"味;相对"保守"的倾向削弱了其"开放性"要求;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冲淡了教育民族性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